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能动与能动相结合的熔融物堆内滞留冷却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核冷却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非能动与能动相结合的熔融物堆内滞留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福岛核事故之后,国际社会对核电厂严重事故的关注显著增强。该事故后,堆芯丧失冷却而裸露、升温、熔化,堆芯熔融物迁移重定位于压力容器下封头,可能继续熔穿压力容器下封头,导致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因此,在第三代核电技术中,堆芯熔融物的冷却与滞留措施成为国际消除大量放射性释放的关键策略。虽然目前都采用熔融物压力容器内冷却与滞留策略,但具体实施方案却各有差异。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了基于自然循环的非能动堆腔注水冷却系统设计方案,少部分采用了能动堆腔注水系统设计方案。严重事故后通过冷却水箱向堆腔重力注水、淹没堆腔,浮力作用导致压力容器保温层流道的底部入口浮塞开启,经压力容器保温层流道冷却压力容器下封头及筒体外壁面。汽水混合物推开压力容器保温层流道的顶部盖板,回流到堆腔外部回水通道,堆腔外部回水通道与堆腔下部连通,形成循环。保温层流道内的水作为上升段与堆腔外部回水通道的下降段形成自然循环流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能动与能动相结合的熔融物堆内滞留冷却系统,包括压力容器外部冷却结构,所述压力容器外部冷却结构包括一次侧屏蔽水箱(100),所述一次侧屏蔽水箱(100)出水端依次连接第一截止阀(101)和第一止回阀(102)后与保温层流道(105)进水端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非能动冷却子系统、能动冷却子系统;/n所述非能动冷却子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器(115),所述第一冷却器(115)热管进水端与保温层流道(105)出水端相连,所述第一冷却器(115)与保温层流道(105)之间连接有第二截止阀(111),所述第一冷却器(115)热管出水端连接第三截止阀(116)后与保温层流道(105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非能动与能动相结合的熔融物堆内滞留冷却系统,包括压力容器外部冷却结构,所述压力容器外部冷却结构包括一次侧屏蔽水箱(100),所述一次侧屏蔽水箱(100)出水端依次连接第一截止阀(101)和第一止回阀(102)后与保温层流道(105)进水端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非能动冷却子系统、能动冷却子系统;
所述非能动冷却子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器(115),所述第一冷却器(115)热管进水端与保温层流道(105)出水端相连,所述第一冷却器(115)与保温层流道(105)之间连接有第二截止阀(111),所述第一冷却器(115)热管出水端连接第三截止阀(116)后与保温层流道(105)进水端相连;
所述能动冷却子系统包括第二冷却器(125),所述第二冷却器(125)热管进水端与第二止回阀(110)出水端相连,所述第二冷却器(125)与第二止回阀(110)之间连接有第四截止阀(121),所述第二冷却器(125)热管出水端依次连接二回路备用水箱(130)、注水泵(135)和第五截止阀(132)后与保温层流道(105)进水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能动与能动相结合的熔融物堆内滞留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截止阀(116)与保温层流道(105)进水端之间连接有第三止回阀(1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能动与能动相结合的熔融物堆内滞留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器(115)与第二截止阀(111)之间连接有波动水箱(140),所述波动水箱(140)出水端连接有第四止回阀(141)。
技术研发人员:陈宝文,向清安,邓坚,卢庆,高颖贤,刘兆东,刘余,邓纯锐,邱志方,武小莉,蔡容,王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