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反渗透膜残留胺含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5037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反渗透复合膜技术领域。将聚砜溶液涂覆于聚酯无纺布上,然后在凝胶水浴中转化成聚砜基膜,经过漂洗得到聚砜多孔支撑膜;将其膜面与水相溶液接触,然后去除多余的水相溶液;接着与油相溶液接触,然后去除表面多余的油相溶液;对其进行热处理,得到致密的聚酰胺分离层膜片;将膜片经过漂洗,然后去除膜片上残留的多元胺单体;使膜片浸入保湿液槽,去除膜面上多余的保湿液;在膜表面涂覆含有水溶性高分子的溶液;将膜片经过第二次热处理,即得到反渗透膜。本发明专利技术改善了聚砜基膜膜孔及膜面亲水性,显著提高了清洗效率,降低了反渗透膜残留胺类物质浓度,避免反渗透膜在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因氧化而黄变,提高反渗透膜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反渗透膜残留胺含量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反渗透复合膜分离
,具体涉及一种残留胺含量低的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传统的油水相界面聚合法制备的反渗透膜,其采用的是多元胺等物质作为水相单体,多元酰氯等物质为有机相单体,在聚砜多孔支撑膜表面上发生反应得到的聚酰胺分离层。界面聚合结束后的膜片上残留着大量的水相和油相单体,因此需要对所制备的聚酰胺反渗透膜进行漂洗处理,如果漂洗不彻底,膜内残留的多元胺会导致所制备的反渗透膜产品,在后期的储存或使用过程中氧化、发黑、变色,最终引起膜元件产品性能的大幅度下降,使用寿命缩短,并且极易造成污染,增加了反渗透膜运行成本。在现有技术中,虽然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漂洗工艺来降低反渗透膜片的残留胺,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较为理想且经济的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反渗透膜残留胺含量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膜片残留胺含量高导致长时间储存及使用过程中膜片变黄、变黑,且易造成产水量或脱盐率下降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降低反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低反渗透膜残留胺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①:将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2~25%的聚砜溶液选用刮刀或涂头涂覆于聚酯无纺布上,然后在凝胶水浴中发生相转化形成聚砜基膜,经过纯水漂洗后,制备得到聚砜多孔支撑膜;/n步骤②:将聚砜多孔支撑膜的膜面与含有多元胺单体的水相溶液以单面浸渍或涂覆的方式接触,然后选用挤压辊或气刀去除多余的水相溶液;/n步骤③:将含有水相溶液的聚砜多孔支撑膜与含有多元酰氯的油相溶液以单面浸渍或涂覆的方式接触,去除表面多余的油相溶液,上述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经界面聚合反应生成聚酰胺初始分离层;/n步骤④:聚酰胺初始分离层经过第一次热处理后,提高了聚酰初始胺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反渗透膜残留胺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①:将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2~25%的聚砜溶液选用刮刀或涂头涂覆于聚酯无纺布上,然后在凝胶水浴中发生相转化形成聚砜基膜,经过纯水漂洗后,制备得到聚砜多孔支撑膜;
步骤②:将聚砜多孔支撑膜的膜面与含有多元胺单体的水相溶液以单面浸渍或涂覆的方式接触,然后选用挤压辊或气刀去除多余的水相溶液;
步骤③:将含有水相溶液的聚砜多孔支撑膜与含有多元酰氯的油相溶液以单面浸渍或涂覆的方式接触,去除表面多余的油相溶液,上述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经界面聚合反应生成聚酰胺初始分离层;
步骤④:聚酰胺初始分离层经过第一次热处理后,提高了聚酰初始胺分离层的交联度,得到致密的聚酰胺分离层膜片;
步骤⑤:聚酰胺分离层膜片经过漂洗液漂洗,然后去除膜片上残留的多元胺单体;
步骤⑥:将膜片浸入保湿液槽,然后去除膜面上多余的保湿液;
步骤⑦:在膜表面涂覆或喷涂含有聚乙烯醇的保护液,在聚酰胺层表面形成均匀的保护层;
步骤⑧:将得到的膜片进行第二次热处理,即得到反渗透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反渗透膜残留胺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①中的所述聚砜溶液、所述凝胶水浴和所述纯水中均含有水溶性高分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反渗透膜残留胺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鑫业刘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奥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