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522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马达单元,能够提升对行星齿轮机构等的润滑效果。马达单元包括:第一轴,为中空筒状的轴,且输入有来自马达的驱动力;第一行星齿轮机构,连接第一轴,且输入有驱动力;第二行星齿轮机构,连接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来传达驱动力;差速器,连接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来传达驱动力;以及第二轴,连接差速器,且将驱动力传达至车轮,第二轴设于第一轴的内周部,第一轴的内周面与第二轴的外周面之间设有螺旋槽来形成供润滑油流动的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且第一轴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第一流路连通第一开口部,以将润滑油供给至马达,第二流路连通第二开口部,以将润滑油供给至第一行星齿轮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单元
本技术涉及一种马达单元。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在车辆内通常设有马达单元。马达单元通常包括壳体以及收容在壳体中的马达(motor)、行星齿轮(planetarygear)机构、以及差速器(differential)等。行星齿轮机构通常包括太阳齿轮(sungear)、与太阳齿轮啮合的小齿轮(piniongear)、固定小齿轮的载架(carrier)、以及固定于壳体的环形齿轮(ringgear)。并且,马达单元可设有润滑结构,来引导润滑油对上述构件进行润滑。在现有技术中,可将马达单元所用的轴构件如输入轴设为中空筒状,藉此经由轴构件内的中空通道作为润滑油供给流路来传递润滑油。如此,马达的驱动力经由输入轴、行星齿轮机构、差速器等构件的传递后经由输出轴传递至车轮。伴随着轴构件的旋转,润滑油能够从油槽(oiltank)依序传递至马达、行星齿轮机构、以及差速器等构件中进行润滑,而在差速器被扬起后再次回到油槽。然而,当轴构件的旋转数上升时,即在高转速的状态下,润滑油在润滑油供给流路的上游侧大量放出,因此对位在上游侧的马达供给过多,相对于此,对位在下游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轴,为中空筒状的轴,且输入有来自马达的驱动力;/n第一行星齿轮机构,连接所述第一轴,且输入有所述驱动力;/n第二行星齿轮机构,连接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来传达所述驱动力;/n差速器,连接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来传达所述驱动力;以及/n第二轴,连接所述差速器,且将所述驱动力传达至车轮,/n所述第二轴设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部,/n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轴的外周面之间设有螺旋槽来形成供润滑油流动的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且所述第一轴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n所述第一流路连通所述第一开口部,以将所述润滑油供给至所述马达,/n所述第二流路连通所述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轴,为中空筒状的轴,且输入有来自马达的驱动力;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连接所述第一轴,且输入有所述驱动力;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连接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来传达所述驱动力;
差速器,连接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来传达所述驱动力;以及
第二轴,连接所述差速器,且将所述驱动力传达至车轮,
所述第二轴设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部,
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轴的外周面之间设有螺旋槽来形成供润滑油流动的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且所述第一轴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一流路连通所述第一开口部,以将所述润滑油供给至所述马达,
所述第二流路连通所述第二开口部,以将所述润滑油供给至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修平武田元雄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