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8429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水箱、驱替泵、中间容器、岩心夹持器和量筒,中间容器和岩心夹持器均设于恒温箱内,岩心夹持器连接有围压泵;量筒设于称量设备上,中间容器由活塞分隔为驱替液腔室和水腔室,驱替液腔室连接岩心夹持器,水腔室连接驱替泵,储水箱包括下水箱,下水箱上方设有上水箱,上水箱和下水箱均设于支架上,下水箱上还设有排水管,刻度软管上设有计量刻度,刻度软管上还设有排水支管,驱替泵连接下水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水箱、下水箱以及刻度软管,能够精确测量驱替时所用驱替液的量,通过在中间容器上设置限位块和驱替液排放管,保证了实验结束后能够将驱替液腔室内的驱替液完全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心驱替实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田实验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岩心驱替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石油与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室内岩心驱替实验是最基础的工作,对驱替液的计量是驱替实验中较为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岩心驱替液计量主要采用设置于岩心夹持器末端、带有刻度的玻璃管或量筒,但其只能计量出口端即驱替产出液的量,无法计算驱替时所用驱替液的量。如中国专利CN208383669U公开了一种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其采用量筒及称量设备作为驱替液的计量设备,但驱替时间一般较长,需要持续数天,同时又是在室内进行,其温度相对较高,在实验过程中部分落入计量管内的驱替液会蒸发,造成计量的不准确,严重影响对实验驱替液的评估。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计量准确的岩心驱替实验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水箱、驱替泵、中间容器、岩心夹持器和量筒,所述中间容器和岩心夹持器均设于恒温箱,所述中间容器由活塞分隔为驱替液腔室和水腔室,所述驱替液腔室连接岩心夹持器,所述水腔室连接驱替泵,所述储水箱包括下水箱,所述下水箱上方设有上水箱,所述下水箱和上水箱由刻度软管连接,所述刻度软管上设有计量刻度,所述刻度软管上还设有排水支管,所述驱替泵连接下水箱。进一步的,所述中间容器内设有限位块,所述活塞设于限位块上方。所述中间容器上还设有驱替液排放管,所述驱替液排放管设于限位块上方,且二者之间的距离等于活塞的厚度。进一步的,所述驱替液腔室上方还设有驱替液进口管和排气管。所述驱替液进口管连接有驱替液箱。所述量筒设于称量设备上,所述称量设备周围设有防风罩。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通过设置上水箱、下水箱以及刻度软管,精确地测量了驱替时所用驱替液的量,同时在岩心夹持器末端辅以量筒测量驱替液的产出量,两者结合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驱替液的量。(2)通过在中间容器上设置限位块和驱替液排放管,保证了实验结束后能够将驱替液腔室内的驱替液完全排放,避免了常规岩心驱替实验装置的驱替液腔室中驱替液难于排放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整体示意图;图2为刻度软管连接示意图;图3为中间容器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水箱,2支架,3上水箱,4驱替泵,5中间容器,6驱替液箱,7岩心夹持器,8量筒,9称量设备,10防风罩,11围压泵,12刻度软管,13恒温箱,14排水支管;51水腔室,52驱替液腔室,53限位块,54活塞,55进水孔,56驱替液出口,57驱替液排放管,58排气管,59驱替液进口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一种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水箱、驱替泵4、中间容器5、岩心夹持器7和量筒8,其中,中间容器5和岩心夹持器7均设于恒温箱13内,岩心夹持器7连接有围压泵11;量筒8设于称量设备9上,称量设备9周围设有防风罩10;中间容器5由活塞54分隔为驱替液腔室52和水腔室51,其中,驱替液腔室52的容积大于500ml,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制作不同大小的驱替液腔室52,驱替液腔室52通过驱替液出口56连接岩心夹持器7,水腔室51通过进水口55连接驱替泵4,储水箱包括下水箱1,下水箱1上方设有上水箱3,上水箱3和下水箱1均设于支架2上,特别的,为了防止储水箱内有气泡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本实施例中将下水箱1设为圆顶水箱,上水箱3设为圆底水箱,下水箱1上还设有排水管,刻度软管12连接下水箱1的最高点和上水箱3的最低点,刻度软管12上设有计量刻度,其刻度总量程为200ml,精确到0.1ml,还可以采用长度更长、量程更大的刻度软管12,刻度软管12上还设有排水支管14,驱替泵4连接下水箱1。中间容器5内设有限位块53,其外侧设有驱替液排放管57,活塞54设于限位块53上方,驱替液排放管57设于限位块53上方,且二者之间的距离等于活塞54的厚度,这样的设计保证了可以将中间容器5内剩余的驱替液通过驱替液排放管完全排空。驱替液腔室52上方还设有驱替液进口管59和排气管58,驱替液进口管59连接有驱替液箱6,驱替液箱6向驱替液腔室52内添加驱替液时,排气管58的存在保证了可以将驱替液腔室52内的空气完全排空,避免在实验时驱替液腔室52内的空气进入实验岩心。需要注意的是,下水箱1和上水箱3的形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其它形状如锥形、能够避免形成大量气泡的水箱均是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的在下水箱1内注入水,下水箱1上可设有排气孔,或者采用其他的、有利于注水的常规方式。本技术中还包括未列出但应该存在于各管路上的常规阀门。本技术使用时,在驱替液腔室52内加注满驱替液,通过上水箱3进行加水,水面超过上水箱3,其中超过部分不小于水腔室51的体积,启动驱替泵4,通过设于排水支管14调节储水箱的液面位于刻度软管12上,实验过程中可以根据刻度软管12中液面下降的量确定驱替液的消耗量,同时还可以以量筒8收集的液量作为参考。实验结束后,通过设于下水箱1上的排水管排出储水箱、水腔室51以及管道内的水,通过驱替液排放管57排放驱替液腔52内的驱替液。上述具体实施方案已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方法进行详述,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只要在不超过本技术的主旨范围内,可对实验条件与分析方法及对象进行灵活的变更,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水箱、驱替泵、中间容器、岩心夹持器和量筒,所述中间容器由活塞分隔为驱替液腔室和水腔室,所述驱替液腔室连接岩心夹持器,所述水腔室连接驱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包括下水箱,所述下水箱上方设有上水箱,所述下水箱和上水箱由刻度软管连接,所述驱替泵连接下水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水箱、驱替泵、中间容器、岩心夹持器和量筒,所述中间容器由活塞分隔为驱替液腔室和水腔室,所述驱替液腔室连接岩心夹持器,所述水腔室连接驱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包括下水箱,所述下水箱上方设有上水箱,所述下水箱和上水箱由刻度软管连接,所述驱替泵连接下水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容器内设有限位块,所述活塞设于限位块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容器上还设有驱替液排放管,所述驱替液排放管设于限位块上方,且二者之间的距离等于活塞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振华陈小凡王泽原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