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热增韧改性塑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7598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热增韧改性塑胶,包括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设置在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上表面的玻璃纤维层、设置在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下表面的石墨烯层、设置在所述玻璃纤维层外表面的第一铝箔层、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层外表面的第二铝箔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铝箔层和所述第二铝箔层外表面的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所述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条。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高强度和韧性的玻璃纤维层和石墨烯层,同时还通过第一铝箔层和第二铝箔层的双层增韧设置,使得塑胶具有较高的韧性;通过设置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保证塑胶良好的耐热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塑胶兼具良好的耐热性能和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热增韧改性塑胶
本技术涉及塑胶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耐热增韧改性塑胶片材。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塑胶片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是日益见多,很多塑胶包装片材主要用于生产一次性塑料杯、盘、碗、碟、盒等热成型制品,广泛应用于食品、疏菜、水果、饮料、乳品、工业零件等领域的包装。随着国内需求的日益增长,包装塑料热成型片材用途也越来越广泛,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现有的塑胶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耐热性能差,现有的塑胶片材在稍高温下很容易发生变形和失效,这大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2)韧性不足,现有的塑胶片材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塑胶断裂现象,造成塑胶片材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塑胶进行改进,使其具备良好的耐热性能和韧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兼具耐热性能和韧性的塑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耐热增韧改性塑胶,包括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设置在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上表面的玻璃纤维层、设置在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下表面的石墨烯层、设置在所述玻璃纤维层外表面的第一铝箔层、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层外表面的第二铝箔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铝箔层和所述第二铝箔层外表面的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所述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条。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与所述玻璃纤维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第一梯形连接凸起;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与所述石墨烯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第二梯形连接凸起。这样能够有效增加层间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层间连接强度,延长塑胶的使用寿命。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铝箔层与所述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之间设置有吸水绵层;所述第二铝箔层与所述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之间设置有银纤抑菌层。吸水绵层可有效吸收湿气,避免在塑胶上形成适合细菌生长的潮湿环境,使塑胶始终保持干燥;通过银纤抑菌层对细菌进行有效抑制并最终杀灭细菌,有助于延长塑胶的使用寿命。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塑胶的表层的两侧边缘印制有长度显示数值。这样在使用时,随时可以了解该塑胶材已使用多少长度,或是剩余多少长度,判断是否合于需要,能够防止材料及人力的浪费,节省时间。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的厚度为1~10mm。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铝箔层和所述第二铝箔层的厚度均为1~5mm。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玻璃纤维层的厚度为1~8mm。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石墨烯层的厚度为1~8mm。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的厚度为1~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一种耐热增韧改性塑胶,包括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设置在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上表面的玻璃纤维层、设置在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下表面的石墨烯层、设置在所述玻璃纤维层外表面的第一铝箔层、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层外表面的第二铝箔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铝箔层和所述第二铝箔层外表面的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所述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条。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设置高强度和韧性的玻璃纤维层和石墨烯层,同时还通过第一铝箔层和第二铝箔层的双层增韧设置,使得塑胶具有较高的韧性;通过设置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当达到新戊二醇的相变温度时,其发生固固相变,吸收热量,可降低塑胶的表面温度,从而保证塑胶的耐热性能;此外,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表面加强筋条的设置,可进一步提升塑胶的强度和韧性。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塑胶兼具良好的耐热性能和韧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2-玻璃纤维层;3-石墨烯层;4-第一铝箔层;5-第二铝箔层;6-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61-加强筋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耐热增韧改性塑胶,包括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1、设置在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1上表面的玻璃纤维层2、设置在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1下表面的石墨烯层3、设置在玻璃纤维层2外表面的第一铝箔层4、设置在石墨烯层3外表面的第二铝箔层5,以及设置在第一铝箔层4和第二铝箔层5外表面的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6,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6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条61。其中,各层之间通过依次粘合并压延成为一体结构。本技术通过设置高强度和韧性的玻璃纤维层2和石墨烯层3,同时还通过第一铝箔层4和第二铝箔层5的双层增韧设置,使得塑胶具有较高的韧性;通过设置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6,当达到新戊二醇的相变温度时,其发生固固相变,吸收热量,可降低塑胶的表面温度,从而保证塑胶的耐热性能;此外,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6表面加强筋条61的设置,可进一步提升塑胶的强度和韧性。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塑胶兼具良好的耐热性能和韧性。优选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1的厚度为1~10mm,更优选为5mm;第一铝箔层4和第二铝箔层5的厚度均为1~5mm,更优选为2.5mm;玻璃纤维层2的厚度为1~8mm,更优选为4mm;石墨烯层3的厚度为1~8mm,更优选为4mm;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6的厚度为1~5mm,更优选为2.5mm。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1与玻璃纤维层2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第一梯形连接凸起;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1与石墨烯层3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第二梯形连接凸起。这样能够有效增加层间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层间连接强度,延长塑胶的使用寿命。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一铝箔层4与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6之间设置有吸水绵层;第二铝箔层5与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6之间设置有银纤抑菌层。吸水绵层可有效吸收湿气,避免在塑胶上形成适合细菌生长的潮湿环境,使塑胶始终保持干燥;通过银纤抑菌层对细菌进行有效抑制并最终杀灭细菌,有助于延长塑胶的使用寿命。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塑胶的表层的两侧边缘印制有长度显示数值。这样在使用时,随时可以了解该塑胶材已使用多少长度,或是剩余多少长度,判断是否合于需要,能够防止材料及人力的浪费,节省时间。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热增韧改性塑胶,其特征在于:包括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设置在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上表面的玻璃纤维层、设置在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下表面的石墨烯层、设置在所述玻璃纤维层外表面的第一铝箔层、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层外表面的第二铝箔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铝箔层和所述第二铝箔层外表面的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所述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热增韧改性塑胶,其特征在于:包括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设置在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上表面的玻璃纤维层、设置在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下表面的石墨烯层、设置在所述玻璃纤维层外表面的第一铝箔层、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层外表面的第二铝箔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铝箔层和所述第二铝箔层外表面的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所述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热增韧改性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与所述玻璃纤维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第一梯形连接凸起;所述聚酰亚胺塑胶基体层与所述石墨烯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第二梯形连接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热增韧改性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铝箔层与所述新戊二醇相变散热层之间设置有吸水绵层;所述第二铝箔层与所述新戊二醇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智明周波申天师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勇嘉新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