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脑降噪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476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脑降噪风扇,包括外壳单元、扇轮(或称风扇)和共振器,所述外壳单元限定为具有安装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安装空间设有多个通孔,所述扇轮可枢转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扇轮能以安装空间的轴心为枢转中心而旋转并产生气流,所述气流可流动至所述通孔,所述壳体内围与扇轮之间产生气流区,所述共振器限定为一端设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开口与所述通孔相连通,流动至通孔的气流流入共振器后,再由共振器流出,所述由共振器流出的气流与气流区形成共振。共振器消除了风扇产生的噪音,且其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有利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脑降噪风扇
本技术涉及计算机风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脑降噪风扇。
技术介绍
电脑风扇分为:机箱风扇和cpu风扇。机箱风扇是安装在电脑机箱上的来为电脑机箱整个内部空间散热,而cpu风扇主要是安装在cpu处理器上的以cpu散热为主。风扇的主要性能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转速、扇叶形状和扇叶。现有的风扇运转时,因为扇叶末端容易形成扰流,使空气和扇叶产生不规则振动,而使所述风扇运转时将会发出噪音。风扇噪音从声音频谱来看,根据噪音的频率分为:1、宽频带噪音:主要由流体(或称气流)紊流之间相互作用产生;2、窄频带噪音:扇轮旋转后流体与固体之间的作用造成带有极大的峰值但相对窄频的噪音。现有对风扇高速旋转时,产生的噪音比较尖锐,容易造成使用者的不适。因此对于噪音的降噪是现有的高性能风扇的基本要求。例如中国专利CN209228723U的一种降噪风扇装置,其降噪结构复杂,不利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脑降噪风扇,旨在降低或消除风扇产生的噪音,且其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有利推广应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电脑降噪风扇,包括:外壳单元,所述外壳单元限定为具有安装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安装空间设有多个通孔;扇轮,所述扇轮可枢转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扇轮能以安装空间的轴心为枢转中心而旋转并产生气流,所述气流可流动至所述通孔,所述壳体内围与扇轮之间产生气流区;共振器,所述共振器限定为一端设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开口与所述通孔相连通,流动至通孔的气流流入共振器后,再由共振器流出,所述由共振器流出的气流与气流区形成共振。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相对的一面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成所述腔体。优选地,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熔接成所述壳体。优选地,所述通孔为长条形状。优选地,所述共振器为矩形状。优选地,所述扇轮包括扇轮主体以及设于扇轮的扇叶,所述扇叶呈多曲面状。优选地,所述通孔两个为一组相邻设置,所述通孔有四组。优选地,所述扇轮安装于下壳体。优选地,所述壳体为矩形,所述共振器设于所述矩形壳体的四个角。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壳主体以及位于壳主体的通槽,所述通槽为所述安装空间,所述通孔设于通槽的槽壁。本技术技术方案在壳体的安装空间设置多个通孔,通过通孔与共振器相连接,当扇轮产生气流(第一气流区进气)的同时相应的也产生了噪音,气流流入共振器(腔体进气)后消除了部分噪音同时流入共振器的气流(腔体出气)流出至气流区(第二气流区出气),从共振器流出的气流(腔体出气)与气流区(第二气流区出气)产生共振,通过共振器与气流区的相互作用,消除了风扇产生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爆炸图一;图3为本技术爆炸图二;图4为本技术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共振器消除噪音原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扇叶的形状的较佳实施例。在本技术中,Pni为腔体进气,Pnr为腔体出气,Pi为第一气流区进气,Pr第二气流区进气,Pt气流区出气,1为壳体,10为通孔,11为上壳体,111为第一凹槽,12为下壳体,121为第二凹槽,13为壳主体,14为通槽,2为扇轮,21为扇主体,22为扇叶,3为气流区,4为共振器,41为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电脑降噪风扇。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该电脑降噪风扇,包括外壳单元、扇轮2(或称风扇)和共振器4,所述外壳单元限定为具有安装空间的壳体1,所述壳安装空间设有多个通孔10,所述扇轮2可枢转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扇轮2能以安装空间的轴心为枢转中心而旋转并产生气流,所述气流可流动至所述通孔10,所述壳体1内围与扇轮2之间产生气流区3,所述共振器4限定为一端设有开口41的腔体,所述开口41与所述通孔10相连通,流动至通孔10的气流流入共振器4后,再由共振器4流出,所述由共振器4流出的气流与气流区3形成共振。在壳体1的安装空间设置多个通孔10,通过通孔10与共振器4相连接,当扇轮2产生气流(第一气流区进气)的同时相应的也产生了噪音,气流流入共振器4(腔体进气)后消除了部分噪音同时流入共振器4的气流(腔体出气)流出至气流区(第二气流区出气),从共振器4流出的气流(腔体出气)与气流区(第二气流区出气)产生共振,通过共振器4与气流区3的相互作用,消除了风扇产生的噪音。共振器4利用声音的反向声波的干涉,反向声波的长度为声波的四分一波长,其中现有的扇轮2特微频率的基频大约在500Hz到1000Hz之间,利用共振器4的原理对特微频率的抑制。例如以大气温度为2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3米/秒,可计算出共振器4的长度为5mm至25mm之间。而目前扇轮2的外型和气流的流道呈三维曲面的形态,因此使用的风扇类型多为离心式的风扇,其中共振器4:1、λ/4共振器4;2、亥姆霍茲共振器4,两者具有相类似的特性,可以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对于窄频带的声音有明显噪音减少的作用。根据风扇的转速和扇叶形状大小,改变通孔10和开口41的尺寸以及共振器4的大小,从而调整抑制噪音(或称异音,即窄频带的声音)的频率。从而消除噪音,制造出高性能、低噪音的风扇。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相对的一面分别设有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21,所述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21围成所述腔体。当然在具体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3D打印将壳体1一体成型,但通过3D打印成本较高,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因受共振腔的腔体因素,在模具注塑中,一体成型的壳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脑降噪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单元,所述外壳单元限定为具有安装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安装空间设有多个通孔;/n扇轮,所述扇轮可枢转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扇轮能以安装空间的轴心为枢转中心而旋转并产生气流,所述气流可流动至所述通孔,所述壳体内围与扇轮之间产生气流区;/n共振器,所述共振器限定为一端设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开口与所述通孔相连通,流动至通孔的气流流入共振器后,再由共振器流出,由共振器流出的气流与气流区形成共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脑降噪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单元,所述外壳单元限定为具有安装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安装空间设有多个通孔;
扇轮,所述扇轮可枢转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扇轮能以安装空间的轴心为枢转中心而旋转并产生气流,所述气流可流动至所述通孔,所述壳体内围与扇轮之间产生气流区;
共振器,所述共振器限定为一端设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开口与所述通孔相连通,流动至通孔的气流流入共振器后,再由共振器流出,由共振器流出的气流与气流区形成共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降噪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相对的一面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成所述腔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脑降噪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熔接成所述壳体。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义铭方安定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捷特航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