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629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上表非造织布层由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三维针织交叉层由负氧离子涤纶长丝、牛奶丝、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下表基布层由天然棉纱线和/或负氧离子涤纶长丝制成,下表基布层远离三维针织交叉层的一面涂覆阻燃剂溶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在上表非造织布层、三维针织交叉层和下表基布层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求新增第一功能布层和第二功能布层,达到驱除蚊虫、防静电的目的,三维针织交叉层为编织的间隔排列的U型三维结构,可释放氧负离子,净化空气,结构简单,纤维纤度小,可轻量化生产,具有一定的阻燃性和透气性,外观良好,功能多样化,工艺简单,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
本技术属于人造革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
技术介绍
通常,人造革以织物为底基,涂覆合成树脂及各种塑料添加制成,制备织布用的纱的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人造革的重量,由于织布密度大,纱的粗细不均匀,且制备过程中未进行发泡,往往使得最终的革的重量过大,且外观毛糙,良率较低,档次不高,在应用于汽车等领域时,易提高能耗,不环保。为此,设计一种轻量化且质量高的人造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人造革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为实现上述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表非造织布层、三维针织交叉层和下表基布层,所述上表非造织布层由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三维针织交叉层由负氧离子涤纶长丝、牛奶丝、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下表基布层由天然棉纱线和/或负氧离子涤纶长丝制成,下表基布层远离三维针织交叉层的一面涂覆阻燃剂溶液。进一步的,所述上表非造织布层与三维针织交叉层之间设置第一功能布层,第一功能布层为涂覆驱虫溶液的棉纱层。进一步的,所述下表基布层与三维针织交叉层之间设置第二功能布层,第二功能布层为网络状的金属纤维。进一步的,所述上表非造织布层与下表基布层之间的厚度为0.2-2mm。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功能布层和第二功能布层的厚度分别为0.1-0.5mm。进一步的,所述下表基布层远离第二功能布层的一面为聚氨酯皮革层,聚氨酯皮革层表面涂覆阻燃剂溶液。进一步的,所述驱虫溶液的浓度为5-10%。进一步的,所述阻燃剂溶液为浓度4-8%的三聚氰胺磷酸脂阻燃剂溶液。进一步的,所述分裂型超细纤维的细度为0.6dtex以下。进一步的,所述负氧离子涤纶长丝和牛奶丝的单丝的纤度分别为0.1-10dtex。进一步的,所述轻量化三维针织人造革有40-180g/m2的基本质量,三维针织交叉层有20-90g/m2的基本质量,为编织出的间隔排列的U型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上表非造织布层、三维针织交叉层和下表基布层由上至下依次通过丝线、纱或针织线圈连接成一体。进一步的,所述上表非造织布层、第一功能布层、三维针织交叉层、第二功能布层和下表基布层由上至下依次通过丝线、纱或针织线圈连接成一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表非造织布层、三维针织交叉层和下表基布层,所述上表非造织布层由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三维针织交叉层由负氧离子涤纶长丝、牛奶丝、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下表基布层由天然棉纱线和/或负氧离子涤纶长丝制成,下表基布层远离三维针织交叉层的一面涂覆阻燃剂溶液。本技术提供的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在上表非造织布层、三维针织交叉层和下表基布层的三层结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求新增第一功能布层和第二功能布层两层功能结构,通过第一功能布层添加的驱虫溶液达到驱除蚊虫等的目的,金属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导磁性能,通过第二功能布层进行防静电,三维针织交叉层为编织的间隔排列的U型三维结构,可释放氧负离子,净化空气,结构简单,纤维纤度小,可轻量化生产,具有一定的阻燃性和透气性,外观良好,功能多样化,制备工艺采用现有的编织、混纺即可实现,工艺步骤简单,成本低廉,更适合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表非造织布层;2-三维针织交叉层;3-下表基布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本技术,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除非另有说明,一般具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在以下实施例中,未详细描述的各种过程和方法是本领域中公知的常规编织方法。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通过丝线或纱或针织线圈结构连接成一体的上表非造织布层1、三维针织交叉层2和下表基布层3,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聚酯长丝、涤纶长丝等丝线,或纱或针织线圈作为连接丝将上表非造织布层1、三维针织交叉层2和下表基布层3牢靠编织成一体,上表非造织布层1由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三维针织交叉层2由负氧离子涤纶长丝、牛奶丝、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下表基布层3由天然棉纱线和/或负氧离子涤纶长丝制成,下表基布层3远离三维针织交叉层2的一面涂覆阻燃剂溶液。上表非造织布层1与下表基布层3之间的厚度为0.2-2mm。阻燃剂溶液为浓度4-8%的三聚氰胺磷酸脂阻燃剂溶液。分裂型超细纤维的细度为0.6dtex以下。负氧离子涤纶长丝和牛奶丝的单丝的纤度分别为0.1-10dtex。轻量化三维针织人造革有40-180g/m2的基本质量,三维针织交叉层2有20-90g/m2的基本质量,为编织出的间隔排列的U型结构。本技术可根据实际需求在上表非造织布层1与三维针织交叉层2之间设置第一功能布层,在下表基布层3与三维针织交叉层2之间设置第二功能层,进而拓展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的多样化功能,促进其在更多领域的推广应用。实施例2如图1所示,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通过丝线或纱或针织线圈结构连接成一体的上表非造织布层1、三维针织交叉层2和下表基布层3,上表非造织布层1与三维针织交叉层2之间设置第一功能布层,在下表基布层3与三维针织交叉层2之间设置第二功能层。上表非造织布层1由涤纶纤维和分裂型超细纤维间隔编织复合而成,第一功能布层为涂覆驱虫溶液的棉纱层或者为浸泡驱虫溶液的棉纱层,本技术可根据实际需求将普通棉纱浸泡于驱虫溶液中30-60min得到第一功能布层,或者直接在普通棉纱表面涂覆驱虫溶液得到第一功能布层,三维针织交叉层2由负氧离子涤纶长丝、牛奶丝、涤纶纤维和分裂型超细纤维混纺复合而成,第二功能布层为网络状的金属纤维,下表基布层3由天然棉纱线和负氧离子涤纶长丝间隔编织复合而成,下表基布层3远离第二功能布层的一面为聚氨酯皮革层,聚氨酯皮革层表面涂覆阻燃剂溶液,具有良好的阻燃性,下表基布层3与聚氨酯皮革层之间通过胶黏剂粘接在一起,同时,本技术采用纤维或丝线编织而成,透气性较好。上表非造织布层1与下表基布层3之间的厚度为0.2-2.0mm,第一功能布层和第二功能布层的厚度分别为0.1-0.5mm,优选0.2-0.4mm,该两层增加了本技术的驱虫和防静电功效。驱虫溶液的浓度为5-10%,浓度适中,对人体伤害性较小,阻燃剂溶液为浓度4-8%的三聚氰胺磷酸脂阻燃剂溶液,采用现有产品即可。分裂型超细纤维的细度为0.6dtex以下,负氧离子涤纶长丝和牛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表非造织布层(1)、三维针织交叉层(2)和下表基布层(3),所述上表非造织布层(1)由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三维针织交叉层(2)由负氧离子涤纶长丝、牛奶丝、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下表基布层(3)由天然棉纱线和/或负氧离子涤纶长丝制成,下表基布层(3)远离三维针织交叉层(2)的一面涂覆阻燃剂溶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表非造织布层(1)、三维针织交叉层(2)和下表基布层(3),所述上表非造织布层(1)由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三维针织交叉层(2)由负氧离子涤纶长丝、牛奶丝、涤纶纤维和/或分裂型超细纤维制成,下表基布层(3)由天然棉纱线和/或负氧离子涤纶长丝制成,下表基布层(3)远离三维针织交叉层(2)的一面涂覆阻燃剂溶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非造织布层(1)与下表基布层(3)之间的厚度为0.2-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三维织物人造革,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剂溶液为浓度4-8%的三聚氰胺磷酸脂阻燃剂溶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明陈清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阿基里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