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插座和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1026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5: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充电插座和电动汽车,所述充电插座包括:壳体组件,形成有第一安装腔和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腔,多个所述第二安装腔与所述第一安装腔连通;多个转接端子,每一所述转接端子容纳并限位于一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每一所述转接端子设有插槽;多个铜排组件,容纳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每一所述铜排组件的一端与一所述转接端子背向所述插槽的一端连接,每一所述铜排组件的另一端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接槽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高一种防止线缆过度弯折的充电插座,该充电插座不仅减小了空间使用,且能保证端子配插时的自动调整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插座和电动汽车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充电连接器
,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插座和应用该充电插座的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座的端子线束引线与端子的配插轴向在同一个方向,垂直于车厢钣金面不利于车厢的空间使用,也不利于整车厂的布线作业;同时,不利于充电座的整体防水性能,也不利于充电过程中的温升管控。但是,线缆的过折弯,一方面会引起插座封线体的密封受偏压力,防水性能受影响;另一方面会引起端子的位置偏斜,配插受力不均匀,影响客户充电配插时的体验;同时导致端子受力的部位磨损加剧,后期接触电阻增大,温升升高较快。上述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为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插座和电动汽车,旨在提高一种防止线缆过度弯折的充电插座,该充电插座不仅减小了空间使用,且能保证端子配插时的自动调整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充电插座,应用于电动汽车,所述充电插座包括:壳体组件,形成有第一安装腔和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腔,多个所述第二安装腔与所述第一安装腔连通;多个转接端子,每一所述转接端子容纳并限位于一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每一所述转接端子设有插槽;和多个铜排组件,容纳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每一所述铜排组件的一端与一所述转接端子背向所述插槽的一端连接,每一所述铜排组件的另一端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接槽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转接端子背向所述插槽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每一所述铜排组件远离所述插接槽的一端设有过孔,每一所述铜排组件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过孔和所述安装孔与一所述转接端子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铜排组件包括:铜排,所述铜排的一端设有所述过孔,所述铜排的另一端设有所述插接槽;和防护盖,套设于所述铜排。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转接端子包括:端子主体,容纳并限位于一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端子主体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腔与一所述铜排组件连接,所述端子主体的另一端设有安装槽;和扭簧组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扭簧组件设有所述插槽。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扭簧组件包括:套筒,具有容腔,所述套筒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并部分伸出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和簧片件,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簧片件形成有所述插槽。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前壳,设有多个第一容腔,每一所述端子主体的一端容纳并限位于一所述第一容腔内;和上壳,与所述前壳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壳设有所述第一安装腔和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的第二容腔,每一所述端子主体的另一端穿过一所述第二容腔,与一所述铜排组件连接,每一所述第二容腔与一所述第一容腔对应并连通,以围合形成一所述第二安装腔。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还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上压盖和尾盖,所述上压盖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尾盖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尾盖对应每一所述插接槽设有通孔。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腔邻近所述第二开口的腔壁凸设有凸台,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容纳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的挡板和封线体,所述挡板夹设于所述凸台和所述封线体之间,所述封线体背向所述挡板的一侧与所述尾盖抵接,所述挡板和所述封线体对应每一所述插接槽开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通孔对应且连通。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环绕所述第一开口还凹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上压盖抵接;且/或,所述前壳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容纳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并与所述上壳抵接;且/或,所述第一容腔的内壁邻近所述上壳形成有限位台阶,所述端子主体的周缘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限位于所述限位台阶和所述上壳的端部之间;且/或,每一所述端子主体的周缘设有第三凹槽,所述充电插座还包括多个第三密封圈,每一所述第三密封圈容纳于一所述第三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容腔的内壁抵接。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包括汽车主体和设于所述汽车主体的充电插座,所述充电插座为上述所述的充电插座。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充电插座通过在壳体组件内设置相连通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多个转接端子分别容纳并限位于多个第二安装腔内,多个铜排组件容纳于第一安装腔内,且多个铜排组件分别与多个转接端子背向插槽的一端连接,使得铜排组件的插接槽的延伸方向与转接端子的插槽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从而有效避免了线缆因布线而过度弯折;同时,通过设置铜排组件,使得充电插座有效减小了空间使用,且能保证端子配插时的自动调整功能。本技术提出的充电插座不仅节省了车厢内部的空间,还避免了因布线作业产生的线缆过折弯问题,减低了布线的作业劳动强度,提高布线的作业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与充电插座配合使用的端子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充电插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充电插座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充电插座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充电插座一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充电插座一实施例的部分分解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充电插座2转接端子1壳体组件21端子主体11前壳211安装槽111第一容腔212安装孔112第二凹槽213限位凸台113限位台阶214第三凹槽12上壳22扭簧组件121第一安装腔221套筒122第二容腔223簧片件123第一开口224插槽124第二开口3铜排组件125凸台31铜排127第一凹槽311插接部13上压盖312插接槽14尾盖313连接部141通孔314过孔15挡板32防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插座,应用于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座包括:/n壳体组件,形成有第一安装腔和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腔,多个所述第二安装腔与所述第一安装腔连通;/n多个转接端子,每一所述转接端子容纳并限位于一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每一所述转接端子设有插槽;和/n多个铜排组件,容纳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每一所述铜排组件的一端与一所述转接端子背向所述插槽的一端连接,每一所述铜排组件的另一端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接槽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插座,应用于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座包括:
壳体组件,形成有第一安装腔和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腔,多个所述第二安装腔与所述第一安装腔连通;
多个转接端子,每一所述转接端子容纳并限位于一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每一所述转接端子设有插槽;和
多个铜排组件,容纳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每一所述铜排组件的一端与一所述转接端子背向所述插槽的一端连接,每一所述铜排组件的另一端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接槽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插座,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转接端子背向所述插槽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每一所述铜排组件远离所述插接槽的一端设有过孔,每一所述铜排组件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过孔和所述安装孔与一所述转接端子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座,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铜排组件包括:
铜排,所述铜排的一端设有所述过孔,所述铜排的另一端设有所述插接槽;和
防护盖,套设于所述铜排。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插座,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转接端子包括:
端子主体,容纳并限位于一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端子主体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腔与一所述铜排组件连接,所述端子主体的另一端设有安装槽;和
扭簧组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扭簧组件设有所述插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组件包括:
套筒,具有容腔,所述套筒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并部分伸出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和
簧片件,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簧片件形成有所述插槽。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前壳,设有多个第一容腔,每一所述端子主体的一端容纳并限位于一所述第一容腔内;和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飞胡生徐文军杜青林黄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尔新能源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