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浆组合桩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044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灌浆组合桩基,包括扩大头钢管桩,所述扩大头钢管桩的底部灌注有桩底水泥浆胶凝体,侧面灌注有桩侧水泥浆胶凝体,内部灌注有桩内水泥浆胶凝体,所述桩侧顶部浇注有混凝土压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桩基可提高扩大头钢管桩与桩底岩土、桩侧岩土的联合承载性能,显著提高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浆组合桩基
本专利技术属于桩基础
,具体涉及一种灌浆组合桩基。
技术介绍
扩大头钢管桩一般是在钢管桩底部加装螺旋翼,如此可以在施工时利用螺旋翼旋压的作用,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增大与桩底、桩侧岩土的接触面积,以提高桩端承载力。但是,传统的旋压扩大头钢管桩由于其扩大头处螺旋翼的不规则性及对土层的扰动作用,导致其与桩底、桩侧岩土接触不紧密,降低了桩的端阻力和侧阻力,存在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不高的问题。因此提高旋压扩大头钢管桩的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十分必要。目前还没有发现文献资料有关解决和改善此问题的阐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灌浆组合桩基,可提高扩大头钢管桩与桩底、桩侧岩土联合承载力能力,提高单桩抗压的极限承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灌浆组合桩基,包括扩大头钢管桩,所述扩大头钢管桩的底部灌注有桩底水泥浆胶凝体,侧面灌注有桩侧水泥浆胶凝体,内部灌注有桩内水泥浆胶凝体,所述桩侧顶部浇注有混凝土压重。进一步的,所述扩大头钢管桩的桩底封板和/或桩侧壁开设有注浆孔,注浆孔处设置有止回阀。进一步的,所述扩大头钢管桩的下桩端呈锯齿状。更进一步的,锯齿状的桩端包括有至少6个锯齿单元,所述锯齿单元沿桩底封板的外圆周竖直向下均匀布置。更进一步的,所述锯齿单元一侧边垂直向下设置,另一侧边呈斜线或向外弯曲的弧线。更进一步的,所述锯齿单元垂直向下设置的侧边边长为扩大头钢管桩直径的0.15~0.3倍。更进一步的,所述桩底封板的中心开设有注浆孔,从桩底封板向上在桩侧壁每隔1~2.5米开设有注浆孔。本技术进一步提供了另一种扩大头钢管桩结构,所述扩大头钢管桩的下桩端设置有向前突出的掘削刀。更进一步的,所述掘削刀包括内掘削刀和外掘削刀;所述内掘削刀在桩身主体的径向上不突出于桩身主体的外圆周,所述外掘削刀在桩身主体的径向上部分突出于桩身主体的外圆周。更进一步的,所述内掘削刀设置有两个以上,内掘削刀相对桩身主体前端头的中心呈环形阵列排列;所述外掘削刀设置有两个以上,外掘削刀相对桩身主体前端头的中心呈环形阵列排列;至少有一个所述掘削刀具有倾斜的刃部,所述刃部设在掘削刀钻入地层时旋转方向的正向面或相反面。所述的水泥浆水泥浆胶凝体,即是指施工常用的水泥砂浆固结后形成的胶凝材料。以上所述的灌浆组合桩基,在安装时,先将扩大头钢管桩贯入至设计高程,再在桩侧顶部浇注混凝土压重,然后对桩底进行压力灌浆,对桩侧和桩内进行压力灌浆,再养护成型,如此一来,扩大头钢管桩、桩底水泥浆胶凝体、桩侧水泥浆胶凝体和桩底、桩侧岩土紧密固结在一起,使得扩大头钢管桩与桩底、桩侧岩土能良好地联合承载,单个桩基抗压极限承载力大大增强,且扩大头钢管桩内还灌注有桩内水泥浆胶凝体,又能提高桩身承载力。本技术进一步对桩端进行了改良,设计了锯齿形桩端,该锯齿状桩端能更好的增大扩大头钢管桩与桩底水泥浆胶凝体的连接性能,使桩底水泥浆岩土胶凝体和扩大头钢管桩更稳定的固结在一起,从而更进一步增大了单个桩基的抗压极限承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具有锯齿的桩端和止回筏的扩大头钢管桩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形态结构示意图。图3是具有锯齿的桩端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具有掘削刀和止回筏的扩大头钢管桩结构示意图。图中:锯齿单元1,螺旋翼2,下节桩3,上节桩4,上下桩连接件5,止回阀6,扩大头钢管桩7,桩底水泥浆胶凝体8,桩侧水泥浆胶凝体9,混凝土压重10,桩内水泥浆胶凝体11,持力层12,地面13,内掘削刀14,外掘削刀1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一种灌浆组合桩基,如图1和2所示,包括扩大头钢管桩7,扩大头钢管桩7的底部灌注有桩底水泥浆胶凝体8,侧面灌注有桩侧水泥浆胶凝体9,内部灌注有桩内水泥浆胶凝体11,桩侧顶部浇注有混凝土压重10,混凝土压重10贴近于地面13处,同样浇注在扩大头钢管桩7的桩侧。图中示意的扩大头钢管桩7,扩大头处是焊接有螺旋翼2的。桩底水泥浆胶凝体8、桩侧水泥浆胶凝体9、螺旋翼2、扩大头钢管桩7桩身与桩底和桩侧的岩土紧密固结在一起,使得单个桩基抗压极限承载力大大增强,且扩大头钢管桩7内还灌注有桩内水泥浆胶凝体11,又能提高桩身承载力。进一步的,为方便在桩底和桩侧灌注水泥浆胶凝体,扩大头钢管桩7的桩底封板和/或桩侧壁开设有注浆孔,注浆孔处设置有止回阀6,水泥浆岩土胶凝体通过止回阀6灌注到桩底和桩侧,止回阀6作为压灌浆系统的末端,能使浆液有较大压力,可达5MPa以上,能起到劈裂岩土的作用,使桩身与岩土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为了使桩底和桩侧均匀的灌注水泥浆胶凝体,桩底封板的中心开设有注浆孔,从桩底封板向上在桩侧壁每隔1~2.5米开设有注浆孔,最好是间隔2米开设注浆孔,注浆孔处均安装有止回阀6。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将扩大头钢管桩7的下桩端设置为锯齿状,锯齿状桩端能更好的增大扩大头钢管桩7与桩底水泥浆岩土胶凝体8的连接性能,使桩底水泥浆岩土胶凝体8和扩大头钢管桩7更稳定的固结在一起,从而更进一步增大了单个桩基的抗压极限承载力。更进一步的,为方便钻进和达到增大摩擦力的目的,结合图3所示,锯齿状的桩端包括有至少6个锯齿单元1,锯齿单元1沿桩底封板的外圆周竖直向下均匀布置,即其是沿着桩身一直向下设置,并不向外或向内倾斜,以保持垂直向下的作用力,数量以8个为最优,此时掘进能力较强且不易损坏。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更稳定的锯齿结构,锯齿单元1一侧边垂直向下设置,另一侧边呈斜线或向外弯曲的弧线,更具体的,此处所述的一侧板垂直,是指一侧板相对于桩底封板在竖直面上垂直,另一侧边在垂直面上的投影呈直线或弧线。更进一步的,为保证锯齿单元1不易于损坏,能更好的得到上部桩身的支撑,锯齿单元1垂直向下设置的侧边边长为扩大头钢管桩直径7的0.15~0.3倍。在安装时,先将扩大头钢管桩7贯入至设计高程,且保证到达持力层12,再在桩侧顶部浇注混凝土压重,然后对桩底进行压力灌浆,对桩侧和桩内进行压力灌浆,再养护成型。当扩大头钢管桩7的长度不够时,可通过上下桩连接件5来对扩大头钢管桩7进行加长,如图1和图2所示,扩大头钢管桩7作为下节桩3,上节桩4对下节桩3进行加长,采用普通钢管桩,下端有对应的连接口即可。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不具有锯齿状的桩端,但在扩大头钢管桩7的下桩端设置有向前突出的掘削刀。进一步的,掘削刀包括内掘削刀14和外掘削刀15;内掘削刀14在桩身主体的径向上不突出于桩身主体的外圆周,外掘削刀15在桩身主体的径向上部分突出于桩身主体的外圆周。进一步的,内掘削刀14设置有两个以上,内掘削刀14相对桩身主体前端头的中心呈环形阵列排列;外掘削刀15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灌浆组合桩基,包括扩大头钢管桩,其特征在于:/n所述扩大头钢管桩的底部灌注有桩底水泥浆胶凝体,侧面灌注有桩侧水泥浆胶凝体,内部灌注有桩内水泥浆胶凝体,所述桩侧顶部浇注有混凝土压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浆组合桩基,包括扩大头钢管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大头钢管桩的底部灌注有桩底水泥浆胶凝体,侧面灌注有桩侧水泥浆胶凝体,内部灌注有桩内水泥浆胶凝体,所述桩侧顶部浇注有混凝土压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浆组合桩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大头钢管桩的桩底封板和/或桩侧壁开设有注浆孔,注浆孔处设置有止回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浆组合桩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大头钢管桩的下桩端呈锯齿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灌浆组合桩基,其特征在于:
锯齿状的桩端包括有至少6个锯齿单元,所述锯齿单元沿桩底封板的外圆周竖直向下均匀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浆组合桩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锯齿单元一侧边垂直向下设置,另一侧边呈斜线或向外弯曲的弧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浆组合桩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锯齿单元垂直向下设置的侧边边长为扩大头钢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振华张伟岛袋盛义岛袋雲茜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盛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盛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