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置变流量双冷凝器地源热泵机组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8684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00
一种并置变流量双冷凝器地源热泵机组供热系统,包括地下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负荷侧、控制系统,地下循环系统由地下循环泵提供动力,输送地源井的循环工质水在蒸发器中与制冷剂换热后进入套管型地源井中循环。制冷剂在蒸发器中换热后获得热量从蒸发器出口出来进入四通换向阀,再进入压缩机,经过压缩后由四通换向阀流出,经过电磁阀分流进入冷凝器,进入冷凝器之后与建筑侧的管网输配系统换热降温后从冷凝器出口经过毛细管流回蒸发器中换热,建筑侧的供热管网取热后由高区循环泵、低区循环泵输配,散热后由管道连接器进入集水器,汇集流入对应的冷凝器取热。有利于运用同一系统实现不同的高低区供热功能,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并减少初投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并置变流量双冷凝器地源热泵机组供热系统
本技术属于楼宇供暖
,具体涉及一种并置变流量双冷凝器地源热泵机组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中深层地源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中深层地源热泵技术是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电能做功,供热时,提供可被人们所用的高位热能的装置。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主要是利用中深层地热能和地下水而形成的热能。由于中深层的地下热能热压比较大,不宜直接作为供冷季供冷冷源,可作为吸收式制冷的热源,这里不做详述。现有建筑空调系统多为分区控制,热泵机组也多为两用一备,一栋楼至少就需要三台热泵机组,现有的是一个冷凝器,一个高层建筑要分高低区供热,就要配置两个机组,再加上一个备用就得三台,这造成暖通空调设备的初投资明显变大,投资回收期变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并置变流量双冷凝器地源热泵机组供热系统,可以减少设备购置,节约机房空间,缩短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并置变流量双冷凝器地源热泵机组供热系统,包括地下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负荷侧、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循环系统:蒸发器一路通过地下循环泵连通套管型地源井换热器;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蒸发器另一路通过四通换向阀的第二阀口进入四通换向阀,从第三阀口出来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出口端通过四通换向阀的第四阀口连通并联双置冷凝器、冷凝器;制冷剂在并联双置冷凝器、冷凝器换热后由另一路通过毛细管连通蒸发器;所述的负荷侧:并联双置冷凝器、冷凝器通过建筑高区循环泵、建筑低区循环泵连通高区采暖用户与低区采暖用户的供回水管网系统;所述的控制系统:集成控制面板信号控制电磁阀、压缩机、地下循环泵、建筑高区循环泵、建筑低区循环泵。所述的四通换向阀的第二阀口连通蒸发器,第三阀口连通压缩机进液端,压缩机出液端连通第一阀口,第四阀口连通并联双置冷凝器、冷凝器。所述的并联双置冷凝器、冷凝器通过建筑高区循环泵、建筑低区循环泵连通高区采暖用户与低区采暖用户的去水管路及回水管路的去水管路及回水管路上设有温度计及管道连接器。所述的循环介质为制冷剂R134。所述的机组冷凝器实现冬季楼宇供暖。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空气、水源双冷凝器机组也能运用于需要实现不同功能区间的工艺性场合,在一些生产工艺不同时段需要制热和制冷,而另外一些生产工艺需要一直制热的情况时,即可实现一机多用,从而节约设备与能源。在制热工况下,根据高低区建筑负荷通过电磁阀的分别调控制冷剂的循环流量,两个冷凝器在循环系统中并联,这有利于运用同一系统实现不同的高低区供热功能,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并减少初投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为第一冷凝器;1-2为第二冷凝器;2为压缩机;3为毛细管;4为四通换向阀;5为蒸发器;6为地下循环泵;7为套管型地源井换热器;8为建筑高区循环泵;9为建筑低区循环泵;10为集成控制面板;11为电磁阀;12为温度计;13为管道连机器;其中所述四通换向阀具有第一阀口为4-D、第二阀口为4-E、第三阀口为4-S和第四阀口为4-C。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叙述;如图1所示,一种并置变流量双冷凝器地源热泵机组供热系统,包括地下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负荷侧、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循环系统,蒸发器5一路通过地下循环泵6连通套管型地源井换热器7;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蒸发器5另一路通过四通换向阀4连通压缩机2;压缩机2出口端通过四通换向阀4连通并联双置冷凝器1-1、冷凝器1-2;并联双置冷凝器1-1、冷凝器1-2另一路通过毛细管3连通蒸发器5;所述的负荷侧:并联双置冷凝器1-1、冷凝器1-2通过建筑高区循环泵8、建筑低区循环泵9连通高区采暖用户与低区采暖用户的去水管路及回水管路;所述的控制系统:集成控制面板10信号控制电磁阀11、压缩机2、地下循环泵6、建筑高区循环泵8、建筑低区循环泵9。所述的四通换向阀4的第二阀口4-E连通蒸发器5,第三阀口4-S连通压缩机2进液端,压缩机2出液端连通第一阀口4-D,第四阀口4-C连通并联双置冷凝器1-1、冷凝器1-2。所述的并联双置冷凝器1-1、冷凝器1-2通过建筑高区循环泵8、建筑低区循环泵9连通高区采暖用户与低区采暖用户的去水管路及回水管路的去水管路及回水管路上设有温度计12及管道连接器13。进一步,循环介质为空气或水源。所述冷凝器1机组冷热双制。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地下循环系统:供热模式下地下系统做热源系统,地热取热的地下循环系统由地下循环泵6提供动力,输送地源井的循环工质水在蒸发器中与制冷剂换热后进入套管型地源井7中如此循环;实现供热时热泵机组(图中最大的虚线框)实现的,并不是冷凝器实现的,冷凝器只是热泵机组内部的一个部件;地下2-3km的地热井中的地埋管换热器7中的水在地下换热以后,在循环泵6的动力作用下。地埋管换热器中的循环工质(水)循环流动时携带地下的热量进入到蒸发器5中,制冷剂R134在压缩机2中,由于压缩机做功,制冷剂R134压力相态发生变化,会获得热量,在压缩机动力的作用下制冷剂循环流到蒸发器5中换热取地埋管换热器中的循环工质(水)循环流动时携带地下的热量。然后制冷剂携带这两部分热量进入蒸发器与建筑(负荷)侧的管网循环工质(水)在冷凝器中换热后降温通过毛细管3进入蒸发器继续取热;制冷剂循环:制冷剂在蒸发器5中换热后获得热量从蒸发器出口出来进入四通换向阀第二阀口4-E然后从四通换向阀第三阀口4-S流出进入压缩机2,经过压缩后进入四通换向阀第一阀口4-D,然后从四通换向阀第四阀口4-C流出经过分流进入冷凝器,分流流量由集成控制面板10中输入的热负荷计算进行计算得出,然后通过电磁流量计控制实现,进入所述冷凝器1之后与建筑侧的管网输配系统换热降温后从冷凝器1出口经过毛细管3流回蒸发器5中换热,热流流出再进入四通换向阀4;负荷侧:建筑侧的供热管网在冷凝中换热后由所述高区循环泵8输配到建筑高区,由所述低区循环泵9输配到建筑低区,并在给各自供热区域散热后汇集起来流入对应的冷凝器1继续取热;热泵机组出入口的温度计12主要测试系统关键部位的温度,主要用于过热保护和运行温度检测,然后通过集成控制面板10的主程序运行计算对应的流量,通过各自的循环泵变流量调节以保证正常的供热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并置变流量双冷凝器地源热泵机组供热系统,包括地下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负荷侧、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n所述的地下循环系统:/n蒸发器(5)一路通过地下循环泵(6)连通套管型地源井换热器(7);/n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n蒸发器(5)另一路通过四通换向阀(4)的第二阀口(4-E)进入四通换向阀(4),从第三阀口(4-S)出来进入压缩机(2);压缩机(2)出口端通过四通换向阀(4)的第四阀口(4-C)连通并联双置冷凝器(1-1)、冷凝器(1-2);制冷剂在并联双置冷凝器(1-1)、冷凝器(1-2)换热后由另一路通过毛细管(3)连通蒸发器(5);/n所述的负荷侧:/n并联双置冷凝器(1-1)、冷凝器(1-2)通过建筑高区循环泵(8)、建筑低区循环泵(9)连通高区采暖用户与低区采暖用户的供回水管网系统;/n所述的控制系统:/n集成控制面板(10)信号控制电磁阀(11)、压缩机(2)、地下循环泵(6)、建筑高区循环泵(8)、建筑低区循环泵(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并置变流量双冷凝器地源热泵机组供热系统,包括地下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负荷侧、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地下循环系统:
蒸发器(5)一路通过地下循环泵(6)连通套管型地源井换热器(7);
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
蒸发器(5)另一路通过四通换向阀(4)的第二阀口(4-E)进入四通换向阀(4),从第三阀口(4-S)出来进入压缩机(2);压缩机(2)出口端通过四通换向阀(4)的第四阀口(4-C)连通并联双置冷凝器(1-1)、冷凝器(1-2);制冷剂在并联双置冷凝器(1-1)、冷凝器(1-2)换热后由另一路通过毛细管(3)连通蒸发器(5);
所述的负荷侧:
并联双置冷凝器(1-1)、冷凝器(1-2)通过建筑高区循环泵(8)、建筑低区循环泵(9)连通高区采暖用户与低区采暖用户的供回水管网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海仁李力刘建宏杨瑞涛卢雄龙安杰熊文学杨超辉侯学明马庆阳李建明申超林明刘凯赵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延长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