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式沉淀浓缩池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1672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9: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离心式沉淀浓缩池,包括:池体、沉淀池填料、固定支架、电动机、搅拌轴和桨板;沉淀池填料与池体内上部侧壁密封连接;池体内侧壁安装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位于沉淀池填料底端,电动机安装在固定支架的顶部,电动机驱动连接搅拌轴,搅拌轴贯穿沉淀池填料,且搅拌轴的底端靠近池体底端,搅拌轴上安装有桨板;池体内侧壁设置有出水堰,且出水堰位于沉淀池填料上部;池体上部侧壁设有出水口,且出水口位于沉淀池填料上部,与出水堰连通;池体中部侧壁设有进水口,且进水口位于沉淀池填料下部;池体底端侧壁设有排泥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离心式沉淀浓缩池沉淀、浓缩效果好,泥水分离时间短,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适合广泛应用和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离心式沉淀浓缩池及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泥处理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离心式沉淀浓缩池。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泥水处理沉淀池或浓缩池大部分采用重力分离的原理进行泥水分离或浓缩,即采用水的物质与水的密度差,固体颗粒借重力下降或上浮,从而实现泥水分离或浓缩。固体颗粒的自由沉降缓慢,导致泥水分离或浓缩时间过长,常规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1.5-4.0小时,污泥浓缩池更是需要长达到12-24小时,其沉淀/浓缩效果差,占地面积大。因此,研发一种沉淀、浓缩效果好,泥水分离时间短,占地面积小的离心式沉淀浓缩池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离心式沉淀浓缩池。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一种离心式沉淀浓缩池,包括:池体、沉淀池填料、固定支架、电动机、搅拌轴和桨板;上述沉淀池填料与池体内上部侧壁密封连接;上述池体内侧壁安装有固定支架,且固定支架位于沉淀池填料底端,用于支撑沉淀池填料,上述电动机安装在固定支架的顶部,上述电动机驱动连接搅拌轴,上述搅拌轴贯穿沉淀池填料,且搅拌轴的底端靠近池体底端,上述搅拌轴上安装有桨板;上述池体内侧壁设置有出水堰,且出水堰位于沉淀池填料上部;上述池体上部侧壁设有出水口,且出水口位于沉淀池填料上部,与出水堰连通;上述池体中部侧壁设有进水口,且进水口位于沉淀池填料下部,处于桨板区域位置;上述池体底端侧壁设有排泥口。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相比传统沉淀池省去了污泥斗等,结构更为简单。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当泥水混合物通过进水口切向进入池体内,在水流的推力和池体的切力作用下,泥水混合物在池体形成旋流,水中的杂质因为密度差初步形成离心作用,此时,电动机驱动桨板对池体的泥水混合物进行加速搅拌,池体的泥水混合物形成高速旋流,水中的杂质因为密度差形成高速离心作用被甩到池体边上,在离心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比水的密度大的物质在池体的底端堆积浓缩,通过排泥口排出池体。进水、出水、搅拌、排泥是同时连续的,排泥可根据泥量的多少采用间接或连续排泥。高速旋转时离心力会将分离的泥在池体内底部周边均匀分布堆积,排泥口排出泥后周边的泥会补充到排泥口。分离后部分与水的密度相似的杂质和水的混合物通过沉淀池填料,由于浅池理论再次进行泥水分离,泥在重力作用下沿沉淀池填料回到池体内再次进行离心分离,最终水经出水堰均匀收集后通过出水口排出池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离心式沉淀浓缩池沉淀、浓缩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适合广泛应用和推广。进一步,上述沉淀池填料为斜板或斜管。进一步,上述桨板均匀分布安装在上述搅拌轴上,且安装在上述搅拌轴末端的桨板与池体底部的间距为0.2m以上。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采用离心分离和斜管(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泥水分离,处理效果更好。进一步,上述排泥口处设有阀门。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排泥口处设置阀门,可根据泥量的多少采用间接或连续排泥。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离心式沉淀浓缩池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泥水混合物通过进水口切向进入池体;(2)启动电动机,搅拌轴转动,桨板对池体内的泥水混合物进行加速搅拌,泥水混合物形成高速旋流,其中比水密度大的杂质在池体底端堆积浓缩,与水密度相近的杂质与水形成的混合物通过沉淀池填料再次进行泥水分离,杂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沉淀池填料回到池体,持续搅拌;(3)泥水经沉淀池填料分离后,水经出水堰均匀收集后通过出水口排出池体;泥回到池体底部堆积,通过打开排泥口处的阀门,杂质通过排泥口排出池体。进一步,上述搅拌轴转速为60r/min以上。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泥水分离时间可缩短到15-20min,而传统的需要60min以上,处理效率更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1-池体,2-沉淀池填料,3-固定支架,4-电动机,5-搅拌轴,6-桨板,7-出水堰,8-出水口,9-进水口,10-排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1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离心式沉淀浓缩池,包括:池体1、沉淀池填料2、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离心式沉淀浓缩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沉淀池填料、固定支架、电动机、搅拌轴和桨板;/n所述沉淀池填料与池体内上部侧壁密封连接;/n所述池体内侧壁安装有固定支架,且固定支架位于沉淀池填料底端,用于支撑沉淀池填料,所述电动机安装在固定支架的顶部,所述电动机驱动连接搅拌轴,所述搅拌轴贯穿沉淀池填料,且搅拌轴的底端靠近池体底端,所述搅拌轴上安装有桨板;/n所述池体内侧壁设置有出水堰,且出水堰位于沉淀池填料上部;/n所述池体上部侧壁设有出水口,且出水口位于沉淀池填料上部,与出水堰连通;/n所述池体中部侧壁设有进水口,且进水口位于沉淀池填料下部,处于桨板区域位置;/n所述池体底端侧壁设有排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心式沉淀浓缩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沉淀池填料、固定支架、电动机、搅拌轴和桨板;
所述沉淀池填料与池体内上部侧壁密封连接;
所述池体内侧壁安装有固定支架,且固定支架位于沉淀池填料底端,用于支撑沉淀池填料,所述电动机安装在固定支架的顶部,所述电动机驱动连接搅拌轴,所述搅拌轴贯穿沉淀池填料,且搅拌轴的底端靠近池体底端,所述搅拌轴上安装有桨板;
所述池体内侧壁设置有出水堰,且出水堰位于沉淀池填料上部;
所述池体上部侧壁设有出水口,且出水口位于沉淀池填料上部,与出水堰连通;
所述池体中部侧壁设有进水口,且进水口位于沉淀池填料下部,处于桨板区域位置;
所述池体底端侧壁设有排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离心式沉淀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填料为斜板或斜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离心式沉淀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桨板均匀分布安装在所述搅拌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泰沅水务技术有限公司孙志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