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及终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1022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5:07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及终端设备,该连接器由两部分连接而成,分别为母端和公端。其中,母端具有相对称设置的第一正极端和第一负极端,公端具有相对称设置的第二正极端和第二负极端。母端与公端相连接时,具体的,第二正极端与第一正极端匹配连接以形成连接器的正极端,第二负极端与第一负极端匹配连接以形成连接器的负极端。该连接器的正极端为一体结构,且该连接器的负极端为一体结构,这样可在该连接器的正极端与连接器的负极端之间仅形成一条电流流通通道。以有利于在使连接器的整体尺寸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使连接器的电流的导通路径面积较大,从而使连接器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连接器的通流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器及终端设备
本申请涉及终端设备
,尤其涉及到一种连接器及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快速充电(快充)技术的发展,手机用户对于手机的续航能力,以及缩短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实现手机电池的快充,则要求快充路径上的器件,例如:电池、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电池连接器、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与芯片等都能够承载大电流的传输。对于电池连接器而言,为了提高其本身的快充能力就需要降低电池连接器的传输阻抗。在现有电池连接器的端子铜材已使用目前最高导电特性材料的情况下,增大端子间的接触面积是常见的降低阻抗的设计方案,但是,通过增大端子间的接触面积会导致电池连接器的面积尺寸变大,从而使其在手机内部所占用的空间较大,而这又与缩小手机内部器件尺寸,以增加手机功能模块的设置的发展趋势相左。因此,如何在缩小电池连接器尺寸的基础上,提高其电流通流能力,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由两部分连接而成,分别为母端和公端。其中,母端具有相对称设置的第一正极端和第一负极端,公端具有相对称设置的第二正极端和第二负极端。第一正极端包括多个电源正极端子,第二正极端包括多个电源正极端子,第一负极端包括多个电源负极端子,第二负极端包括多个电源负极端子。在母端与公端相连接时,具体的,第二正极端的多个电源正极端子与第一正极端的多个电源正极端子匹配连接以形成连接器的正极端,第二负极端的多个电源负极端子与第一负极端的多个电源负极端子匹配连接以形成连接器的负极端。该连接器的正极端为一体结构,且该连接器的负极端为一体结构,这样可在该连接器的正极端与连接器的负极端之间仅形成一条电流流通通道。以有利于在使连接器的整体尺寸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使连接器的电流的导通路径面积较大,从而使连接器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连接器的通流能力。在具体设置母端时,由于母端的第一正极端与第一负极端对称设置,故可以第一正极端为例对母端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其中,第一正极端具有设置的第一电源正极端子、第二电源正极端子和第三电源正极端子,第一电源正极端子面向第一负极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端子连接部;第二电源正极端子和第三电源正极端子分设于第一端子连接部的两侧,第二电源正极端子具有第二端子连接部,第三电源正极端子具有第三端子连接部,第二端子连接部和第三端子连接部相对设置。通过上述方式对第一正极端的三个电源正极端子进行布局,可使第一正极端的结构较为紧凑,从而有利于减小母端的整体尺寸。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端子连接部可以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端子连接部可以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三端子连接部可以设置有第三凹槽。另外,第一电源正极端子周侧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针脚;和/或,第二电源正极端子周侧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针脚;和/或,第三电源正极端子周侧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针脚。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将母端固定于印制电路板时,可通过第一电源正极端子周侧的第一针脚,和/或,第二电源正极端子周侧的第二针脚,和/或,第三电源正极端子周侧的第三针脚来实现。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母端的第一正极端与第一负极端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通信端子,当第一通信端子为多个时,多个第一通信端子可被分为两组,一组设置于第二电源正极端子靠近第一负极端的一侧,另一组设置于第三电源正极端子靠近第一负极端的一侧。除了上述结构外,母端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结构,该第一限位结构可以设置于第一电源正极端子周侧;和/或,第一限位结构设置于第二电源正极端子周侧;和/或,第一限位结构设置于第三电源正极端子周侧;和/或,第一限位结构还设置于第一通信端子周侧。从而可避免相邻两端子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提高母端的结构稳定性。在具体设置公端时,由于公端的第二正极端与第二负极端对称设置,故可以第二正极端为例对公端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其中,第二正极端设置有第四电源正极端子和第五电源正极端子,第四电源正极端子包括相连接的第四端子连接部和第五端子连接部,第五电源正极端子包括相连接的第六端子连接部和第七端子连接部;第四端子连接部与第六端子连接部相靠近设置,第五端子连接部与第七端子连接部相对设置。通过上述方式对第二正极端的两个电源正极端子进行布局,可使第二正极端的结构较为紧凑,从而有利于减小公端的整体尺寸。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端子连接部设置为第一凸起,第六端子连接部设置为第二凸起,第五端子连接部设置为第三凸起,第七端子连接部设置为第四凸起。另外,第四电源正极端子周侧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针脚;和/或,第五电源正极端子周侧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针脚。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将公端固定于柔性电路板时,可通过第四电源正极端子周侧的第四针脚,和/或,第五电源正极端子周侧的第五针脚来实现。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正极端与第二负极端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信端子,当第二通信端子为多个时,多个第二通信端子分为两组,一组设置于第五端子连接部靠近第二负极端的一侧,另一组设置于第七端子连接部靠近第二负极端的一侧。除了上述结构外,公端还可以包括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可以设置于第四电源正极端子周侧;和/或,第二限位结构设置于第五电源正极端子周侧;和/或,第二限位结构还设置于第二通信端子周侧。从而可避免相邻两端子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提高公端的结构稳定性。在将公端与母端进行连接时,可使第四端子连接部、第六端子连接部均与第一端子连接部连接,第五端子连接部与第二端子连接部连接,第七端子连接部与第三端子连接部连接,以形成连接器的一体结构的正极端。并且,当第一端子连接部具有第一凹槽,第四端子连接部设置为第一凸起,第六端子连接部设置为第二凸起时,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均容置于第一凹槽。此时,第一凹槽内还可以设置有第一端子触点和第二端子触点,第一端子触点与第一凸起相抵接,第二端子触点与第二凸起相抵接,以提高端子连接部之间的接触稳定性。另外,当第二端子连接部具有第二凹槽,第五端子连接部设置为第三凸起时,第三凸起容置于第二凹槽;对应的,第三端子连接部具有第三凹槽,第七端子连接部设置为第四凸起时,第四凸起容置于第三凹槽。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母端的第一通信端子可以与公端的第二通信端子一一对应连接,以实现母端与公端之间的通信连接。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的充电路径上的器件主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印制电路板、第一柔性电路板、板对板连接器、第二印制电路板,以及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另外,终端设备还包括充电接口,该充电接口设置于第一印制电路板,连接器的母端固定于第二印制电路板,公端通过第二柔性电路板与终端设备的电池连接。在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时,首先,电流经终端设备的充电接口进入终端设备,并依次通过第一印制电路板及第一柔性电路板到达板对板连接器的电源正极;然后,电流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所连接器包括正极端和负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母端和公端,所述母端,包括第一正极端和第一负极端,所述第一正极端与所述第一负极端对称设置;所述公端,包括第二正极端和第二负极端,所述第二正极端与所述第二负极端对称设置,其中:/n所述第一正极端包括多个电源正极端子,所述第二正极端包括多个电源正极端子;所述第一负极端包括多个电源负极端子,所述第二负极端包括多个电源负极端子;/n所述第二正极端的多个电源正极端子,与所述第一正极端的多个电源正极端子匹配连接形成所述连接器的正极端,所述第二负极端的多个电源负极端子与所述第一负极端的多个电源负极端子匹配连接形成所述连接器的负极端;所述连接器的正极端为一体结构,所述连接器的负极端为一体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所连接器包括正极端和负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母端和公端,所述母端,包括第一正极端和第一负极端,所述第一正极端与所述第一负极端对称设置;所述公端,包括第二正极端和第二负极端,所述第二正极端与所述第二负极端对称设置,其中:
所述第一正极端包括多个电源正极端子,所述第二正极端包括多个电源正极端子;所述第一负极端包括多个电源负极端子,所述第二负极端包括多个电源负极端子;
所述第二正极端的多个电源正极端子,与所述第一正极端的多个电源正极端子匹配连接形成所述连接器的正极端,所述第二负极端的多个电源负极端子与所述第一负极端的多个电源负极端子匹配连接形成所述连接器的负极端;所述连接器的正极端为一体结构,所述连接器的负极端为一体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端具有独立设置的第一电源正极端子、第二电源正极端子和第三电源正极端子,所述第一电源正极端子面向所述第一负极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端子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源正极端子和所述第三电源正极端子分设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的两侧,所述第二电源正极端子具有第二端子连接部,所述第三电源正极端子具有第三端子连接部,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和所述第三端子连接部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正极端设置有第四电源正极端子和第五电源正极端子,所述第四电源正极端子包括相连接的第四端子连接部和第五端子连接部,所述第五电源正极端子包括相连接的第六端子连接部和第七端子连接部;所述第四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第六端子连接部相靠近设置,所述第五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第七端子连接部相对设置;
所述第四端子连接部、所述第六端子连接部均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五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七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第三端子连接部连接,以形成所述连接器的正极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四端子连接部设置为第一凸起,所述第六端子连接部设置为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均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第一端子触点和第二端子触点,所述第一端子触点与所述第一凸起相抵接,所述第二端子触点与所述第二凸起相抵接。


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五端子连接部设置为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宏伟苏天杰雷高兵刘天华陈石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