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200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包括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臭氧水雾消杀除臭系统;水雾消杀除臭系统包括除臭箱体,设在除臭箱体内的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除雾除臭模块、紫外分解模块、与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连接的臭气进气管;本新型装置其一,对恶臭气体进行三次处理,分别是臭氧水形成水雾的第一次处理‑水帘纸过滤层与除雾过滤网的二次处理‑紫外分解模块的三次处理,恶臭气体被分解完全且没有有害气体排放;其二,臭氧发生器‑气液混合泵‑气液混合塔‑高压水泵的连接设计制备出了浓度达18PPm以上的臭氧水,对恶臭气体处理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
本技术涉及臭气、废气处理
,具体是指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
技术介绍
恶臭气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会使中枢神经产生障碍、病变,引起慢性病、急性病。杂环香料的阈值低、气味强度大且不愉快,在生产和包装过程中极易有大量的气味逸出,对公司内部和周边人群易造成身心不愉快。制备出高浓度臭氧水并将臭氧水应用在恶臭气体消杀上,反应完毕的气体无害化排放是现实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制备高浓度臭氧水,利用臭氧水进行处理恶臭气体。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包括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臭氧水雾消杀除臭系统;水雾消杀除臭系统包括除臭箱体,设在除臭箱体内的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除雾除臭模块、紫外分解模块、与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连接的臭气进气管;所述紫外分解模块包括紫外箱体、设在紫外箱体内的紫外除臭灯、设在紫外箱体前后端的二氧化钛过滤网。优选的,所述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与臭氧发生器连接的气液混合泵、连接气液混合泵的气液混合塔、与气液混合塔连接的高压水泵;所述气液混合塔包括塔体、设在塔体上的进水口、设在塔体侧面的出水口和溢流口,塔体内设上安装盘和下安装盘,上安装盘和下安装盘之间设有旋流装置,上安装盘与塔体顶端形成水气混合室,下安装盘与塔体底端形成沉淀区;所述溢流口通过管道连接水箱;高压水泵通过水管连接设在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内的雾化喷头。优选的,所述进水口与上安装盘之间设有上盖管。优选的,所述除雾除臭模块包括水帘纸过滤层和设在水帘纸过滤层(Ⅱ2a)后端的除雾过滤网,过滤网大小为200-2000目。优选的,所述旋流装置为鲍尔环。优选的,所述水箱通过水过滤装置与气液混合泵的进水口连接。优选的,所述气液混合泵通过隔膜泵连接射流器代替,臭氧发生器通过管道连接射流器进气口,隔膜泵出水口连接射流器进水口,水箱通过水过滤装置与隔膜泵的进水口连接。使用及原理说明,恶臭气体通过臭气进气管进入到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内,雾化喷头对喷形成水雾层,恶臭气体与臭氧水反应后进入除雾除臭模块,水帘纸过滤层作用是实现二次吸收未反应掉的恶臭气体,除雾过滤网是过滤掉水雾,残余的臭氧气体和微量恶臭气体进入,紫外除臭灯与二氧化钛过滤网将残余的臭氧和微量恶臭气体进行分解,整个装置处理掉了恶臭气体,且不会有未反应完的臭氧释放,应用环保。本专利技术设计说明,臭氧发生器-气液混合泵-气液混合塔-高压水泵的连接方式、连接顺序和气液混合塔内部结构都是实现方案关键,实现了高压高浓度臭氧水输出。申请人认为,气液混合泵混合后的臭氧水进入气液混合塔是实现方案的关键所在,第一,进水口设在塔体顶端,出水口设在塔体底侧,整个塔体内保持常压或负压;第二,气液混合塔实现了臭氧水的二次混合和贮存;第三,水气混合室与上盖管的存在,确保溢出的臭氧二次溶解到臭氧水中;综上,本方案气液混合泵压力为1-20大气压条件下,得到的臭氧水浓度为18-20PPm。循环原理说明:气液混合泵输出端如有阻力(即上段中的负压或常压),气体将不能够被带入气液混合泵,本方案气液混合泵输出端连接气液混合塔,气液混合塔中混合的气液水从上端进入从下端流出,如果气液混合塔中存在压力,气液混合水将通过溢流口进入水箱,从水箱中经水过滤装置进入气液混合泵输入端形成下一个气液混合循环,由于水箱与大气相同,也就是说气液混合泵输出端阻力足够小,因而能够将臭氧带入气液混合塔,在气液混合塔中水和臭氧能够再次混合。外加高压水泵加压后实现了高压臭氧水输出使用。(经实验气液混合泵接入现有技术气液混合塔后,再连接高压水泵,会造成气液混合泵输出端阻力过大,无法将臭氧带入,气液混合泵也就无法实现气液混合功能。经气液混合泵混合后的气体浓度太小不能够实现高压臭氧混合水的直接使用)。使用及原理说明,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首先进入气液混合泵,气液混合泵作用是实现臭氧与水的初次充分混合,在泵体内,臭氧与水初次混合后通过进水口进入塔体顶部,在水气混合室内,上盖管使得从水中析出的臭氧随着水流再次溶解到臭氧水中,旋流装置通过扰流的原理增加了臭氧与水的二次融合,溶解臭氧较多的水通过臭氧水输出管输出,然后进入高压水泵;溢流口作用是保持气液混合塔内的负压或者一个大气压,当气液混合塔内压力大于一个大气压时,臭氧水通过管道进入水箱,再通过水过滤装置、气液混合泵的进水口进入气液混合泵,实现下一个气液混合循环;所以此结构即能平衡气液混合塔内压力,又能实现臭氧水的再循环使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概括为:其一,对恶臭气体进行三次处理,分别是臭氧水形成水雾的第一次处理-水帘纸过滤层与除雾过滤网的二次处理-紫外分解模块的三次处理,恶臭气体被分解完全且没有有害气体排放;其二,臭氧发生器-气液混合泵-气液混合塔-高压水泵的连接设计确保了臭氧在水中二次混合且暂存在气液混合泵以备使用,制备出了浓度达18PPm以上的臭氧水,对恶臭气体处理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紫外分解模块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第二视角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隔膜泵与射流泵结构示意图。图7为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的气液混合塔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雾化喷头结构示意图。其中,Ⅰ.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Ⅱ.臭氧水雾消杀除臭系统,Ⅱ1.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Ⅱ2.除雾除臭模块,Ⅱ2a.水帘纸过滤层,Ⅱ2b.除雾过滤网,Ⅱ3.紫外分解模块,Ⅱ4.臭气进气管,Ⅱ5.除臭箱体,41.紫外箱体,42.紫外除臭灯,43.二氧化钛过滤网,21.臭氧发生器,22.气液混合泵,23.气液混合塔,2g.隔膜泵,2s.射流器,23a.塔体,23b.进水口,23c.出水口,23d.溢流口,23e.旋流装置,23h.上安装盘,23i.下安装盘,23j.水箱,23f.上盖管,24.高压水泵,25.水过滤装置,3.雾化喷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包括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Ⅰ,臭氧水雾消杀除臭系统Ⅱ;水雾消杀除臭系统Ⅱ包括除臭箱体Ⅱ5,设在除臭箱体箱体Ⅱ5内的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Ⅱ1、除雾除臭模块Ⅱ2、紫外分解模块Ⅱ3、与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Ⅱ1连接的臭气进气管Ⅱ4;所述紫外分解模块Ⅱ3包括紫外箱体41、设在紫外箱体41内的紫外除臭灯42、设在紫外箱体41前后端的二氧化钛过滤网43;所述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Ⅰ包括臭氧发生器21、与臭氧发生器21连接的气液混合泵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Ⅰ),臭氧水雾消杀除臭系统(Ⅱ);/n水雾消杀除臭系统(Ⅱ)包括除臭箱体(Ⅱ5),设在除臭箱体(Ⅱ5)内的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Ⅱ1)、除雾除臭模块(Ⅱ2)、紫外分解模块(Ⅱ3)、与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Ⅱ1)连接的臭气进气管(Ⅱ4);所述紫外分解模块(Ⅱ3)包括紫外箱体(41)、设在紫外箱体(41)内的紫外除臭灯(42)、设在紫外箱体(41)前后端的二氧化钛过滤网(4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Ⅰ),臭氧水雾消杀除臭系统(Ⅱ);
水雾消杀除臭系统(Ⅱ)包括除臭箱体(Ⅱ5),设在除臭箱体(Ⅱ5)内的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Ⅱ1)、除雾除臭模块(Ⅱ2)、紫外分解模块(Ⅱ3)、与臭氧水喷雾除臭模块(Ⅱ1)连接的臭气进气管(Ⅱ4);所述紫外分解模块(Ⅱ3)包括紫外箱体(41)、设在紫外箱体(41)内的紫外除臭灯(42)、设在紫外箱体(41)前后端的二氧化钛过滤网(4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除臭式除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装置(Ⅰ)包括臭氧发生器(21)、与臭氧发生器(21)连接的气液混合泵(22)、连接气液混合泵(22)的气液混合塔(23)、与气液混合塔(23)连接的高压水泵(24);
所述气液混合塔(23)包括塔体(23a)、设在塔体(23a)上的进水口(23b)、设在塔体(23a)侧面的出水口(23c)和溢流口(23d),塔体(23a)内设上安装盘(23h)和下安装盘(23i),上安装盘(23h)和下安装盘(23i)之间设有旋流装置(23e),上安装盘(23h)与塔体(23a)顶端形成水气混合室,下安装盘(23i)与塔体(23a)底端形成沉淀区;
所述溢流口(23d)通过管道连接水箱(23j)...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安旗王新奇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邦科清洗设备有限公司山东洁力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