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box机动车碰撞自动报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3671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T‑box机动车碰撞自动报警装置,包括机动车,机动车的前后拐角处均贴附有碰撞感应膜且内部安装有T‑box主机,碰撞感应膜呈弧面结构且由外膜、隔板、内垫、缓冲导向柱和碰撞传感器组成,隔板设置于外膜的内侧且与内垫之间形成有容纳槽,缓冲导向柱均匀安装于容纳槽内,缓冲导向柱的外端与隔板相连接且内端与内垫相连接,内垫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碰撞传感器安装于安装槽内,T‑box主机上安装有四组警示灯且中部安装有蜂鸣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车辆的前后拐角处均安装有碰撞感应膜,通过碰撞感应膜一方面可以对车辆拐角处的碰撞达到即时提醒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对车体拐角处达到一定防护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T-box机动车碰撞自动报警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
,具体为一种T-box机动车碰撞自动报警装置。
技术介绍
车联网系统包含四部分,主机、车载T-BOX、手机APP及后台系统。主机主要用于的影音娱乐,以及车辆信息显示;车载T-BOX主要用于和后台系统/手机APP通信,实现手机APP的车辆信息显示与控制。当用户通过手机端APP发送控制命令后,TSP后台会发出监控请求指令到车载T-box,车辆在获取到控制命令后,通过CAN总线发送控制报文并实现对车辆的控制,最后反馈操作结果到用户的手机APP上,仅这个功能可以帮助用户远程启动车辆、打开空调、调整座椅至合适位置等。然而,现有的机动车存在以下的问题:(1)机动车在调整角度和位置向车库停车的过程中车体的拐角处容易与前后车辆发生刮蹭碰撞,而现有的倒车影像无法对车体的拐角处进行警示,产生死角;(2)对于车体的碰撞大多是采取事后处理的方式,缺乏提前警示降低损坏率的办法。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技术方案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T-box机动车碰撞自动报警装置,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T-box机动车碰撞自动报警装置,包括机动车,所述机动车的前后拐角处均贴附有碰撞感应膜且内部安装有T-box主机,所述碰撞感应膜呈弧面结构且由外膜、隔板、内垫、缓冲导向柱和碰撞传感器组成,所述隔板设置于外膜的内侧且与内垫之间形成有容纳槽,所述缓冲导向柱均匀安装于容纳槽内,所述缓冲导向柱的外端与隔板相连接且内端与内垫相连接,所述内垫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碰撞传感器安装于安装槽内,所述T-box主机上安装有四组警示灯且中部安装有蜂鸣器,所述碰撞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与T-box主机相连接,所述T-box主机由碰撞感应系统进行控制;所述碰撞感应系统由碰撞感应模块、信号传输模块以及T-box信息显示模块组成,所述碰撞感应模块包括感应区域一、感应区域二、感应区域三和感应区域四并分别通过信号传输模块将信息传递至T-box信息显示模块。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膜和内垫均采用橡胶材料,所述外膜内部分有若干层且整体呈褶皱状结构,所述内垫内部呈蜂窝状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缓冲导向柱包括主筒和活动设置在主筒内的承压杆,所述主筒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承压杆活动设置于活动槽内且与缓冲弹簧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内垫的内表面外围呈环形设置有密封胶,所述内垫通过热压的方式贴附于机动车的表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碰撞传感器的感应端部位于容纳槽内且高于主筒的高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方案车辆的前后拐角处均安装有碰撞感应膜,通过碰撞感应膜一方面可以对车辆拐角处的碰撞达到即时提醒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对车体拐角处达到一定防护的目的。2.通过碰撞感应膜将感知的信息传递至T-box信息显示模块,可以及时发出警报并提示碰撞的部位,便于驾驶者进行相对应的调整,提高装置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碰撞感应膜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碰撞感应膜内部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缓冲导向柱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碰撞感应系统示意图。图中:1-机动车,2-碰撞感应膜,3-T-box主机,4-外膜,5-隔板,6-内垫,7-缓冲导向柱,8-碰撞传感器,9-容纳槽,10-安装槽,11-警示灯,12-蜂鸣器,13-主筒,14-承压杆,15-活动槽,16-缓冲弹簧,17-密封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T-box机动车碰撞自动报警装置,包括机动车1,机动车1的前后拐角处均贴附有碰撞感应膜2且内部安装有T-box主机3,碰撞感应膜2呈弧面结构且由外膜4、隔板5、内垫6、缓冲导向柱7和碰撞传感器8组成,隔板5设置于外膜4的内侧且与内垫6之间形成有容纳槽9,缓冲导向柱7均匀安装于容纳槽9内,缓冲导向柱7的外端与隔板5相连接且内端与内垫6相连接,内垫6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10,碰撞传感器8安装于安装槽10内,T-box主机3上安装有四组警示灯11且中部安装有蜂鸣器12,碰撞传感器8通过无线网络与T-box主机3相连接,T-box主机3由碰撞感应系统进行控制;碰撞感应系统由碰撞感应模块、信号传输模块以及T-box信息显示模块组成,碰撞感应模块包括感应区域一、感应区域二、感应区域三和感应区域四,四组感应区域以碰撞传感器8为载体,并分别通过信号传输模块将信息传递至T-box信息显示模块,T-box信息显示模块包括四组警示灯a、b、c和d并与感应区域一、感应区域二、感应区域三和感应区域四相对应。进一步改进地,如图3所示:外膜4和内垫6均采用橡胶材料,外膜4内部分有若干层且整体呈褶皱状结构,内垫6内部呈蜂窝状结构,将外膜4设计为多层褶皱状结构可以提高外膜4的缓冲效果,内垫6设计为蜂窝状结构可以达到二次缓冲的目的,减小机动车1由于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达到更好的保护目的。进一步改进地,如图4所示:缓冲导向柱7包括主筒13和活动设置在主筒13内的承压杆14,主筒13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15,活动槽15内设置有缓冲弹簧16,承压杆14活动设置于活动槽15内且与缓冲弹簧16相连接,外膜4在受到挤压时,承压杆14受到外力的挤压向内侧挤压并挤压缓冲弹簧16,使得缓冲弹簧16内缩从而使得承压杆14向活动槽15内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达到缓冲碰撞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达到触发碰撞传感器8的目的。进一步改进地,如图2所示:内垫6的内表面外围呈环形设置有密封胶17,内垫6通过热压的方式贴附于机动车1的表面,通过热压的方式将内垫6贴附于机动车的拐角处并通过外围的密封胶17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具体地,碰撞传感器8的感应端部位于容纳槽9内且高于主筒13的高度,这样的设计方式便于碰撞感应膜2在受到碰撞挤压时,碰撞传感器8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在使用时:本技术通过热压的方式将四组碰撞感应膜2均匀贴附于机动车1的拐角处,当机动车1的拐角处凸起部位发生碰撞或是刮蹭时,承压杆14受到外力的挤压向内侧挤压并挤压缓冲弹簧16,使得缓冲弹簧16内缩从而使得承压杆14向活动槽15内移动并使得碰撞传感器8发出信号,通过无线网将信号传递至T-box主机3内,T-box主机3对应的T-box信息显示模块使得对应的警示灯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T-box机动车碰撞自动报警装置,包括机动车(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1)的前后拐角处均贴附有碰撞感应膜(2)且内部安装有T-box主机(3),所述碰撞感应膜(2)呈弧面结构且由外膜(4)、隔板(5)、内垫(6)、缓冲导向柱(7)和碰撞传感器(8)组成,所述隔板(5)设置于外膜(4)的内侧且与内垫(6)之间形成有容纳槽(9),所述缓冲导向柱(7)均匀安装于容纳槽(9)内,所述缓冲导向柱(7)的外端与隔板(5)相连接且内端与内垫(6)相连接,所述内垫(6)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10),所述碰撞传感器(8)安装于安装槽(10)内,所述T-box主机(3)上安装有四组警示灯(11)且中部安装有蜂鸣器(12),所述碰撞传感器(8)通过无线网络与T-box主机(3)相连接,所述T-box主机(3)由碰撞感应系统进行控制;/n所述碰撞感应系统由碰撞感应模块、信号传输模块以及T-box信息显示模块组成,所述碰撞感应模块包括感应区域一、感应区域二、感应区域三和感应区域四并分别通过信号传输模块将信息传递至T-box信息显示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box机动车碰撞自动报警装置,包括机动车(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1)的前后拐角处均贴附有碰撞感应膜(2)且内部安装有T-box主机(3),所述碰撞感应膜(2)呈弧面结构且由外膜(4)、隔板(5)、内垫(6)、缓冲导向柱(7)和碰撞传感器(8)组成,所述隔板(5)设置于外膜(4)的内侧且与内垫(6)之间形成有容纳槽(9),所述缓冲导向柱(7)均匀安装于容纳槽(9)内,所述缓冲导向柱(7)的外端与隔板(5)相连接且内端与内垫(6)相连接,所述内垫(6)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10),所述碰撞传感器(8)安装于安装槽(10)内,所述T-box主机(3)上安装有四组警示灯(11)且中部安装有蜂鸣器(12),所述碰撞传感器(8)通过无线网络与T-box主机(3)相连接,所述T-box主机(3)由碰撞感应系统进行控制;
所述碰撞感应系统由碰撞感应模块、信号传输模块以及T-box信息显示模块组成,所述碰撞感应模块包括感应区域一、感应区域二、感应区域三和感应区域四并分别通过信号传输模块将信息传递至T-box信息显示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胜卞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北斗星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宿迁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