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挑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078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悬挑梁,包括梁体,连接于现有的结构梁上,梁体上部设置有第一受力筋,梁体下部设置有架立筋,结构梁下部设置有第二受力筋,结构梁对应梁体位置设置有连接筋,连接筋沿梁通长方向分布有数根,连接筋与第二受力筋连接,连接筋上部伸出结构梁并且与结构梁之间存在间隙,连接筋上部朝向结构梁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受力筋,第三受力筋沿梁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梁体包括悬挑段和连接段,第一受力筋一端位于连接段内,位于连接段内的第一受力筋设置有弯钩段,弯钩段包括竖段以及水平段,竖段竖向设置并且底部与水平段连接,水平段与经过的第三受力筋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在悬挑梁与结构梁高度不一致时仍能连接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挑梁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悬挑梁。
技术介绍
目前,一端埋在或者浇筑在支撑物上,另一端伸出挑出支撑物的梁叫做悬挑梁。悬挑梁结构上部受拉,下部受压,悬挑梁与支撑物连接位置主要受向下转动弯矩影响。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858674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悬挑梁与次梁的钢筋连接结构,解决了常见悬挑梁与次梁连接处由于结构强度不够而使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问题,其技术要点是,包括悬挑梁;与所述悬挑梁垂直布置、且顶部与所述悬挑梁顶部贴合底部伸出所述悬挑梁底部的次梁;以及,设置在所述悬挑梁与所述次梁节点处的加强结构。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当悬挑梁高度大于次梁高度时,现有技术中,悬挑梁端部位置将与次梁连接位置上下错位,此时,悬挑梁内受力的钢筋难以与次梁内受力的钢筋连接,将不利于悬挑梁与次梁之间的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挑梁。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悬挑梁,包括梁体,连接于现有的结构梁上部,梁体上部设置有第一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挑梁,包括梁体(1),连接于现有的结构梁(6)上部,梁体(1)上部设置有第一受力筋(4),梁体(1)下部设置有架立筋(5),结构梁(6)下部沿梁通长方向设置有第二受力筋(7),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梁(6)对应梁体(1)位置竖向设置有连接筋(9),所述连接筋(9)沿梁通长方向分布有数根,所述连接筋(9)呈矩形框架设置,所述连接筋(9)与第二受力筋(7)连接,所述连接筋(9)上部伸出结构梁(6)并且与结构梁(6)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连接筋(9)上部朝向结构梁(6)的一侧设置有数根第三受力筋(8),所述第三受力筋(8)沿结构梁(6)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三受力筋(8)通长方向沿结构梁(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挑梁,包括梁体(1),连接于现有的结构梁(6)上部,梁体(1)上部设置有第一受力筋(4),梁体(1)下部设置有架立筋(5),结构梁(6)下部沿梁通长方向设置有第二受力筋(7),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梁(6)对应梁体(1)位置竖向设置有连接筋(9),所述连接筋(9)沿梁通长方向分布有数根,所述连接筋(9)呈矩形框架设置,所述连接筋(9)与第二受力筋(7)连接,所述连接筋(9)上部伸出结构梁(6)并且与结构梁(6)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连接筋(9)上部朝向结构梁(6)的一侧设置有数根第三受力筋(8),所述第三受力筋(8)沿结构梁(6)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三受力筋(8)通长方向沿结构梁(6)通长方向设置;所述梁体(1)包括悬挑段(2)和连接段(3),所述梁体(1)连接段(3)连接于结构梁(6)上,所述第一受力筋(4)一端伸出悬挑段(2)并位于连接段(3)内,位于连接段(3)内的第一受力筋(4)设置有弯钩段(10),所述弯钩段(10)呈L形,所述弯钩段(10)包括竖段(11)以及水平段(12),所述竖段(11)竖向设置并且底部与水平段(12)连接,所述水平段(12)沿结构梁(6)宽度方向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必秋
申请(专利权)人:同瀚建筑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