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897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包括枕体,枕体由后枕部以及分设于后枕部两侧的肩部组成,后枕部内设有空心管;空心管内中部设置有主流道,主流道设置有支流道,支流道与主流道之间通过弧形通道过渡,弧形通道由连接在外侧壁上的弧形段、以及导流块围设而成;弧形段由内外两层结构组成,且外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大于内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当枕体内部的水汽过多被弧形段的外侧壁吸收后,发生膨胀,弧形段向内弯曲,弧形段与空心管外侧壁之间形成缝隙,支流道与枕体内部连通;空心管的底部连接有充气囊,充气囊位于后枕部的底部,且充气囊上安装有单向阀。本发明专利技术在U型枕的内部安装空心管,进行导流作用,实现枕内的空气微流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
本专利技术涉及U型枕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
技术介绍
U型枕,又名充气旅行枕,是根据颈部工学设计,材料为采用热感的慢回弹材料,提供头颈最平均、柔和及真实的支撑,可提供人体背部、颈部的自然舒展状态,不阻碍血液循环,避免因小睡引起之颈部及肩部疼痛,多种用途,健康舒适,对颈椎疾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但是,用户在使用现有技术中的U型枕躺在床上时,U型枕、床及用户颈部会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这就使得该密闭空间的透气性会较差,颈部出汗后,汗液会堆积,而这可能会使得皮肤出现红疹等皮肤过敏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来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枕体,所述枕体由后枕部以及分设于后枕部两侧的肩部组成,所述后枕部内设有空心管,所述空心管竖向设置;所述空心管内中部设置有主流道,所述主流道设置有支流道,所述支流道与主流道之间通过弧形通道过渡;所述支流道由位于空心管内部的导流块以及空心管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其特征在于:包括枕体(5),所述枕体(5)由后枕部(2)以及分设于后枕部(2)两侧的肩部(1)组成,所述后枕部(2)内设有空心管(6),所述空心管(6)竖向设置;/n所述空心管(6)内中部设置有主流道(64),所述主流道(64)设置有支流道(63),所述支流道(63)与主流道(64)之间通过弧形通道过渡;/n所述支流道(63)由位于空心管(6)内部的导流块(61)以及空心管(6)的外侧壁围设出,所述弧形通道由连接在外侧壁上的弧形段(65)、以及导流块(61)围设而成;/n所述弧形段(65)由内外两层结构组成,且外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大于内层的遇水膨胀系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空心管的空气微流通U型枕,其特征在于:包括枕体(5),所述枕体(5)由后枕部(2)以及分设于后枕部(2)两侧的肩部(1)组成,所述后枕部(2)内设有空心管(6),所述空心管(6)竖向设置;
所述空心管(6)内中部设置有主流道(64),所述主流道(64)设置有支流道(63),所述支流道(63)与主流道(64)之间通过弧形通道过渡;
所述支流道(63)由位于空心管(6)内部的导流块(61)以及空心管(6)的外侧壁围设出,所述弧形通道由连接在外侧壁上的弧形段(65)、以及导流块(61)围设而成;
所述弧形段(65)由内外两层结构组成,且外层的遇水膨胀系数大于内层的遇水膨胀系数;
当枕体(5)内部的水汽过多被弧形段(65)的外侧壁吸收后,发生膨胀,弧形段(65)向内弯曲,弧形段(65)与空心管(6)外侧壁之间形成缝隙(651),支流道(63)与枕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长青刘利新李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九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