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8425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状壳体,所述壳体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中部分别设置有供钻杆和其螺旋叶片穿过的孔,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刮泥板,刮泥板竖向设置并从所述壳体内壁向壳体中部延伸,所述刮泥板下方设置有第一接泥板;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排泥管。当钻孔完毕需要提出钻杆时,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扬尘装置夹设在钻杆及其螺旋叶片外侧,反向旋转钻杆,使钻杆穿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扬尘装置,利用防扬尘装置壳体内的刮泥板将粘附在钻杆及螺旋叶片上的泥土刮下,落在第一接泥板上,然后通过排泥管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体积小巧,使用和运输方便,防扬尘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地说,是一种建筑施工时使用的防扬尘装置。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中,经常需要使用螺旋钻机钻孔。例如在桥梁施工时,需要先用螺旋钻机在地基处钻上若干个孔,然后将孔打通成一个,然后灌入钢筋混凝土形成桥桩的桩基。而在修建楼宇时,也需要先在楼宇的地基周围钻孔,再向钻孔内灌入钢筋混凝土形成围挡,然后对围挡中间的地基处进行抽水降水及开挖等工作。但是,螺旋钻机在钻孔完毕后,钻杆及其螺旋叶片上均会粘连一些泥土,在将钻杆提出时,这些泥土带到高处再脱落会形成扬尘,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环保。近年来雾霾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而建筑扬尘是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解决该问题,减少扬尘,公告号为CN209385078U的中国技术专利提供了一种种防扬尘装置,其设置有固定卡托、多个防尘桶和拉绳,防尘桶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开口,且防尘桶上端开口的直径大于其下端开口的直径,多个防尘桶由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且多个防尘桶之间通过拉绳连接,位于最上方的防尘桶通过拉绳与固定卡托连接,固定卡托被配置为与长螺旋钻机连接。施工时,随着长螺旋钻机出土口不断升高,多个防尘桶依次展开,由出土口出来的泥土依次通过各防尘桶坠落到地面,防尘桶将坠落的泥土罩在桶内,降低扬尘的产生,避免扬尘对大气造成污染。然而,上述方案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多个防尘桶通过拉绳连接,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缠绕不清的情况。并且,其防尘桶也仅能在泥土量大的时候起到收集作用,对于钻杆及其螺旋叶片上粘连的泥土,上述方案无法清除。而钻杆及其螺旋叶片上粘连的泥土被钻杆带到高处后,在风力作用下更容易形成扬尘。并且钻杆及其螺旋叶片上粘连的泥土脱落后,下落过程长,形成的扬尘会更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于使用和运输,防扬尘效果好的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包括圆柱状壳体,所述壳体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中部分别设置有供钻杆和其螺旋叶片穿过的孔,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刮泥板,刮泥板竖向设置并从所述壳体内壁向壳体中部延伸,所述刮泥板下方设置有第一接泥板;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排泥管。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顶板和底板均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所述壳体的两个部分一端通过铰链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设置有锁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泥板呈圆形,圆形的第一接泥板的周缘连接到所述壳体的内壁上,中部设置有供钻杆穿过的孔,所述第一接泥板上还设置有供钻杆的螺旋叶片穿过的缝隙。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泥板下方还设置有毛刷,所述毛刷下方设置有第二接泥板。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泥板呈圆形,圆形的第二接泥板的周缘连接到所述壳体的内壁上,中部设置有供钻杆穿过的孔,所述第二接泥板上还设置有供钻杆的螺旋叶片穿过的缝隙。进一步地,所述毛刷包括刷柄和刷头,所述刷柄连接到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刷头的刷毛抵触所述钻杆和螺旋叶片。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上部或顶板上设置有注水口。进一步地,所述注水口设置在与所述排泥管相对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排泥管呈方形,所述排泥管与所述壳体连接处的底边与所述底板平齐。进一步地,所述刮泥板的形状与所述钻杆、螺旋叶片形成的空间的竖向截面的形状相适应。本技术的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当钻孔完毕需要提出钻杆时,将本技术的防扬尘装置夹设在钻杆及其螺旋叶片外侧,反向旋转钻杆,使钻杆穿过本技术的防扬尘装置,利用防扬尘装置壳体内的刮泥板将粘附在钻杆及螺旋叶片上的泥土刮下,落在第一接泥板上,然后通过排泥管排出。如此,粘附在钻杆及螺旋叶片上的泥土不会被带到空中,也就不会产生扬尘,有着非常好的环保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体积小巧,使用和运输方便,防扬尘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的使用状态立体图。图中:1.壳体,2.顶板,3.底板,4.孔,5.第一接泥板,6.第二接泥板,7.排泥管,8.注水口,9.刮泥板,10.毛刷,11.刷柄,12.刷头,13.刷毛,14.铰链,15.锁扣,16.钻杆,17.螺旋叶片,18.缝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一实施例,包括圆柱状壳体1,壳体1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顶板2和底板3,顶板2和底板3中部分别设置有供钻杆16和其螺旋叶片17穿过的孔4,壳体1内壁上设置有刮泥板9,刮泥板9竖向设置并从壳体1内壁向壳体1中部延伸,刮泥板9的形状与钻杆16、螺旋叶片17形成的空间的竖向截面的形状相适应,刮泥板9下方设置有第一接泥板5;壳体1一侧设置有排泥管7。壳体1、顶板2、底板3以及第一接泥板5均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壳体1的两个部分一端通过铰链14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设置有锁扣15。优选地,第一接泥板5呈圆形,圆形的第一接泥板5的周缘连接到壳体1的内壁上,中部设置有供钻杆穿过的孔4,第一接泥板5上还设置有供钻杆的螺旋叶片17穿过的缝隙18。如图3和图4所示,在使用时,当钻孔完毕需要提出钻杆时,将本技术的防扬尘装置在铰链14作用下打开成相互连接的两个部分,然后将两个部分夹设在钻杆16及其螺旋叶片17外侧,再利用锁扣15将两个部分锁定。此时,钻杆16及其螺旋叶片17穿过顶板2和底板3上的孔4,同时钻杆16还穿过第一接泥板5上的孔,而螺旋叶片17则穿过第一接泥板5上的缝隙18。反向旋转钻杆16,利用防扬尘装置壳体1内的刮泥板9将粘附在钻杆16及螺旋叶片17上的泥土刮下,落在第一接泥板5上,然后通过排泥管7排出。如此,粘附在钻杆16及螺旋叶片17上的泥土不会被带到空中,也就不会产生扬尘,有着非常好的环保效果。由于刮泥板9是钢性的,其可以刮掉粘附在钻杆16和螺旋叶片17上的大部分泥土,但对于一些较细的尘土则难以清理干净。因此,如图1所示,还可以在第一接泥板5下方设置毛刷10,并在毛刷10下方设置第二接泥板6。同样,第二接泥板6也可以呈圆形,圆形的第二接泥板6的周缘连接到壳体1的内壁上,中部设置有供钻杆16穿过的孔4,第二接泥板6上还设置有供钻杆的螺旋叶片17穿过的缝隙。毛刷10包括刷柄11和刷头12,刷柄11连接到壳体1的内壁上;刷头12的刷毛13分别抵触钻杆16和螺旋叶片17。通过设置毛刷10和第二接泥板6,可以将刮泥板9无法刮净的尘土用毛刷10扫掉并排出,进一步减少了扬尘的产生。优选地,在壳体1的上部或顶板2上设置有注水口8,注水口8设置在与排泥管7相对的一侧。排泥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状壳体,所述壳体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中部分别设置有供钻杆和其螺旋叶片穿过的孔,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刮泥板,刮泥板竖向设置并从所述壳体内壁向壳体中部延伸,所述刮泥板下方设置有第一接泥板;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排泥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状壳体,所述壳体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中部分别设置有供钻杆和其螺旋叶片穿过的孔,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刮泥板,刮泥板竖向设置并从所述壳体内壁向壳体中部延伸,所述刮泥板下方设置有第一接泥板;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排泥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板和底板均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所述壳体的两个部分一端通过铰链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设置有锁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泥板呈圆形,圆形的第一接泥板的周缘连接到所述壳体的内壁上,中部设置有供钻杆穿过的孔,所述第一接泥板上还设置有供钻杆的螺旋叶片穿过的缝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防扬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泥板下方还设置有毛刷,所述毛刷下方设置有第二接泥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华伟刘建勇庄敏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建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