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黄铜连铸结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402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铅黄铜连铸结晶器,包括铜质基板、冷却管、分流管、汇流管、进水管以及出水管,冷却管的数量有多根,所有冷却管并排铺设在铜质基板内,分流管和汇流管均插接在铜质基板内,进水管连通至分流管,汇流管连通至出水管,冷却管的一端连通至分流管,冷却管的另一端连通至汇流管。进水管进水,然后经由分流管分流至各个冷却管,各个冷却管内的水汇总至汇流管,然后经由出水管排出。冷却水在冷却管内流动,以带走从模具传递至铜质基板的热量,实现对模具降温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铅黄铜连铸结晶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铅黄铜连铸结晶器,属于铜管成型模具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铅黄铜连铸结晶器为圆锥形结晶器,在生产单根铅黄铜棒时,对模具的冷却均匀性较好,但在生产双根以及多跟连铸棒时,模具靠近水套侧冷却能力远大于远离水套侧冷却能力,对生产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制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冷却能力更均匀的铅黄铜连铸结晶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铅黄铜连铸结晶器,包括铜质基板、冷却管、分流管、汇流管、进水管以及出水管,冷却管的数量有多根,所有冷却管并排铺设在铜质基板内,分流管和汇流管均插接在铜质基板内,进水管连通至分流管,汇流管连通至出水管,冷却管的一端连通至分流管,冷却管的另一端连通至汇流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进水管进水,然后经由分流管分流至各个冷却管,各个冷却管内的水汇总至汇流管,然后经由出水管排出。冷却水在冷却管内流动,以带走从模具传递至铜质基板的热量,实现对模具降温的作用。冷却管并排铺设,使得整个铜质基板各部分均能够被冷却水有效带走热量,铜质基板对模具的冷却能力得到优化,冷却管不相互交叉,从而使得每根冷却管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技术所述铜质基板为长方形板,分流管和汇流管平行于铜质基板的同一个侧边,冷却管位于分流管和汇流管之间。本技术所述进水管垂直于分流管设置,出水管垂直于汇流管,进水管和出水管位于铜质基板的同一面侧。本技术分流管位于铜质基板内的长度和汇流管位于铜质基板内的长度均大于2m。本技术所述冷却管的长度大于1m。本技术所述分流管的两端和汇流管的两端密封。本技术所有冷却管相互平行。本技术所述冷却管为圆管,任一冷却管的直径均为定值R,相邻冷却管轴线间距为L,L≤1.5R。本技术L=1.5R。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铅黄铜连铸结晶器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参见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是一种铅黄铜连铸结晶器,包括铜质基板1、冷却管4、分流管5、汇流管6、进水管2以及出水管3。本实施例铅黄铜连铸结晶器进行冷却的对象为长方体状石墨模,铅黄铜连铸结晶器为两个一组使用,两个铅黄铜连铸结晶器分别安装在长方体状石墨模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其中铜质基板1为长方形板,以便于与长方体状石墨模的底面贴合,石墨模的热量尽可能多地传递至铜质基板1上。以安装在石墨模上底面的铅黄铜连铸结晶器为例,进水管2和出水管3均位于铜质基板1的上方,以避免干扰石墨模和铜质基板1的贴合状态。考虑到管路的常规结构设置,进水管2和出水管3均垂直于铜质基板1设置。冷却管4的数量有多根,所有冷却管4并排铺设在铜质基板1内,冷却管4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2和出水管3连通。进水管2向冷却管4输送冷却水,冷却水进入铜质基板1的内部,冷却水经由冷却管4流向出水管3,从铜质基板1内部排出。石墨模的热量传递至铜质基板1,然后被冷却水带走。故而冷却管4的数量越多,铜质基板1的冷却能力越强。分流管5和汇流管6均插接在铜质基板1内,分流管5的两端和汇流管6的两端密封。分流管5的侧壁和汇流管6的侧壁开设有开孔,冷却管4的两端分别插接在分流管5的开孔和汇流管6的开孔处,以使得冷却管4的一端连通至分流管5,冷却管4的另一端连通至汇流管6。进水管2连通至分流管5,进而与冷却管4连通。出水管3连通至汇流管6,进而与冷却管4连通。进水管2通过分流管5将冷却水分散至各个冷却管4,各个冷却管4内的冷却水带走热量后汇总至汇流管6,然后经由出水管3统一排出。分流管5和汇流管6简化了铜质基板1外部管路。冷却管4并排铺设的结构设计,使得不同冷却管4在铜质基板1底面上的投影不会重合,同时所有冷却管4在铜质基板1底面上的投影也尽可能覆盖整个铜质基板1底面,冷却水能够从铜质基板1上各个部分直接带走热量,相应铜质基板1的各个部分也能有效从石墨模上吸收热量,使得铜质基板1对石墨模的冷却能力得到优化。此外,不同的冷却管4也不会对铜质基板1的同一部分进行吸热,每根冷却管4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提升冷却管4的长度,以增加冷却管4的冷却能力,分流管5和汇流管6平行于铜质基板1的前侧边,分流管5位于铜质基板1前侧边的边缘处,汇流管6位于铜质基板1后侧边的边缘处,相应冷却管4位于分流管5和汇流管6之间,冷却管4的长度能够尽量与铜质基板1的宽度保持一致。相应的进水管2垂直于分流管5设置,出水管3垂直于汇流管6。为了能够对整个石墨模都进行有效吸热,冷却管4的长度大于1m为宜,以使得冷却管4的长度大于石墨模的宽度。冷却管4为圆管,所有冷却管4相互平行,任一冷却管4的直径均为定值R。因此单个冷却管4的最大冷却能力大致是固定的。相邻冷却管4轴线间距为L,为了避免相邻冷却管4之间产生吸热盲区,L≤1.5R。优选的,L=1.5R,此时铜质基板1各个部分的吸热能力都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中分流管5位于铜质基板1内的长度和汇流管6位于铜质基板1内的长度均大于2m,相距最远的两个冷却管4间距能够尽量达到2m,以使得石墨模上沿铜质基板1法向能够尽可能多地投影有冷却管4,增加本实施例铅黄铜连铸结晶器对石墨模的冷却能力。由于铅黄铜连铸结晶器的改善,石墨模中铅黄铜连铸棒的牵引速率也获得提升,其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表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技术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铅黄铜连铸结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铜质基板、冷却管、分流管、汇流管、进水管以及出水管,冷却管的数量有多根,所有冷却管并排铺设在铜质基板内,分流管和汇流管均插接在铜质基板内,进水管连通至分流管,汇流管连通至出水管,冷却管的一端连通至分流管,冷却管的另一端连通至汇流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黄铜连铸结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铜质基板、冷却管、分流管、汇流管、进水管以及出水管,冷却管的数量有多根,所有冷却管并排铺设在铜质基板内,分流管和汇流管均插接在铜质基板内,进水管连通至分流管,汇流管连通至出水管,冷却管的一端连通至分流管,冷却管的另一端连通至汇流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黄铜连铸结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铜质基板为长方形板,分流管和汇流管平行于铜质基板的同一个侧边,冷却管位于分流管和汇流管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黄铜连铸结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垂直于分流管设置,出水管垂直于汇流管,进水管和出水管位于铜质基板的同一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铅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学峰朱张泉姜少军丁家园李密罗剑文黄儒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科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