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897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包括枕体,枕体由后枕部以及分设于后枕部两侧的肩部组成,后枕部内设有空心管;空心管内中部设置有主流道,主流道设置有支流道,支流道与主流道之间通过弧形通道过渡,弧形通道由连接在外侧壁上的弧形段、以及导流块围设而成;弧形段由内外两层结构组成,且外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大于内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当枕体内部的水汽过多被弧形段的外侧壁吸收后,发生膨胀,弧形段向内弯曲,弧形段与空心管外侧壁之间形成缝隙,支流道与枕体内部连通;空心管的底部连接有充气囊,充气囊位于后枕部的底部,且充气囊上安装有单向阀。本发明专利技术在U型枕的内部安装空心管,进行导流作用,实现枕内的空气微流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
本专利技术涉及U型枕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
技术介绍
U型枕,又名充气旅行枕,是根据颈部工学设计,材料为采用热感的慢回弹材料,提供头颈最平均、柔和及真实的支撑,可提供人体背部、颈部的自然舒展状态,不阻碍血液循环,避免因小睡引起之颈部及肩部疼痛,多种用途,健康舒适,对颈椎疾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但是,用户在使用现有技术中的U型枕躺在床上时,U型枕、床及用户颈部会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这就使得该密闭空间的透气性会较差,颈部出汗后,汗液会堆积,而这可能会使得皮肤出现红疹等皮肤过敏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来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枕体,所述枕体由后枕部以及分设于后枕部两侧的肩部组成,所述后枕部内设有空心管,所述空心管竖向设置;所述空心管内中部设置有主流道,所述主流道设置有支流道,所述支流道与主流道之间通过弧形通道过渡;所述支流道由位于空心管内部的导流块以及空心管的外侧壁围设出,所述弧形通道由连接在外侧壁上的弧形段、以及导流块围设而成;所述弧形段由内外两层结构组成,且外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大于内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当枕体内部的水汽过多被弧形段的外侧壁吸收后,发生膨胀,弧形段向内弯曲,弧形段与空心管外侧壁之间形成缝隙,支流道与枕体内部连通;空心管的底部连接有充气囊,所述充气囊位于后枕部的底部,且充气囊上安装有单向阀。>上述的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中,所述空心管的输出端靠近于枕体的上端面,且在输出端的外侧罩设成气流缓释腔,所述气流缓释腔的外层为编织层,所述编织层的表面形成向下连通的空气流道。上述的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中,所述弧形段的外层由吸水树脂和软木粉压制而得。上述的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中,所述气流缓释腔由弧形向外凸出的挡片围设而成,且该挡片与枕体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在挡片的内顶部形成一个收集面,在挡片的侧部开设缓释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U型枕的内部安装空心管,进行导流作用,实现枕内的空气微流通,尤其是当枕体内部水汽较多时,空心管与枕体内相互连通,可带出水汽,保持内部干燥。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外部结构参考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空心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1:包括枕体5,所述枕体5由后枕部2以及分设于后枕部2两侧的肩部1组成,所述后枕部2内设有空心管6,所述空心管6竖向设置;参照图3所述,所述空心管6内中部设置有主流道64,所述主流道64设置有支流道63,所述支流道63与主流道64之间通过弧形通道过渡;所述支流道63由位于空心管6内部的导流块61以及空心管6的外侧壁围设出,所述弧形通道由连接在外侧壁上的弧形段65、以及导流块61围设而成;所述弧形段65由内外两层结构组成,且外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大于内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先方案中,所述弧形段65的外层由吸水树脂和软木粉压制而得,其内部为柔性塑料材料。当枕体5内部的水汽过多被弧形段65的外侧壁吸收后,发生膨胀,弧形段65向内弯曲,弧形段65与空心管6外侧壁之间形成缝隙651,支流道63与枕体5内部连通;所述空心管6的输出端靠近于枕体5的上端面,且在输出端的外侧罩设成气流缓释腔3,所述气流缓释腔3由弧形向外凸出的挡片围设而成,且该挡片与枕体5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可为拉链式连接,在挡片的内顶部形成一个收集面,在挡片的侧部开设缓释槽;所述气流缓释腔3的外层为编织层4,所述编织层4的表面形成向下连通的空气流道;编织层4液位拉链式连接方便打开,更换挡片。空心管6的底部连接有充气囊7,所述充气囊7位于后枕部2的底部,且充气囊7上安装有单向阀。在使用时,由于颈部或者外界环境的起伏,使用者的颈部成一定的频率对充气囊7进行挤压,从而对空心管6内进行放气,当枕体内较为干燥时,气流直接输入到缓释腔,并通过缓释后,利用编织层排放,直接吹向颈部,有效增强人体舒适感;当枕体内有水汽时(如汗液),弧形部65弯曲打开,由于空心管6主流道64的流速较快,此处气压较低,所以枕体内的气流向空心管内输送,带走水汽,同时,空心管内结构类似于特斯拉阀,越是靠近输出端,其流速越快,而如果是汗液的话,枕体上部的汗液肯定是最多的,恰好能够对该部分造成很好的抽风排出的效果,而设置的缓释腔内的收集面,能够对带有水汽的气体进行截留,一段时间后,只需要定时更换挡片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其特征在于:包括枕体(5),所述枕体(5)由后枕部(2)以及分设于后枕部(2)两侧的肩部(1)组成,所述后枕部(2)内设有空心管(6),所述空心管(6)竖向设置;/n所述空心管(6)内中部设置有主流道(64),所述主流道(64)设置有支流道(63),所述支流道(63)与主流道(64)之间通过弧形通道过渡;/n所述支流道(63)由位于空心管(6)内部的导流块(61)以及空心管(6)的外侧壁围设出,所述弧形通道由连接在外侧壁上的弧形段(65)、以及导流块(61)围设而成;/n所述弧形段(65)由内外两层结构组成,且外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大于内层的遇水膨胀系数;/n当枕体(5)内部的水汽过多被弧形段(65)的外侧壁吸收后,发生膨胀,弧形段(65)向内弯曲,弧形段(65)与空心管(6)外侧壁之间形成缝隙(651),支流道(63)与枕体(5)内部连通;/n空心管(6)的底部连接有充气囊(7),所述充气囊(7)位于后枕部(2)的底部,且充气囊(7)上安装有单向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其特征在于:包括枕体(5),所述枕体(5)由后枕部(2)以及分设于后枕部(2)两侧的肩部(1)组成,所述后枕部(2)内设有空心管(6),所述空心管(6)竖向设置;
所述空心管(6)内中部设置有主流道(64),所述主流道(64)设置有支流道(63),所述支流道(63)与主流道(64)之间通过弧形通道过渡;
所述支流道(63)由位于空心管(6)内部的导流块(61)以及空心管(6)的外侧壁围设出,所述弧形通道由连接在外侧壁上的弧形段(65)、以及导流块(61)围设而成;
所述弧形段(65)由内外两层结构组成,且外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大于内层的遇水膨胀系数;
当枕体(5)内部的水汽过多被弧形段(65)的外侧壁吸收后,发生膨胀,弧形段(65)向内弯曲,弧形段(65)与空心管(6)外侧壁之间形成缝隙(651),支流道(63)与枕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长青刘利新李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九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