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新型逆变电源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新型逆变电源。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工业和数学电路的不断发展,各种具备不同功能的电子产品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随着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电子电路对于逆变电源的需要不断增多,同时对于逆变电源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在100W以下电源方案中,一般都使用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芯片来实现PWM的调制,开关控制模式相对直流工作模式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使用反激离线工作模式,提高了系统工作的安全性,非常适合应用在便携式充电设备及电源适配器,比如,手机充电器,电源适配器等,因此,AC/DCPWM开关电源芯片在市场上的需求量非常大。在现有的DC-AC逆变控制技术中,大多控制策略都需要借助于PID控制器加以实现,PID控制器使用范围广泛。其优点在于使用可靠性高、鲁棒性能好,且容易实现。但是PID控制器对于系统的动态性能调节过多地依赖于参数的整定,如果参数整定不理想,其输出电压往往会出现大幅度的超调和振荡,甚至会超过其安全运行极限,对系统造成损坏。然而对PI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新型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源包括电源模块(1)、变压器T模块(2)、IC控制模块(3)和负载模块(4);其中,所述电源模块(1)的Ⅰ端与变压器T模块(2)的1端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1)的Ⅱ端与变压器T模块(2)的2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模块(2)的3端与IC控制模块(3)的Ⅱ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模块(2)的2端与IC控制模块(3)的Ⅲ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模块(2)的4端直接接地;所述IC控制模块(3)的Ⅰ端与电源模块(1)的Ⅲ端电连接;所述负载模块(4)的Ⅰ端与变压器T模块(2)的5端电连接;所述负载模块(4)的Ⅱ端与变压器T模块(2)的6端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新型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源包括电源模块(1)、变压器T模块(2)、IC控制模块(3)和负载模块(4);其中,所述电源模块(1)的Ⅰ端与变压器T模块(2)的1端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1)的Ⅱ端与变压器T模块(2)的2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模块(2)的3端与IC控制模块(3)的Ⅱ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模块(2)的2端与IC控制模块(3)的Ⅲ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模块(2)的4端直接接地;所述IC控制模块(3)的Ⅰ端与电源模块(1)的Ⅲ端电连接;所述负载模块(4)的Ⅰ端与变压器T模块(2)的5端电连接;所述负载模块(4)的Ⅱ端与变压器T模块(2)的6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1)包括交流电源AC、保护电阻R0、整流桥(11)、电感L0、电容C0、电容C1、启动电路(12)、电容C3、电阻R2和二极管D4;其中,所述交流电源AC通过保护电阻R0与整流桥(11)的1端和3端分别电连接;所述整流桥(11)的2端与电感L0的1端、电容C1的1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11)的4端与电容C0的2端、电容C1的2端电连接,三端同时直接接地;所述电感L0的2端与电容C0的1端、启动电路(12)的1端、电阻R2的1端、电容C3的1端均电连接,并作为所述电源模块(1)的Ⅰ端;所述启动电路(12)的2端直接接地;所述电阻R2的2端与电容C3的2端、二极管D4的1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2端作为所述电源模块(1)的Ⅱ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电路(12)包括电阻R1和电容C2;其中,所述电阻R1的1端作为启动电路(12)的1端;所述电阻R1的2端与所述电容C2的1端电连接,并作为所述电源模块(1)的Ⅲ端;所述电容C2的2端作为启动电路(12)的2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IC控制模块(3)包括IC芯片(31)、补偿电路(32)、检测电路(33)、电阻R6、电阻R8、电容C5、电容C8、二极管D5和晶闸管Q1;其中,所述IC芯片(31)的VCC端与电容C5的1端、二极管D5的1端均电连接;所述电容C5的2端直接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2端与检测电路(33)的2端电连接,作为所述IC控制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永清,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和网源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