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包括:气密箱,其顶部设有锥形进料口,底部设有第一锥形落料口;炉顶进料箱,其底部设有第二锥形落料口,且所述锥形进料口与所述第二锥形落料口相接;密封装置,其包括通过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气密箱内部且行程朝上的第一水冷液压缸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下方且行程朝下的第二水冷液压缸、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顶端的炉顶进料钟、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冷液压缸底端的落料钟链条以及设置在所述落料钟链条底端的炉顶落料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利用第一水冷液压缸和第二水冷液压缸分别控制锥形进料口和第一锥形落料口进行启闭,进而控制所述气密箱内的物料处于标准量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炼钢领域,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
技术介绍
气密箱是高炉炉顶布料设备的核心部件,主要用于驱动并控制布料溜槽绕高炉中心线的旋转和倾动,从而完成高炉布料。气密箱的结构为:包括安装于高炉炉顶的气密箱壳体,气密箱壳体由底板、顶板及侧板组成,气密箱通过在其底板上开设的出料口与高炉炉口相通,气密箱通过在其顶板上开设的进料口与料罐相通,在气密箱壳体中活动密封设置有用于安装布料溜槽的旋转套筒,旋转套筒的上端与气密箱壳体密封活动连接,旋转套筒的上端口对着气密箱壳体的顶板上的进料口,旋转套筒的下端口对着气密箱壳体的底板上的出料口,旋转套筒与气密箱壳体之间形成空腔,在空腔中设置有用于控制旋转套筒旋转、以及控制布料溜槽倾动的驱动部件。由于气密箱壳体的底板与旋转套筒之间都会留有间隙,为了防止高炉内的荒煤气(主要由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与粉尘等组成)从间隙进入气密箱的空腔而损坏空腔中的驱动部件,通常采用气体密封方式,即:向气密箱的空腔中充入氮气,使气密箱的空腔中的压力略高于高炉炉顶压力(即高炉荒煤气的压力),从而达到密封气密箱的空腔的目的,但这种气密箱的气体密封方式的缺点是:最高只能承受115Kpa的高炉炉顶压力,不仅密封效果差,不能有效阻止荒煤气进入气密箱的空腔,而且氮气的消耗量较大,企业生产使用成本高,并且通入气密箱内的氮气进入高炉会使高炉煤气热值降低而影响高炉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了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密箱,其顶部设有锥形进料口,底部设有第一锥形落料口;炉顶进料箱,其底部设有第二锥形落料口,且所述锥形进料口与所述第二锥形落料口相接;密封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气密箱内部,所述密封装置包括通过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气密箱内部且行程朝上的第一水冷液压缸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下方且行程朝下的第二水冷液压缸、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顶端的炉顶进料钟、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冷液压缸底端的落料钟链条以及设置在所述落料钟链条底端的炉顶落料钟。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和第二水冷液压缸均为行程600mm的20吨水冷液压缸。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的优选方案,所述炉顶进料钟和炉顶落料钟均为圆锥形结构,且所述炉顶进料钟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锥形落料口的直径,所述炉顶落料钟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锥形落料口的直径。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其利用第一水冷液压缸和第二水冷液压缸分别带动所述炉顶进料钟和炉顶落料钟进行运动,从而控制锥形进料口和第一锥形落料口进行启闭,进而控制所述气密箱内的物料处于标准量范围内。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其利用水冷液压缸作为动力来源,大大增加了下料装备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式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其中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包括:气密箱1,其顶部设有锥形进料口3,底部设有第一锥形落料口;炉顶进料箱2,其底部设有第二锥形落料口,且所述锥形进料口3与所述第二锥形落料口相接;密封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气密箱1内部,所述密封装置包括通过支撑架4设置在所述气密箱1内部且行程朝上的第一水冷液压缸5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5下方且行程朝下的第二水冷液压缸8、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5顶端的炉顶进料钟6、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冷液压缸8底端的落料钟链条10以及设置在所述落料钟链条10底端的炉顶落料钟11。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当需要下料时,启动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5,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5带动所述炉顶进料钟7向下移动,使得所述锥形进料口3打开,炉顶进料箱2内的物料落入所述气密箱1内,当气密箱1内的物料达到标准量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5带动所述炉顶进料钟7向上移动,使得所述锥形进料口3关闭;当需要将气密箱1内的物料加入炉体内时,启动所述第二水冷液压缸8,所述第二水冷液压缸8带动所述炉顶落料钟11向下移动,使得所述第一锥形落料口打开,使得气密箱1内的物料加入炉体内。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其利用第一水冷液压缸5和第二水冷液压缸8分别带动所述炉顶进料钟7和炉顶落料钟11进行运动,从而控制锥形进料口3和第一锥形落料口进行启闭,进而控制所述气密箱1内的物料处于标准量范围内。其利用水冷液压缸作为动力来源,大大增加了下料装备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在另一个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5和第二水冷液压缸8均为行程600mm的20吨水冷液压缸。在另一个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所述炉顶进料钟7和炉顶落料钟11均为圆锥形结构,且所述炉顶进料钟7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锥形落料口的直径,所述炉顶落料钟11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锥形落料口的直径。尽管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专利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n气密箱,其顶部设有锥形进料口,底部设有第一锥形落料口;/n炉顶进料箱,其底部设有第二锥形落料口,且所述锥形进料口与所述第二锥形落料口相接;/n密封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气密箱内部,所述密封装置包括通过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气密箱内部且行程朝上的第一水冷液压缸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下方且行程朝下的第二水冷液压缸、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顶端的炉顶进料钟、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冷液压缸底端的落料钟链条以及设置在所述落料钟链条底端的炉顶落料钟。/n
【技术特征摘要】
1.炉顶气密箱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密箱,其顶部设有锥形进料口,底部设有第一锥形落料口;
炉顶进料箱,其底部设有第二锥形落料口,且所述锥形进料口与所述第二锥形落料口相接;
密封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气密箱内部,所述密封装置包括通过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气密箱内部且行程朝上的第一水冷液压缸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下方且行程朝下的第二水冷液压缸、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冷液压缸顶端的炉顶进料钟、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冷液压缸底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玉平,
申请(专利权)人:黎城太行钢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