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782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29
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该转子绕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壳体,其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的筒状部;轴承,其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轴承保持架,其固定于筒状部,对轴承进行支承,轴承保持架具有:保持部,其对轴承进行保持;平坦部,其在保持部的径向外侧沿着与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延伸;以及延伸部,其从平坦部的外缘沿轴向延伸,延伸部具有第1接触面,该第1接触面沿周向配置并朝向径向外侧,与筒状部的内周面接触,第1接触面配置为相对于平坦部在轴向上偏移,第1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保持部在轴向上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马达
本技术涉及马达。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通过热嵌套将对轴承进行保持的凸缘与壳体进行固定的马达(例如,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79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通过热嵌套将凸缘与壳体进行固定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粘接剂或螺钉等固定部件,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和轻量化,另一方面,热嵌套后的壳体有可能发生变形。因此,在将壳体的尺寸作为基准而将马达组装于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存在无法确保组装精度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点,本技术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壳体的变形并且能够使轴承保持架保持于壳体的马达。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技术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其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该转子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壳体,其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定子的筒状部;轴承,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所述轴进行支承;以及轴承保持架,其固定于所述筒状部,对所述轴承进行支承,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保持部,其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平坦部,其在所述保持部的径向外侧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延伸;以及延伸部,其从所述平坦部的外缘沿轴向延伸,所述延伸部具有第1接触面,该第1接触面沿周向配置并朝向径向外侧,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接触,所述第1接触面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平坦部在轴向上偏移,该第1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保持部在轴向上重叠。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抑制壳体的变形并且能够使轴承保持于壳体的马达。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区域II的放大图。图3是变形例1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变形例2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变形例3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技术的范围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限定,能够在本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任意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的比例尺或数量等不同。在各图中适当示出Z轴。各图的Z轴方向是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一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另一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侧和下侧仅是用于进行说明的方向,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或“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俯视”是的意思是从轴向观察的状态。【马达】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剖视图。马达1具有定子30、汇流条单元60、壳体40、上侧轴承(轴承)6A、下侧轴承6B、轴承保持架10以及具有轴21的转子20。马达1通过从汇流条单元60向上侧延伸的外部连接端子61a而与外部设备(控制部)9连接。马达1通过外部设备9对转子20的旋转进行控制。【转子】转子20绕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23。轴21以沿上下方向(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轴21被上侧轴承6A和下侧轴承6B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铁芯24固定于轴21。转子铁芯24沿周向包围轴21。转子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4。更详细而言,转子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4的沿周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24和转子磁铁23与轴21一起旋转。【定子】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并包围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32以及线圈33。绝缘件32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绝缘件32覆盖定子铁芯31的至少一部分。在驱动马达1时,线圈33对定子铁芯31进行励磁。通过使线圈线(省略图示)卷绕而构成线圈33。线圈线隔着绝缘件32卷绕于定子铁芯31的齿部。线圈线的端部被向上侧拉出。【汇流条单元】汇流条单元60在轴向上位于定子30与轴承保持架10之间。即,在定子30的上侧,汇流条单元60位于轴承保持架10的下侧。汇流条单元60具有多个汇流条61和对汇流条61进行保持的汇流条保持架62。汇流条61与从定子30拉出的线圈线连接。汇流条61的一部分贯通轴承保持架10并向上侧延伸,而作为外部连接端子61a。外部连接端子61a与外部设备9连接,该外部设备9对向定子30的线圈33的通电进行控制。另外,汇流条单元60也可以位于轴承保持架10的上侧。【上侧轴承和下侧轴承】上侧轴承6A将轴21的上端部21a支承为能够旋转。上侧轴承6A位于定子30的上侧。上侧轴承6A被轴承保持架10支承。下侧轴承6B将轴21的下端部21b支承为能够旋转。下侧轴承6B位于定子30的下侧。下侧轴承6B被壳体40的下侧轴承保持部48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6A和下侧轴承6B是球轴承。但是,上侧轴承6A和下侧轴承6B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轴承。【壳体】壳体40呈向上侧(+Z侧)开口的筒状。壳体40收纳转子20和定子30。壳体40具有筒状部45、底部49以及下侧轴承保持部48。另外,壳体40也可以是不具有底部49的筒状部件。在该情况下,在壳体40的下侧的开口另外安装有对轴承进行保持的轴承保持架。筒状部45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30。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45呈圆筒状。在筒状部45的内周面45c设置有朝向上侧的台阶面(第1台阶面)41。在内周面45c上,将比台阶面41靠上侧的区域称为第1内周面45g。另外,在内周面45c上,将比台阶面41靠下侧的区域称为第2内周面45h。第1内周面45g的内径比第2内周面45h的内径大。在第2内周面45h上固定有定子30。通过钻孔加工或车床加工等切削工序而加工出筒状部45的内周面45c。在通过切削工序以与第2内周面45h相同的内径加工轴向整个区域之后,通过切削工序对比台阶面41靠上侧的第1内周面45g进行加工而成型出内周面45c。因此,在台阶面41的径向外侧端部成型有拐角R部44a。另外,例如在通过压铸等成型筒形状之后对上述的内周面45c进行加工,从而制造出壳体40。在筒状部45的径向内侧,在轴承保持架10的上侧设置有收纳外部设备9的收纳空间A。外部设备9在收纳空间A中与马达1的外部连接端子61a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筒状部45包围外部设备9的一部分,对外部设备9与外部连接端子61a的连接进行保护。筒状部45从径向外侧包围收纳空间A,因此如果筒状部45的变形量变大,则有可能使收纳空间A变形。由此,使外部设备9的收纳状态不稳定,有可能对外部设备9与马达1的连接状态带来影响。如后面所说明的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n该马达具有:/n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该转子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n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n壳体,其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定子的筒状部;/n轴承,其对所述轴进行支承,以使所述轴能够旋转;以及/n轴承保持架,其固定于所述筒状部,对所述轴承进行支承,/n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n保持部,其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n平坦部,其在所述保持部的径向外侧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延伸;以及/n延伸部,其从所述平坦部的外缘沿轴向延伸,/n所述延伸部具有第1接触面,该第1接触面沿周向配置并朝向径向外侧,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接触,/n所述第1接触面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平坦部在轴向上偏移,该第1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保持部在轴向上重叠。/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809 JP 2017-154582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该转子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壳体,其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定子的筒状部;
轴承,其对所述轴进行支承,以使所述轴能够旋转;以及
轴承保持架,其固定于所述筒状部,对所述轴承进行支承,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
保持部,其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
平坦部,其在所述保持部的径向外侧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延伸;以及
延伸部,其从所述平坦部的外缘沿轴向延伸,
所述延伸部具有第1接触面,该第1接触面沿周向配置并朝向径向外侧,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接触,
所述第1接触面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平坦部在轴向上偏移,该第1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保持部在轴向上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的所述内周面设置有朝向上侧的第1台阶面,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第2接触面,该第2接触面朝向下侧并与所述第1台阶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凸部具有所述第1接触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具有所述第1接触面和所述第2接触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具有第1锥部,该第1锥部位于所述第1接触面与所述第2接触面之间,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具有第2锥部,该第2锥部位于所述延伸部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与所述第2接触面之间,随着朝向下侧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雄策二之宫优太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