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启业专利>正文

差转式水文缆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6596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由主索(17)、循回索(8)、悬索(10)、铅鱼等组成的差转式水文缆道,其特征在于循回索(8)与悬索(10)分离,悬索卷于行车的卷筒上,循回索(8)穿过主动轮(4),并绕过传动轮(7)和主动轮(6),到河对岸的转向轮(13)(16),再绕过传动轮(12),通过转向轮(14)(15),又回到主动轮(4),形成一循回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机械传输效率高,省力,铅鱼沉水效益好,不易产生“鱼跃”,测量精度高,且铅鱼重量与河宽无关,成本低,耗能小,并可采用多种驱动方式。(*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一种水文测验的专业设备。目前广泛使用的水文缆道是“开口式”水文缆道,其基本结构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悬索(2)与循回索(1)共用一根钢绳,循回索(1)是靠铅鱼(3)的重力来平衡的。因此铅鱼(3)受循回索(1)张力的钳制,沉水效益差,易产生“鱼跃”,测量精度差,且“铅鱼”重量随河宽增宽而增加,既增加成本,又消耗能量。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索与循回索分离,机械传输效率高,铅鱼沉水效益好,不易产生“鱼跃”,且铅鱼重量与河宽无关,测量精度高,成本低,耗能小,且可采用多种驱动方式的差转式水文缆道。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把悬索与循回索分离,悬索卷于行车的卷筒上,循回索通过主动轮、传动轮、转向轮首尾相连接,形成一个既可使铅鱼作水平运动,又可使铅鱼作垂直运动的循回系统。这种结构克服了“开口式”水文缆道的缺陷。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附图1是“开口式”水文缆道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主要由主索(17),循回索(8),悬索(10),行车(19),主动轮(4)(6),传动轮(7)(12),驱动机构(5),转向轮(13)(14)(15)(16)组成。循回索(8)穿过主动轮(4),并绕过传动轮(7)和主动轮(6),到河对岸的转向轮(13)(16),再绕过传动轮(12),通过转向轮(14)(15),又回到主动轮(4),至此循回索首尾相连接,形成一循回系统。行车(19)由车架,滑轮(18)(21)、卷筒(11)组成,行车的两个滑轮可在主索(17)上滑动,带动铅鱼(9)作水平运动,行车的卷筒(11)上绕有悬索(10)可带动铅鱼(9)作垂直运动,且卷筒上设计有蜗轮。传动轮(7)(12)同轴,在轴的中段设计有蜗杆装置(20)与卷筒(11)上的蜗轮咬合,以便使卷筒(11)提放铅鱼。驱动机构(5)由一组伞形齿轮(22)(23)(24)、瓜式离合器(26)、离合摇柄(25)等组成。本技术的运转方式是当两主动轮(4)(6)反向同速转动时,传动轮(7)(12)带动行车(19)作水平运动;当两主动轮(4)(6)同向同速转动时,传动轮(7)(12)同向运转,动力经蜗杆(20)传至蜗轮使卷筒(11)转动,以卷放悬索提放铅鱼,使铅鱼作垂直运动。两主动轮运转方向由驱动机构控制,当瓜式离合器(26)倒向伞形齿轮(24)时,两主动轮(4)(6)同速异向转动;当瓜式离合器倒向伞形齿轮(22)时,两主动轮(4)(6)同速同向转动。驱动机构的动力来自离合摇柄(25),离合摇柄可用手摇,也可用电机、柴油机带动。本技术机械传输效率高,省力,铅鱼沉水效益好,不易产生“鱼跃”,测量精度高,且铅鱼重量与河宽无关,成本低,耗能小,可采用多种驱动方式。权利要求1.一种由主索、循回索、悬索、铅鱼等组成的差转式水文缆道,其特征在于该缆道的循回索(8)与悬索(10)分离,悬索(10)卷于行车的卷筒上,循回索(8)的连接方式是穿过主动轮(4),并绕过传动轮(7)和主动轮(6)到河对岸的转向轮(13)(16),再绕过传动轮(12),通过转向轮(14)(15),又回到主动轮(4),至此循回索首尾相连,形成一循回系统。专利摘要一种由主索(17)、循回索(8)、悬索(10)、铅鱼等组成的差转式水文缆道,其特征在于循回索(8)与悬索(10)分离,悬索卷于行车的卷筒上,循回索(8)穿过主动轮(4),并绕过传动轮(7)和主动轮(6),到河对岸的转向轮(13)(16),再绕过传动轮(12),通过转向轮(14)(15),又回到主动轮(4),形成一循回系统。本技术机械传输效率高,省力,铅鱼沉水效益好,不易产生“鱼跃”,测量精度高,且铅鱼重量与河宽无关,成本低,耗能小,并可采用多种驱动方式。文档编号G01F1/05GK2142971SQ9223343公开日1993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1992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1992年9月14日专利技术者袁启业 申请人:袁启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主索、循回索、悬索、铅鱼等组成的差转式水文缆道,其特征在于该缆道的循回索(8)与悬索(10)分离,悬索(10)卷于行车的卷筒上,循回索(8)的连接方式是穿过主动轮(4),并绕过传动轮(7)和主动轮(6)到河对岸的转向轮(13)(16),再绕过传动轮(12),通过转向轮(14)(15),又回到主动轮(4),至此循回索首尾相连,形成一循回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启业
申请(专利权)人:袁启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