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5359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渠道边坡上设置三角体网箱,网箱各面用网片包裹起来,底部紧贴渠壁,网片网目为5cm;在上述网箱中投放三角鲂,三角鲂的投放规格为400~1000g/尾;投放密度为0.25~1尾/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生态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属于大型人工输水渠道,其水力联系、水生境状况、生物地化循环等与自然河流差异显著,2014年通水以来,中线总干渠的水生态系统处于快速建立与演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还很差,生态系统异常现象时有发生,通水以来中线干渠先后出现浮游藻类和着生藻类大量生长的现象,对沿线水厂的取水造成了不良影响,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也给中线工程的水质保护与生态调度带来很大的挑战;传统控制着生藻类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物理法即人工或机械打捞着生藻类以及采取挖底泥的方法,但是中线干渠长达1200余公里,只能作为简易的辅助手段,除藻效果甚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化学法是采用各种化学药剂,这些药剂含有许多易溶性的有毒有害化合物,对水体其它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程度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生物法则是采用鱼类生物操纵技术手段来进行藻类控制,然而在中线干渠这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条件下的生物控藻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该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依据生物操纵原理,结合原位网箱装置,利用三角鲂食性可塑性强的特点,限制其在网箱中转化利用渠壁上的着生藻类,以达到降低输水渠道着生藻类生物量、防止其大量剥落进入水体后影响水质安全的目的。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渠道中设置三角体网箱,各面用网片包裹起来,预留一处开口,方便控藻鱼类的投入与取出,网箱底部紧贴渠壁,两端通过钢丝绳固定在渠道中;步骤二、选择健康活泼、身体无损害的三角鲂作为控藻鱼类,控藻开始前对它们驯养一段时间以使其适应渠道新环境;步骤三、在三角体网箱中按一定密度投放三角鲂,利用三角鲂自身的摄食作用对渠道中的着生藻类进行摄食,从而降低渠道中着生藻类生物量;步骤四、三角鲂在三角体网箱中生活t时间后,将其从三角体网箱中捞出以转移固定的水体营养盐,同时按照步骤三中的投放密度投放一批新的上述规格的三角鲂继续进行着生藻类控制;步骤五、控藻开始前后,对渠道中的着生藻类生物量,以及三角鲂的生物学参数(体长、体重等)进行测定,用来定量评估三角鲂在渠道中的控藻效果。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一中三角体网箱主体结构由钢条焊接而成,所述三角体网箱各面包裹的网片网目为2a=5cm,所述三角体网箱设置在渠道边坡上以控制三角鲂摄食范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二中三角鲂驯养时间为一周左右,所述三角鲂规格范围控制在400~1000g/尾。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根据渠道着生藻类生物量的年平均值,用公式三角鲂投放量=着生藻类现存量×可利用率×(P/B)系数÷饵料系数,进行估算得出三角鲂的投放密度为0.25~1尾/m2,其中P/B系数为着生藻类的周转率,多用毛产量P和生物量B的比值表示。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四中三角鲂在三角体网箱中生活时间t≥4个月。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五中着生藻类生物量参数测定采集范围在三角体网箱中三角鲂摄食范围内。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三角体网箱的大小和数量根据渠壁着生藻类的分布和生物量来确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首次在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环境中发现三角鲂喜食着生藻类,三角鲂的食性可塑性强,对着生藻类的摄食能力也强,对渠壁上着生藻类的摄食作用及对水体营养盐的去除作用远大于对水体的扰动作用,对着生藻类生物量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为削减着生藻类生物量以及水体营养负荷奠定了基础;同时三角鲂相较于其它着生藻类食性鱼类成本低,且生长快、疾病少、适应性强,能在流水的渠道环境中自然繁殖和增殖,且生命周期长,在控制着生藻类方面具有可持续性;且三角鲂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实现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双赢,这也为中线干渠水质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选择鱼类控藻区域,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渠道边坡上,水质清澈,渠壁着生藻类厚度为2~5厘米,在边坡上设置三角体网箱,通过钢丝绳固定在渠道边坡上,装置底部紧贴渠壁,其主体结构用钢条焊接而成,各面用网片(网目2a=5cm)包裹起来,每个控藻装置的底部面积为3.6m2;步骤二、选择健康活泼、身体无损害的三种能够以藻类为食的鱼类开展控藻实验,三种以藻类为食的鱼分别为三角鲂、黄尾鲴和鲢;步骤三、设置20个控藻实验装置,1-3号装置里每个装置放3尾黄尾鲴;4-6号装置里每个装置放3尾鲢;7-9号装置里每个装置放3尾三角鲂;10-12号装置里每个装置放2尾黄尾鲴、1尾三角鲂;13-15号装置里每个装置放2尾三角鲂、1尾黄尾鲴;16-18号装置里每个装置放2尾鲢、1尾三角鲂;19-20号装置里每个装置放黄尾鲴、鲢和三角鲂各1尾,其中三角鲂的规格为400~1000g/尾、黄尾鲴的规格为400~600g/尾、鲢的规格为500~900g/尾;三种鱼的密度范围均为0.28~0.83尾/m2;步骤四、实验开始前测定每条实验鱼的体长体重以及每个三角体网箱底部的着生藻类生物量,实验持续时间约120天;步骤五、实验结束后,再次测定每条鱼的体长体重与每个三角体网箱底部的着生藻类生物量,计算实验期间每条鱼的生长情况以及着生藻类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定量评估三角鲂在渠道中的控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三角鲂对着生藻类的控制效果明显,有三角鲂的控藻装置及渠壁非常干净,而无三角鲂的原位装置与渠壁上留有大量的着生藻类,效果对比显著;每条三角鲂实验后都有明显增重,增重范围在40.8~299.8g之间,平均每尾增重155.7g,每条鱼的肠道食物充塞度在60%-95%之间,肠含物以硅藻为主;与三角鲂结果不同的是,黄尾鲴与鲢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黄尾鲴平均每尾减重24.4g,鲢平均每尾减重65.9g,同时肠道中食物少甚至空肠,肠道充塞度均在10%以下;说明了三角鲂的食性可塑性强,能很好的适应渠道流水环境,在网箱这种限制性的环境中也能很好地利用着生藻类为食,而黄尾鲴和鲢由于适应不了这种环境而对藻类控制效果甚微;综上所述,三角鲂是控制类似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这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中着生藻类的理想鱼类。实施例2根据图1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渠道中设置三角体网箱,各面用网片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在渠道中设置三角体网箱,各面用网片包裹起来,预留一处开口,方便控藻鱼类的投入与取出,网箱底部紧贴渠壁,两端通过钢丝绳固定在渠道中;/n步骤二、选择健康活泼、身体无损害的三角鲂作为控藻鱼类,控藻开始前对它们驯养一段时间以使其适应渠道新环境;/n步骤三、在三角体网箱中按一定密度投放三角鲂,利用三角鲂自身的摄食作用对渠道中的着生藻类进行摄食,从而降低渠道中着生藻类生物量;/n步骤四、三角鲂在三角体网箱中生活t时间后,将其从三角体网箱中捞出以转移固定的水体营养盐,同时按照步骤三中的投放密度投放一批新的上述规格的三角鲂继续进行着生藻类控制;/n步骤五、控藻开始前后,对渠道边坡上的着生藻类生物量,以及三角鲂的生物学参数(体长、体重等)进行测定,用来定量评估三角鲂在渠道中的控藻效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渠道中设置三角体网箱,各面用网片包裹起来,预留一处开口,方便控藻鱼类的投入与取出,网箱底部紧贴渠壁,两端通过钢丝绳固定在渠道中;
步骤二、选择健康活泼、身体无损害的三角鲂作为控藻鱼类,控藻开始前对它们驯养一段时间以使其适应渠道新环境;
步骤三、在三角体网箱中按一定密度投放三角鲂,利用三角鲂自身的摄食作用对渠道中的着生藻类进行摄食,从而降低渠道中着生藻类生物量;
步骤四、三角鲂在三角体网箱中生活t时间后,将其从三角体网箱中捞出以转移固定的水体营养盐,同时按照步骤三中的投放密度投放一批新的上述规格的三角鲂继续进行着生藻类控制;
步骤五、控藻开始前后,对渠道边坡上的着生藻类生物量,以及三角鲂的生物学参数(体长、体重等)进行测定,用来定量评估三角鲂在渠道中的控藻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的着生藻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三角体网箱主体结构由钢条焊接而成,所述三角体网箱各面包裹的网片网目为2a=5cm,所述三角体网箱设置在渠道边坡上以控制三角鲂摄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剑锋陈明秀王英才刘辉肖新宗曹桂英胡圣彭玉郭文思王源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