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羽绒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5500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热羽绒及其制作方法,包括绒核及从绒核放射而出的绒丝,绒丝的表面附着有蓄热膜片,蓄热膜片形状与绒丝上的鳞片形状相当,蓄热膜片之间形成有空隙结构,绒丝表面的蓄热膜片随鳞片排布,蓄热膜片附着后绒丝呈通透结构,绒丝鳞片的孔隙内壁附着有蓄热微膜,蓄热微膜在绒丝内呈多向连通的窝状结构。绒丝表面的蓄热膜片之间形成空隙结构,这样蓄热膜片不会阻挡绒丝表面鳞片的中空结构,同时在绒丝孔隙的内壁附着蓄热微膜,而且蓄热微膜在绒丝内部呈相互连通的窝状结构,这样使得绒丝的孔隙及鳞片保留其含蓄空气的能力,使得羽绒不丧失其保暖的功效,而且蓄热膜片和蓄热微膜具有蓄热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热羽绒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热羽绒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羽绒是“羽”和“绒”的混合物。羽就是毛片,在羽绒中起支撑作用,能让羽绒迅速回弹;而绒就是绒朵,是羽绒的本体与价值所在。绒朵是立体球状,由一个绒核和放射出的许多绒丝组成的朵状结构,绒丝是由成千上万微小的鳞片叠加而成,每个鳞片都是中空的。每根绒丝在放大镜下均可以看出是呈鱼鳞状,有数不清的微小孔隙,含蓄着大量的静止空气,由于空气的传导系数最低,形成了羽绒良好的保暖性。在棉花、羊毛、蚕丝和羽绒四大天然保暖材料中,羽绒的保暖性能最佳。羽绒的保暖性,其实是体现在羽绒内部的不流动的空气,避免热量快速散发。因此只有人体具有基础的热量,羽绒制品包裹之后,才能实现其保暖的性能。因此人们研发各种能够储存热量的织物,使得使用这种织物的制品具有蓄热功能,带来穿着舒适性的较佳体验。比如:蓄热纤维,在纤维表面包覆纳米分子材料,使得纤维具有蓄热的功能。而且现有的这种蓄热处理多是以涂覆的方式在纤维表面进行,如果这种方式应用到羽绒处理上,则容易造成羽绒表面的封闭,使得绒丝表面的微小孔隙内含的静止空气被隔绝,无法建立低系数空气传导体系。这就造成羽绒制品形成一个密封的内部环境,人体产生的湿气无法排出,使得人的体表接触闷热的湿环境,影响穿着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羽绒用涂覆的方式进行蓄热处理,容易造成羽绒孔隙的封闭,排湿效果下降,影响羽绒制品的穿着舒适性的缺陷,提供一种蓄热羽绒蓄热材料,以中空的膜片结构附着绒丝表面,并以蓄热微膜的形式附着绒丝鳞片的中空内壁,保留羽绒孔隙含蓄空气的性能,同时增加羽绒蓄热的能力。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蓄热羽绒,包括绒核及从绒核放射而出的绒丝,绒丝的表面附着有蓄热膜片,蓄热膜片形状与绒丝上的鳞片形状相当,蓄热膜片之间形成有空隙结构,绒丝表面的蓄热膜片随鳞片排布,蓄热膜片附着后绒丝呈通透结构,绒丝鳞片的孔隙内壁附着有蓄热微膜,蓄热微膜在绒丝内呈多向连通的窝状结构。绒丝表面的蓄热膜片之间形成有空隙结构,这样蓄热膜片不会阻挡绒丝表面鳞片的中空结构,同时在绒丝孔隙的内壁附着蓄热微膜,而且蓄热微膜在绒丝内部呈相互连通的窝状结构,这样使得绒丝的孔隙及鳞片保留其含蓄空气的能力,使得羽绒不丧失其保暖的功效,而且蓄热膜片和蓄热微膜具有蓄热的功能,这种蓄热材料可以是碳纳米管、蓄热PU膜、纳米氧化锌等。进一步优选,蓄热微膜呈管状,管状的蓄热微膜相互连通,蓄热微膜与外表的蓄热膜片的中空结构相连通,蓄热微膜的管内通道与绒丝外表相连通。进一步优选,所述的蓄热膜片和蓄热微膜的厚度为4-6μm。绒丝的直径比较小,因此其孔隙更小,为了保持孔隙的畅通,蓄热膜片和蓄热微膜的厚度控制在4-6μ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蓄热羽绒的制作方法,羽绒与蓄热液混合并搅拌,使得羽绒表面及孔隙内壁充分附着蓄热膜,再通过网布相夹羽绒,并通过震荡将羽绒铺匀,再结合负压吸干水份,再通过加压的高温干燥气吹向羽绒,打孔绒丝的孔隙,使得绒丝的孔隙保持其原有的含蓄空气的性能。一种蓄热羽绒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羽绒清洗处理、蓄热液调配、混合加热搅拌、去液吸干、加压烘干;其中,去液吸干时用两层网布相夹羽绒并震荡,排水之后采用负压的方式吸干水份;加压烘干时,向羽绒吹高温干燥气;最后羽绒含水率≤13%。羽绒与蓄热液混合加热搅拌之后,相互混合在一起,相当于羽绒浸泡在蓄热液中,经过搅拌之后,羽绒的表面充分接触蓄热液,之后排出多余的液体,接着采用吸干的方式去除羽绒表面的残留液体,吸干采用负压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使得蓄热液侵入到绒丝的孔隙内并附着在孔隙内壁从而形成蓄热微膜,同时使得蓄热微膜之间相互连通,也就是保持绒丝孔隙畅通,不丧失含蓄空气的能力;去液吸干时两层网布相夹羽绒并震荡,这样将一团的羽绒震散,同时平铺在网布上,网布还能在去液时起到过滤的作用;去液吸干后进行加压烘干,加压使得压力气进入到空隙,有助于空隙畅通,同时使得蓄热膜片和蓄热微膜的厚度减薄,并提高与绒丝表面之间的结合力,经过加压烘干之后,羽绒的含水率进一步下降,达到蓬松,恢复弹性和柔软,确保羽绒的保暖性,并增加蓄热能力。进一步优选,羽绒清洗处理之后烘干,蓄热液包括蓄热助剂、粘合剂和水,蓄热助剂为干羽绒重量的3%,粘合剂为干羽绒重量的5%,水为干羽绒重量的8-10倍。本技术方案中,蓄热助剂为市场采购而来,蓄热助剂为韩国公司(HYUNDAEHI-CHEMCO.,LTD.)生产的SUN-13产品,粘合剂是由N,N'-(亚甲基-二-4,1-亚苯基)-二(六氢-2-氧代)-1H-氮杂卓-1-甲酰胺N,N'-(4,4'-亚甲基双(4,1-苯基))双(2-氧代氮杂环庚烷-1-甲酰胺):聚醚:水按照重量比18-20:1.5-2.3:70-85配成。进一步优选,混合加热搅拌在处理缸内进行,加热的温度控制在40±3℃,加热搅拌时间控制在30min。进一步优选,两层网布相互靠近,同时将蓄热液排出,蓄热液排出过程中,下层网布以上下震荡的方式与上层网布靠近,直到两层网布夹住羽绒。进一步优选,两层网布夹住羽绒后,两层网布的外面贴附硅藻泥板以吸取蓄热液,接着拆除硅藻泥板,在两层网布的上方和下方分别采用负压的方式进行吸水。硅藻泥板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去液后,不能讲羽绒表面的液体完全排干,因此网布夹住羽绒后,贴附硅藻泥板,利用硅藻泥板的吸水性,吸干羽绒表面的粘附的液珠。进一步优选,上下的负压在吸水时分别进行交替进行,即上方的负压吸水后、下方负压再进行吸水,下方负压吸水后、上方负压进行吸水。上方的负压和下方的负压交替进行,相当于通过负压进行震荡,使得两网布之间的羽绒重叠部位的液体被吸走。进一步优选,加压烘干时,吹向羽绒的高温干燥气的温度控制在130±5℃,高温干燥气的加压控制在4-6个标准大气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绒丝表面的蓄热膜片之间形成有空隙结构,这样蓄热膜片不会阻挡绒丝表面鳞片的中空结构,同时在绒丝孔隙的内壁附着蓄热微膜,而且蓄热微膜在绒丝内部呈相互连通的窝状结构,这样使得绒丝的孔隙及鳞片保留其含蓄空气的能力,使得羽绒不丧失其保暖的功效,而且蓄热膜片和蓄热微膜具有蓄热的功能,这种蓄热材料可以是碳纳米管、蓄热PU膜、纳米氧化锌等。2、采用负压的方式进行吸干,这样可以使得蓄热液侵入到绒丝的孔隙内并附着在孔隙内壁从而形成蓄热微膜,同时使得蓄热微膜之间相互连通,也就是保持绒丝孔隙畅通,不丧失含蓄空气的能力。3、吸干的时候,两层网布相夹羽绒并震荡,避免羽绒成团,打散羽绒并铺匀。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绒丝放大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绒丝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绒丝,2、鳞片,3、蓄热膜片,4、孔隙,5、蓄热微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一种蓄热羽绒,包括绒核及从绒核放射而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热羽绒,其特征在于,包括绒核及从绒核放射而出的绒丝(1),绒丝的表面附着有蓄热膜片(3),蓄热膜片形状与绒丝上的鳞片(2)形状相当,蓄热膜片之间形成有空隙结构,绒丝表面的蓄热膜片随鳞片排布,蓄热膜片附着后绒丝呈通透结构,绒丝鳞片的孔隙(4)内壁附着有蓄热微膜(5),蓄热微膜在绒丝内呈多向连通的窝状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羽绒,其特征在于,包括绒核及从绒核放射而出的绒丝(1),绒丝的表面附着有蓄热膜片(3),蓄热膜片形状与绒丝上的鳞片(2)形状相当,蓄热膜片之间形成有空隙结构,绒丝表面的蓄热膜片随鳞片排布,蓄热膜片附着后绒丝呈通透结构,绒丝鳞片的孔隙(4)内壁附着有蓄热微膜(5),蓄热微膜在绒丝内呈多向连通的窝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羽绒,其特征在于,蓄热微膜呈管状,管状的蓄热微膜相互连通,蓄热微膜与外表的蓄热膜片的中空结构相连通,蓄热微膜的管内通道与绒丝外表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蓄热羽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热膜片和蓄热微膜的厚度为4-6μm。


4.一种权利要求1至3任一一项所述的蓄热羽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羽绒清洗处理、蓄热液调配、混合加热搅拌、去液吸干、加压烘干;其中,去液吸干时用两层网布相夹羽绒并震荡,排水之后采用负压的方式吸干水份;加压烘干时,向羽绒吹高温干燥气;最后羽绒含水率≤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羽绒清洗处理之后烘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武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永丰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