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作法顶管井的可重复使用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229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逆作法顶管井的可重复使用模板,属于顶管井施工技术领域,设于预浇混凝土区域(4)的内侧,包括模板本体(1)与横向肋(2),所述模板本体(1)为由多个片板(11)首尾相接而成的封闭结构;所述横向肋(2)沿所述模板本体(1)内侧横向分布,相邻片板(11)之间通过所述横向肋(2)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沿模板本体内侧横向设置横向肋,设置了一种新的支撑体系,能够在预浇混凝土区域浇筑混凝土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避免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模板发生爆模、胀模等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逆作法顶管井的可重复使用模板
本技术涉及顶管井施工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逆作法顶管井的可重复使用模板及应用改模板的顶管井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逆作法顶管井施工,是指进行地下结构施工时,对开挖的土坑不架设临时支撑,而是利用机构本身来作为挡土墙,同时作为支撑,采取从上而下依次开挖和构筑结构的施工方法,适用于构筑物较为复杂,交叉建筑物较多的部位。其中,在构筑结构时,往往采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构筑顶管井的井壁。在浇筑混凝土时,在土坑内设置模板,模板与土坑边缘之间形成混凝土浇筑区域,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模板承受混凝土压力。浇筑完成后,待混凝土冷却后拆除模板。其中,模板一般为拼接式结构。为了模板能够承受浇筑混凝土的压力,不至于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被混凝土冲毁,需对模板进行支撑。现有的支撑方式中,一般采用简易的木方结构,从模板内侧对模板进行斜撑,这种方式的支撑效果有限,容易发生爆模、胀模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能够提供高强度支撑的逆作法顶管井的可重复使用模板。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逆作法顶管井的可重复使用模板,设于预浇混凝土区域的内侧,包括模板本体与横向肋,所述模板本体为由多个片板首尾相接而成的封闭结构;所述横向肋设于所述模板本体的内侧面,并沿所述模板本体内侧面横向分布,相邻片板之间通过所述横向肋相接;所述横向肋由多个节段组成,多个节段之间通过拼接结构连接。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拼接结构包括连接杆和螺母,所述连接杆上螺纹连接有两个所述螺母,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所述节段的端部,两个所述螺母分别抵持两个所述节段的端部。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横向肋设有多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沿模板本体内侧横向设置横向肋,设置了一种新的支撑体系,能够在预浇混凝土区域浇筑混凝土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避免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模板发生爆模、胀模等情况。利用本技术的施工方法进行逆作法顶管井施工,方便快捷,浇筑混凝土强度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逆作法顶管井的施工方法中步骤S3后顶管井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图1中的A处放大图。图中:1-模板本体;2-横向肋;21-片段;3-拼接结构;31-连接杆;32-螺母;4-预浇混凝土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逆作法顶管井的可重复使用模板,设于预浇混凝土区域4的内侧,包括模板本体1与横向肋2,所述模板本体1为由多个片板11首尾相接而成的封闭结构;所述横向肋2设于所述模板本体1的内侧面,并沿所述模板本体1内侧面横向分布,相邻片板11之间通过所述横向肋2相接;所述横向肋2由多个节段21组成,多个节段21之间通过拼接结构3连接。安装横向肋2时,先将各个节段21组成横向肋2,并安装在所述模板本体1的内侧,而后安装拼接结构3,使得节段21拼接形成横向肋2。在使用时,开挖土坑后,在预浇混凝土区域4的内侧设置该可重复使用的模板,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浆对模板本体1产生压力,随着混凝土浆的不断浇筑,模板本体1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现有的支撑体系中,往往采用斜撑肋对单个片板11进行支撑,当其受到压力时,压力由单个片板11完全承担,容易导致单个片板11承受不住压力,发生爆模、胀模等情况。在横向肋2的作用下,多个片板11连为一体,一体化的模板本体1形成新的支撑体系,当其中一个片板11受到压力时,压力通过横向肋2传递至其它片板11处,多个片板11共同承受压力,能够避免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模板发生爆模、胀模等情况。本实施例提供的可重复实用模板,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可避免支撑体系搬运周转费用,同时也保证逆作法施工的质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肋2为钢管。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圆形环,安装横向肋2时,设置半开口的圆形环,将横向肋2卡入圆形环内,利用螺栓固定的方式将圆形环固定在模板本体1的内侧,从而将横向肋2安装在模板本体1的内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模板本体1为环形的封闭结构,适用于圆形的顶管井施工。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其它封闭结构,如矩形、椭圆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拼接结构3包括连接杆31和螺母32,所述连接杆31上螺纹连接有两个所述螺母32,所述连接杆31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所述节段21的端部,两个所述螺母32分别抵持两个所述节段21的端部。通过拼接结构3拼接横向肋2时,先将两个螺母32完全旋进连接杆31的螺纹上,使得连接杆31的端部露出,而后将其中一个露出的端部螺纹旋进节段21端部上预留的孔。随后,旋转螺母32,使其朝与其对应的节段21的端部方向移动,直至抵接该端部;而后,将另一个节段21的端部与连接杆31的另一个露出的端部螺纹连接,旋进螺母32,使其朝与其对应的节段21的端部方向移动,直至抵接该端部。最后,进一步旋紧两个螺母32,保证连接强度。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杆31的两端螺纹方向相反,或,节段21两个端部上预留的孔的螺纹方向相反。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杆31接入两个节段21的端部上预留的孔时,向同一方向旋转即可将连接杆31的两端旋入两个节段21端部上预留的孔。在拼接最后一个连接杆31时,此时多个节段21已组成即将封闭的环形,因此需要拼接的两个节段21都是无法旋转的,此时,将装设好螺母32的连接杆31两端对准两个节段21预留的孔,旋转连接杆31,连接杆31同时向两个节段21旋进。最后,旋进螺母32,使其抵接对应节段21的端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多组竖向肋,多组所述竖向肋沿所述模板本体1内侧竖向分布。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斜撑肋,所述斜撑肋一端支撑所述模板本体1的内侧,另一端斜向下插入至开挖的土坑的表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肋2设有多组,沿模板本体1的竖直方向分布,优选地,设置两组或三组横向肋2,均匀分布。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逆作法顶管井的施工方法,应用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可重复使用模板进行顶管井的施工,施工方法包括:S1,在预设顶管井位置处开挖土层,形成土坑。S2,在靠近土坑内壁处设置环形的预浇混凝土区域4,在所述预浇混凝土区域4内绑扎钢管。S3,在预浇混凝土区域4的内侧安装所述模板本体1,在所述模板本体1的内侧面安装横向肋2。S4,在土坑内设置用于支撑所述模板本体1的支撑结构。S5,在预浇混凝土区域内浇筑混凝土。S6,混凝土冷却后,拆除横向肋2与模板本体1。S7,下挖土层,重复步骤S2-S6,直至所述顶管井达到设计标高。其中,步骤S3中安装模板本体1时,模板本体1的下端固设在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逆作法顶管井的可重复使用模板,其特征在于,设于预浇混凝土区域(4)的内侧,包括模板本体(1)与横向肋(2),所述模板本体(1)为由多个片板(11)首尾相接而成的封闭结构;/n所述横向肋(2)设于所述模板本体(1)的内侧面,并沿所述模板本体(1)内侧面横向分布,相邻片板(11)之间通过所述横向肋(2)相接;所述横向肋(2)由多个节段(21)组成,多个节段(21)之间通过拼接结构(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作法顶管井的可重复使用模板,其特征在于,设于预浇混凝土区域(4)的内侧,包括模板本体(1)与横向肋(2),所述模板本体(1)为由多个片板(11)首尾相接而成的封闭结构;
所述横向肋(2)设于所述模板本体(1)的内侧面,并沿所述模板本体(1)内侧面横向分布,相邻片板(11)之间通过所述横向肋(2)相接;所述横向肋(2)由多个节段(21)组成,多个节段(21)之间通过拼接结构(3)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古龙邱永钦潘宗华陈家棋熊舟吴艺聪黄杰郝裕祺郑佳龙张仕鹏黄锦祥谢国锦蒋昊辰杨奇东杨文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第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