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寿意专利>正文

建筑混凝土管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043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建筑混凝土管桩,包括桩体、定位承重单元和承重柱单元;桩体:所述桩体的内部为中空,所述桩体的内部设有内壁保护套,桩体的内侧和内壁保护套的外侧留有填充室;定位承重单元:所述定位承重单元包含定位承重柱、三角承重柱、一级填充室和二级填充室,所述定位承重柱环形阵列分布在内壁保护套的外侧,所述三角承重柱亦环形阵列分布在内壁保护套的外侧,承重柱单元:所述承重柱单元包含竖筋、固定承重盘、一级定位孔、二级定位孔、三级定位孔、斜筋,上固定盘和下固定盘,该建筑混凝土管桩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管桩的受力面积较小的问题,还更加坚固,增加了管桩的韧性和抗震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混凝土管桩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
,具体为建筑混凝土管桩。
技术介绍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厂房、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广义上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管桩是用于基础建设的一种材料,一般用于建筑工程领域,管桩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壁厚可分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和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在建筑时混凝土土管桩使用非常广泛,但是现有的管桩的受力面积较小,韧性差,强度低,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建筑混凝土管桩,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管桩的受力面积较小的问题,还更加坚固,增加了管桩的韧性和抗震性,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建筑混凝土管桩,包括桩体、定位承重单元和承重柱单元;桩体:所述桩体的内部为中空,所述桩体的内部设有内壁保护套,桩体的内侧和内壁保护套的外侧留有填充室;定位承重单元:所述定位承重单元包含定位承重柱、三角承重柱、一级填充室和二级填充室,所述定位承重柱环形阵列分布在内壁保护套的外侧,所述三角承重柱亦环形阵列分布在内壁保护套的外侧,所述定位承重柱和三角承重柱依次交替分布,所述定位承重柱和三角承重柱将填充室分为交替分布的一级填充室和二级填充室,所述定位承重柱和三角承重柱的棱均与桩体的内侧连接;承重柱单元:所述承重柱单元包含竖筋、固定承重盘、一级定位孔、二级定位孔、三级定位孔、斜筋,上固定盘和下固定盘,所述上固定盘位于内壁保护套的上部且设有二级定位孔,所述下固定盘位于内壁保护套的下部且设有三级定位孔,所述固定承重盘位于内壁保护套的中部且设有一级定位孔,所述竖筋穿过固定承重盘,所述竖筋的上端与上固定盘连接,所述竖筋的下端与下固定盘连接,所述斜筋依次穿过一级定位孔、二级定位孔和三级定位孔。进一步的,还包括出气单元,所述出气单元包括一级出气孔、滑槽、二级出气孔和连接槽,所述一级出气孔位于内壁保护套中部侧面,所述二级出气孔位于内壁保护套的下部侧面,所述连接槽开设于内壁保护套上,所述连接槽的一端连接一级出气孔,所述连接槽的另一端连接二级出气孔,一级出气孔和二级出气孔的设置使得建筑混凝土管桩在浇筑过程中空气从出气孔排出,防止了在浇筑后出现气孔的问题,增加了管桩的强度。进一步的,还包括下承重盘和上承重盘,所述下承重盘与桩体的下端相连,所述上承重盘与桩体的上端相连,下承重盘和上承重盘的设置增加了管桩的受力面积,同样增加了管桩的受力能力。进一步的,所述一级定位孔、二级定位孔和三级定位孔大小相同且均不少于六个,斜筋依次穿过上下位置交错的一级定位孔、二级定位孔和三级定位孔从而呈螺旋状分布,斜筋穿过定位孔呈螺旋状分布分散了管桩所受到的力同时也增加了管桩的韧性和使用寿命。进一步的,还包括外壁,所述外壁套接在桩体的外侧,所述外壁和内壁保护套均为水泥灌注而成,多层次设置增加了管桩的强度和抗震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建筑混凝土管桩,具有以下好处:1、本建筑混凝土管桩设置了一级出气孔和二级出气孔的设置使得建筑混凝土管桩在浇筑过程中空气从出气孔排出,防止了在浇筑后出现气孔的问题,增加了管桩的强度。2、本建筑混凝土管桩设置了一级填充室和二级填充室,一级填充室和二级填充室分别填充泥沙和砂石,可以有效地增加管桩的抗震性。3、本建筑混凝土管桩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管桩的受力面积较小,还更加坚固,增加了管桩的韧性和抗震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定位承重单元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承重柱单元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出气单元结构示意图。图中:1桩体、2外壁、3定位承重单元、31定位承重柱、32三角承重柱、33一级填充室、34二级填充室、4下承重盘、5上承重盘、6承重柱单元、61竖筋、62固定承重盘、63一级定位孔、64二级定位孔、65三级定位孔、66斜筋、67竖筋、67上固定盘、68下固定盘、7出气单元、71一级出气孔、72滑槽、73二级出气孔、74连接槽,8内壁保护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建筑混凝土管桩,包括桩体1、定位承重单元3和承重柱单元6;桩体1:桩体1的内部为中空,桩体1的内部设有内壁保护套8,还包括外壁2,外壁2套接在桩体1的外侧,多层次设置增加了管桩的强度和抗震性,还包括出气单元7,出气单元7包括一级出气孔71、滑槽72、二级出气孔73和连接槽74,一级出气孔71位于内壁保护套8中部侧面,二级出气孔73位于内壁保护套8的下部侧面,连接槽74开设于内壁保护套8上,连接槽74的一端连接一级出气孔71,连接槽74的另一端连接二级出气孔73,一级出气孔71和二级出气孔73的设置使得建筑混凝土管桩在浇筑过程中空气从出气孔排出,防止了在浇筑后出现气孔的问题,增加了管桩的强度,桩体1的内侧和内壁保护套8的外侧留有填充室;还包括下承重盘4和上承重盘5,下承重盘4与桩体1的下端相连,上承重盘5与桩体1的上端相连,下承重盘4和上承重盘5的设置增加了管桩的受力面积,同样增加了管桩的受力能力。定位承重单元3:定位承重单元3包含定位承重柱31、三角承重柱32、一级填充室33和二级填充室34,定位承重柱31环形阵列分布在内壁保护套8的外侧,三角承重柱32亦环形阵列分布在内壁保护套8的外侧,定位承重柱31和三角承重柱32依次交替分布,定位承重柱31和三角承重柱32将填充室分为交替分布的一级填充室33和二级填充室34,定位承重柱31和三角承重柱32的棱均与桩体1的内侧连接;三角承重柱32不仅具有更好的稳固性同时还增加了内壁保护套8的坚固,使得管桩的更加坚固。承重柱单元6:承重柱单元6包含竖筋61、固定承重盘62、一级定位孔63、二级定位孔64、三级定位孔65、斜筋66,上固定盘67和下固定盘68,上固定盘67位于内壁保护套8的上部且设有二级定位孔64,下固定盘68位于内壁保护套8的下部且设有三级定位孔65,固定承重盘62位于内壁保护套8的中部且设有一级定位孔63,竖筋61穿过固定承重盘62,竖筋61的上端与上固定盘67连接,竖筋61的下端与下固定盘68连接,斜筋66依次穿过一级定位孔63、二级定位孔64和三级定位孔65,一级定位孔63、二级定位孔64和三级定位孔65大小相同且均不少于六个,斜筋66依次穿过上下位置交错的一级定位孔63、二级定位孔64和三级定位孔65从而呈螺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建筑混凝土管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1)、定位承重单元(3)和承重柱单元(6);/n桩体(1):所述桩体(1)的内部为中空,所述桩体(1)的内部设有内壁保护套(8),桩体(1)的内侧和内壁保护套(8)的外侧留有填充室;/n定位承重单元(3):所述定位承重单元(3)包含定位承重柱(31)、三角承重柱(32)、一级填充室(33)和二级填充室(34),所述定位承重柱(31)环形阵列分布在内壁保护套(8)的外侧,所述三角承重柱(32)亦环形阵列分布在内壁保护套(8)的外侧,所述定位承重柱(31)和三角承重柱(32)依次交替分布,所述定位承重柱(31)和三角承重柱(32)将填充室分为交替分布的一级填充室(33)和二级填充室(34),所述定位承重柱(31)和三角承重柱(32)的棱均与桩体(1)的内侧连接;/n承重柱单元(6):所述承重柱单元(6)包含竖筋(61)、固定承重盘(62)、一级定位孔(63)、二级定位孔(64)、三级定位孔(65)、斜筋(66),上固定盘(67)和下固定盘(68),所述上固定盘(67)位于内壁保护套(8)的上部且设有二级定位孔(64),所述下固定盘(68)位于内壁保护套(8)的下部且设有三级定位孔(65),所述固定承重盘(62)位于内壁保护套(8)的中部且设有一级定位孔(63),所述竖筋(61)穿过固定承重盘(62),所述竖筋(61)的上端与上固定盘(67)连接,所述竖筋(61)的下端与下固定盘(68)连接,所述斜筋(66)依次穿过一级定位孔(63)、二级定位孔(64)和三级定位孔(65)。/n...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混凝土管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1)、定位承重单元(3)和承重柱单元(6);
桩体(1):所述桩体(1)的内部为中空,所述桩体(1)的内部设有内壁保护套(8),桩体(1)的内侧和内壁保护套(8)的外侧留有填充室;
定位承重单元(3):所述定位承重单元(3)包含定位承重柱(31)、三角承重柱(32)、一级填充室(33)和二级填充室(34),所述定位承重柱(31)环形阵列分布在内壁保护套(8)的外侧,所述三角承重柱(32)亦环形阵列分布在内壁保护套(8)的外侧,所述定位承重柱(31)和三角承重柱(32)依次交替分布,所述定位承重柱(31)和三角承重柱(32)将填充室分为交替分布的一级填充室(33)和二级填充室(34),所述定位承重柱(31)和三角承重柱(32)的棱均与桩体(1)的内侧连接;
承重柱单元(6):所述承重柱单元(6)包含竖筋(61)、固定承重盘(62)、一级定位孔(63)、二级定位孔(64)、三级定位孔(65)、斜筋(66),上固定盘(67)和下固定盘(68),所述上固定盘(67)位于内壁保护套(8)的上部且设有二级定位孔(64),所述下固定盘(68)位于内壁保护套(8)的下部且设有三级定位孔(65),所述固定承重盘(62)位于内壁保护套(8)的中部且设有一级定位孔(63),所述竖筋(61)穿过固定承重盘(62),所述竖筋(61)的上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寿意
申请(专利权)人:谢寿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