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6178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一高分子固化层;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和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所述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的浓度呈梯度分布且逐渐降低;所述第一高分子固化层包括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所述高分子固化层中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引入从三维方向上大幅提升了负极片的结构强度,改善了负极片与隔膜间的界面粘结效果,同时保证了离子传导,降低了电芯循环过程中的膨胀率,并提升了电芯的循环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普及,以及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作为供能核心的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放电速度,更好的续航能力和更宽松的使用环境等。负极片是锂离子电池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负极片是由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导电剂和增稠剂和集流体组成;随着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负极的压实密度越来越大,负极活性物质的含量也越来越高,粘结剂等辅材的添加量则不断降低,同时,高体积膨胀的硅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也在尝试应用。但是,随着粘结剂等辅材的添加量则不断降低,锂离子电池的活性物质层与集流体之间的界面粘结效果逐渐变差,随着高体积膨胀的硅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出现,负极片的结构稳定性逐渐降低,这些缺陷进一步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学性能。因此,急需找到一款可以解决并改善结构稳定性和提升与隔膜之间的界面粘结效果的负极片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一高分子固化层;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高分子固化层设置在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n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和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所述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分布在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且沿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一高分子固化层的接触面向负极集流体方向,所述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的浓度呈梯度分布且逐渐降低;/n所述第一高分子固化层包括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一高分子固化层;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高分子固化层设置在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和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所述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分布在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且沿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一高分子固化层的接触面向负极集流体方向,所述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的浓度呈梯度分布且逐渐降低;
所述第一高分子固化层包括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还包括设置在负极集流体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和设置在该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的第二高分子固化层;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组成和结构与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同,第二高分子固化层的组成和结构与第一高分子固化层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形成梯度分布的枝状固化结构,分布在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第一羧甲基纤维素盐的固化物形成梯度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平李素丽郭盼龙储霖李俊义徐延铭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