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773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其中,包括第一冷却区、第二冷却区、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高炉冷却水出水母管、热风炉冷却水进水母管和热风炉冷却水出水母管;第一冷却区和第二冷却区分别包括至少一台冷却机组;每一冷却机组均包括湿式换热本体、湿冷主机和若干个干冷主机;湿冷主机位于湿式换热本体内,湿冷主机内设置有喷淋装置,湿式换热本体上形成有位于湿冷主机上方的出风口,出风口内设置有湿冷风机,若干个干冷主机设置在湿式换热本体的出风口上方并弧形排布在出风口周围,干冷主机上设置有干冷风机;干冷主机的输出端与湿冷主机的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减少白雾现象的产生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
本技术涉及冷却塔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
技术介绍
冷却塔循环冷却水系统在冶金、石化、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都有应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炼铁高炉开始应用闭式空冷循环水系统,对防腐、减轻结垢,从而提高换热装置和设备的运行效率与使用寿命均有明显效果。高炉回来的热软水(55℃)被冷却塔冷却后,经升压再送高炉使用;冷却水对湿式换热主机进行喷淋,从而对热软水进行降温。高炉冷却水和热风炉冷却水均需要使用冷却塔进行降温,但是现有的常规冷却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风筒出口处的塔内饱和湿热空气与风筒外的冷空气接触混合后,会冷凝形成小水滴,在风筒上方形成白雾,白雾是冷热空气接触后的正常物理变化,对于冷却塔的性能等方面没有任何影响。但是白雾严重破坏了城市景观,影响周边交通可见度、造成下风地区湿度上升,对人们造成环境污染的假象。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其具有减少白雾现象的产生的特点。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其中,包括第一冷却区、第二冷却区、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高炉冷却水出水母管、热风炉冷却水进水母管和热风炉冷却水出水母管;所述第一冷却区和第二冷却区分别包括至少一台冷却机组;每一冷却机组均包括湿式换热本体、湿冷主机和若干个干冷主机;所述湿冷主机位于所述湿式换热本体内,所述湿冷主机内设置有喷淋装置,所述湿式换热本体上形成有位于所述湿冷主机上方的出风口,出风口内设置有湿冷风机,若干个所述干冷主机设置在所述湿式换热本体的出风口上方并弧形排布在出风口周围,所述干冷主机上设置有干冷风机;所述干冷主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湿冷主机的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区内的干冷主机的输入端与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区内的湿冷主机的输出端与高炉冷却水出水母管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区内的干冷主机的输入端与热风炉冷却水进水母管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区内的湿冷主机的输出端与热风炉冷却水出水母管连接。进一步,每一冷却机组的若干台所述干冷主机分为两组对称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上方两侧,同侧的若干台干冷主机依次相连并围绕所述湿冷风机的中心呈弧形分布;若干台所述冷却机组依次呈直线排布,每一冷却机组的干冷主机与相邻冷却机组同一侧的干冷主机相连。进一步,每一冷却机组的所述干冷主机的数量为六台,所述出风口上方两侧各对称设置有三台干冷主机。进一步,所述湿冷主机内设置有与所在冷却机组的干冷主机数量相同的换热单体,每一换热单体的输入端分别与一台干冷主机的输出端相连接。进一步,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还包括有喷淋供水母管,每一冷却机组内的喷淋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喷淋供水母管连接。进一步,所述喷淋供水母管与每一所述喷淋装置通过喷淋进水支管进行连接,所述喷淋进水支管上设置有流量计。进一步,所述出风口上方设置有检修连廊,所述检修连廊上设置有照明灯具。进一步,每一所述干冷主机的输入端均与第一支管连接;每一所述湿冷主机的输出端均与第二支管连接;所述第一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连接和热风炉冷却水进水母管连接;所述第二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高炉冷却水出水母管连接和热风炉冷却水出水母管连接;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上分别在设置有位于相邻的两组冷却机组之间的联络阀门。进一步,所述湿冷风机连接有包括湿冷扇叶和湿冷电机,所述湿冷电机与所述湿冷扇叶之间连接有减速机。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涉及的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通过在所述湿式换热本体的出风口设置干冷主机和干冷风机,软水通过所述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和热风炉冷却水进水母管输送至所述干冷主机中进行预冷却,外界的冷空气经过所述干冷主机的换热成热空气。换热后的软水通过管道输送至所述湿冷主机中,所述喷淋装置对所述湿冷主机进行冷却,所产生的湿空气通过湿冷风机带动通过出风口排除,所述湿空气与所述热空气在出风口上方混合,使得所述饱和湿空气变成不饱和湿空气,减少了排放后白雾的产生。二、由于湿冷风机的直径较大,通过将所述干冷主机设置在所述湿式换热本体的出风口上方并弧形排布在出风口周围,使得所述干冷主机能够更好的贴合所述湿冷风机所在出风口的形状,提高消雾效果。三、在生产实践中,高炉冷却水和热风炉冷却水的单位时间内的用量常常需要根据生产情况进行调配,通过设置所述联络阀门,关闭对应位置的联络阀门,可以将一部分的冷却机组在第一冷却区和第二冷却区之间进行调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涉及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的管路布置图。图2为具有联络阀门的本技术的管路布置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干冷主机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冷却机组11;第二冷却机组12;第三冷却机组13;第四冷却机组14;第五冷却机组15;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21;高炉冷却水出水母管22;热风炉冷却水进水母管23;热风炉冷却水出水母管24;湿式换热本体31;湿冷主机32;湿冷风机33;干冷主机34;干冷风机35;喷淋供水母管41;喷淋进水支管42;喷淋装置43;检修连廊51;照明灯具52;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联络阀门6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至图6所示,其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包括第一冷却区、第二冷却区、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21、高炉冷却水出水母管22、热风炉冷却水进水母管23和热风炉冷却水出水母管24;所述第一冷却区和第二冷却区分别包括至少一台冷却机组。如图1和图2所示,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冷却机组11、第二冷却机组12、第三冷却机组13、第四冷却机组14和第五冷却机组15。每一冷却机组均包括湿式换热本体31、湿冷主机32和若干个干冷主机34;所述湿冷主机32位于所述湿式换热本体31内,所述湿冷主机32内设置有喷淋装置43,所述湿式换热本体31上形成有位于所述湿冷主机32上方的出风口,出风口内设置有湿冷风机33,更进一步的,所述湿冷风机33连接有包括湿冷扇叶和湿冷电机,所述湿冷电机与所述湿冷扇叶之间连接有减速机。若干个所述干冷主机34设置在所述湿式换热本体31的出风口上方并弧形排布在出风口周围,所述干冷主机34上设置有干冷风机35;所述干冷主机34的输出端与所述湿冷主机32的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接(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冷却区内的干冷主机34的输入端与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21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区内的湿冷主机32的输出端与高炉冷却水出水母管22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区内的干冷主机34的输入端与热风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冷却区、第二冷却区、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高炉冷却水出水母管、热风炉冷却水进水母管和热风炉冷却水出水母管;所述第一冷却区和第二冷却区分别包括至少一台冷却机组;/n每一冷却机组均包括湿式换热本体、湿冷主机和若干个干冷主机;所述湿冷主机位于所述湿式换热本体内,所述湿冷主机内设置有喷淋装置,所述湿式换热本体上形成有位于所述湿冷主机上方的出风口,出风口内设置有湿冷风机,若干个所述干冷主机设置在所述湿式换热本体的出风口上方并弧形排布在出风口周围,所述干冷主机上设置有干冷风机;所述干冷主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湿冷主机的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接;/n所述第一冷却区内的干冷主机的输入端与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区内的湿冷主机的输出端与高炉冷却水出水母管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区内的干冷主机的输入端与热风炉冷却水进水母管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区内的湿冷主机的输出端与热风炉冷却水出水母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冷却区、第二冷却区、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高炉冷却水出水母管、热风炉冷却水进水母管和热风炉冷却水出水母管;所述第一冷却区和第二冷却区分别包括至少一台冷却机组;
每一冷却机组均包括湿式换热本体、湿冷主机和若干个干冷主机;所述湿冷主机位于所述湿式换热本体内,所述湿冷主机内设置有喷淋装置,所述湿式换热本体上形成有位于所述湿冷主机上方的出风口,出风口内设置有湿冷风机,若干个所述干冷主机设置在所述湿式换热本体的出风口上方并弧形排布在出风口周围,所述干冷主机上设置有干冷风机;所述干冷主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湿冷主机的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接;
所述第一冷却区内的干冷主机的输入端与高炉冷却水进水母管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区内的湿冷主机的输出端与高炉冷却水出水母管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区内的干冷主机的输入端与热风炉冷却水进水母管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区内的湿冷主机的输出端与热风炉冷却水出水母管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每一冷却机组的若干台所述干冷主机分为两组对称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上方两侧,同侧的若干台干冷主机依次相连并围绕所述湿冷风机的中心呈弧形分布;若干台所述冷却机组依次呈直线排布,每一冷却机组的干冷主机与相邻冷却机组同一侧的干冷主机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消雾型干湿联合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每一冷却机组的所述干冷主机的数量为六台,所述出风口上方两侧各对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永祥严磊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立信换热设备制造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