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大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折叠雨伞机械去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0571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雨伞机械去水装置,包括,底座、外壳以及转筒吸水装置;所述外壳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转筒吸水装置包括可以相对转动的内转筒装置和外转筒装置,当折叠伞置于在装置时,内外转筒反向转动,可以有效的去除折叠伞上的雨水。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去水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雨伞机械去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涉及折叠雨伞机械去水装置。
技术介绍
下雨的时候,大家都要利用雨伞进行遮风挡雨,为了携带的方便,很多雨伞设计成折叠结构即折叠伞。当使用完雨伞时,雨伞的伞布上还寄存着许多雨水,目前大多数人处理带雨水的雨伞的方法是,将雨伞撑开放置在底面上将其晾干,该方法不仅占据大量的空间,同时造成地面湿滑,给人们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折叠雨伞机械去水装置,可以快速的对折叠伞进行干燥处理。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折叠雨伞机械去水装置,包括,底座、外壳以及转筒吸水装置;所述外壳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转筒吸水装置包括弹簧、中撑板、支架、丝杆、撑架、第一轴承、第一转盘、套筒、第二轴承、第二转盘、卡块、内转筒以及外转筒;所述弹簧和所述支架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中撑板上设有支架孔,所述支架穿过所述支架孔,所述中撑板底面与所述弹簧的上端抵接,所述支架上端固定有所述撑架,所述撑架内安装有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转盘下部设有第一轴承安装部,所述第一转盘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安装部与所述第一轴承连接,所述第一转盘上部安装有所述外转筒,所述第一转盘中心设有第一丝杆驱动部,所述第一转盘上固定有所述套筒;所述套筒内安装有所述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转盘下部设有第二轴承安装部,所述第二转盘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安装部与所述第二轴承连接,所述第二转盘上部安装有所述内转筒,所述第二转盘中心设有第二丝杆驱动部;所述内转筒置于所述外转筒中,且所述内转筒与所述外转筒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丝杆安装在所述中撑板上,所述丝杆包括第一丝杆部和第二丝杆部,所述第一丝杆部与所述第二丝杆部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丝杆部穿过所述第一丝杆驱动部,所述第二丝杆部穿过所述第二丝杆驱动部,所述丝杆上端安装有所述卡块。进一步地,所述内转筒和所述外转筒均为锥形筒,所述锥形筒的大径端朝上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内转筒和所述外转筒为吸水材质。进一步地,第一转盘上设有多个第一通风槽,所述第二转盘上设有多个第二通风槽。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有排水孔。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设有通风孔。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端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外部的两侧设有外滚筒支架,所述外滚筒支架上安装外滚筒。进一步地,所述弹簧具有3个。进一步地,所述卡块包括丝杆安装部和雨伞抵接部,所述丝杆上端与所述丝杆安装部抵接,所述雨伞地接部为锥形槽结构。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所述的折叠雨伞机械去水装置具有以下优点,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去水效果好,且不消耗电能,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折叠雨伞机械去水装置主视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B-B处剖视图;图5a为支架的主视图;图5b为支架的俯视图;图6a为撑架的结构图;图6b为图6a的仰视图;图7a为中撑板的结构图;图7b为图7a中C-C处剖视图;图7c为图7a的俯视图;图8a为第一转盘(第二转盘)的结构图;图8b为图8a的俯视图;图9为丝杆的结构图;图10为卡块的结构图;图11为使用该装置对折叠伞进行除水的工作示意图,图中为将折叠伞放入该装置并施加向下的力进行除水的过程;图12为使用该装置对折叠伞进行除水的工作示意图,图中为折叠伞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驱动转筒转动进行除水的过程;图13为将折叠伞放入该装置时,外滚筒与折叠伞的作用示意图。图中:1、底座,2、外壳,3、弹簧,4、中撑板,40、支架孔,41、弹簧抵接部,42、丝杆抵接部,5、支架,6、丝杆,60、第一丝杆部,61、第二丝杆部,7、撑架,70、第一轴承安装槽,71、支架卡接槽,8、第一轴承,9、第一转盘,10、套筒,11、第二轴承,12、第二转盘,13、卡块,14、内转筒,15、外转筒,16、容纳空间,17、外滚筒支架,18、外滚筒,19、折叠伞,190、折叠伞的外伞布,90、第一轴承安装部,91、第一丝杆驱动部,92、第一通风槽,120、第二轴承安装部,121、第二丝杆驱动部,122、第二通风槽,20、通风孔,21、开口,130、丝杆容纳部,131、雨伞抵接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折叠雨伞机械去水装置,包括,底座1、外壳2以及转筒吸水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和外壳2均为多面体结构,所述外壳2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转筒吸水装置包括弹簧3、中撑板4、支架5、丝杆6、撑架7、第一轴承8、第一转盘9、套筒10、第二轴承11、第二转盘12、卡块13、内转筒14以及外转筒15;所述弹簧3和所述支架5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5为两个弧形固定板;如图7a、图7b和图7c所示,所示中撑板4为长方形板,所述中撑板4上设有弧形的支架孔40,所述支架5可以穿过所述支架孔40,中撑板40可以沿支架5上下滑动,中撑板4的底面设有弹簧抵接部41,所述中撑板4底面与所述弹簧3的上端抵接,在本实施例中,弹簧抵接部41为中间加工有圆形槽的凸台结构,弹簧的端部可以卡入圆形槽中,中撑板4上面设有丝杆抵接部42,在本实施例中,丝杆抵接部42也为中间加工有圆形槽的凸台结构。所述支架5顶端固定有所述撑架7,如图6a和图6b所示,撑架7上部设有第一轴承安装槽70,撑架7的底部设有支架卡接槽71,支架卡接槽71卡接在支架5顶端,所述第一轴承安装槽70内安装有所述第一轴承8。如图8a和图8b所示,所述第一转盘9下部设有第一轴承安装部90,第一轴承安装部90与第一轴承8的内径卡接,所述第一转盘9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安装部90与所述第一轴承8连接,所述第一转盘9上部安装有所述外转筒15,所述第一转盘9中心设有第一丝杆驱动部91,本实施例中,第一丝杆驱动部91为具有两个相对圆弧凸起的孔结构,所述第一转盘9上部固定有所述套筒10;所述套筒10内安装有所述第二轴承11;第二转盘与第一转盘具有相同的结构,第二转盘的尺寸小于第一转盘的尺寸,所述第二转盘12下部设有第二轴承安装部120,所述第二转盘12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安装部120与所述第二轴承11连接,所述第二转盘12上部安装有所述内转筒14,所述第二转盘12中心设有第二丝杆驱动部121,如图10所示,卡块13包括丝杆容纳部130和雨伞抵接部131。所述内转筒14置于所述外转筒15中,且所述内转筒14与所述外转筒15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6;所述丝杆6的下端安装在所述中撑板4上的丝杆抵接部42中,如图9所示,所述丝杆6包括第一丝杆部60和第二丝杆部61,第一丝杆部与第二丝杆部的结构相同,如图所示丝杆部为螺旋的板结构,当丝杆部穿入丝杆驱动部中时,丝杆驱动部的两个圆弧凸起分别于螺旋的板结构的两个螺旋面接触,当丝杆在转盘中上下运动时,两个螺旋面推动丝杆驱动部的两个圆弧凸起进而可以使转盘转动(丝杆与转盘上的丝杆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雨伞机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外壳(2)以及转筒吸水装置;/n所述外壳(2)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n所述转筒吸水装置包括弹簧(3)、中撑板(4)、支架(5)、丝杆(6)、撑架(7)、第一轴承(8)、第一转盘(9)、套筒(10)、第二轴承(11)、第二转盘(12)、卡块(13)、内转筒(14)以及外转筒(15);/n所述弹簧(3)和所述支架(5)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n所述中撑板(4)上设有支架孔(40),所述支架(5)穿过所述支架孔(40),所述中撑板(4)底面与所述弹簧(3)的上端抵接,所述支架(5)上端固定有所述撑架(7),所述撑架(7)内安装有所述第一轴承(8);/n所述第一转盘(9)下部设有第一轴承安装部(90),所述第一转盘(9)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安装部(90)与所述第一轴承(8)连接,所述第一转盘(9)上部安装有所述外转筒(15),所述第一转盘(9)中心设有第一丝杆驱动部(91),所述第一转盘(9)上固定有所述套筒(10);/n所述套筒(10)内安装有所述第二轴承(11);/n所述第二转盘(12)下部设有第二轴承安装部(120),所述第二转盘(12)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安装部(120)与所述第二轴承(11)连接,所述第二转盘(12)上部安装有所述内转筒(14),所述第二转盘(12)中心设有第二丝杆驱动部(121);/n所述内转筒(14)置于所述外转筒(15)中,且所述内转筒(14)与所述外转筒(15)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6);/n所述丝杆(6)安装在所述中撑板(4)上,所述丝杆(6)包括第一丝杆部(60)和第二丝杆部(61),所述第一丝杆部(60)与所述第二丝杆部(61)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丝杆部(60)穿过所述第一丝杆驱动部(91),所述第二丝杆部(61)穿过所述第二丝杆驱动部(121),所述丝杆(6)上端安装有所述卡块(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雨伞机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外壳(2)以及转筒吸水装置;
所述外壳(2)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
所述转筒吸水装置包括弹簧(3)、中撑板(4)、支架(5)、丝杆(6)、撑架(7)、第一轴承(8)、第一转盘(9)、套筒(10)、第二轴承(11)、第二转盘(12)、卡块(13)、内转筒(14)以及外转筒(15);
所述弹簧(3)和所述支架(5)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
所述中撑板(4)上设有支架孔(40),所述支架(5)穿过所述支架孔(40),所述中撑板(4)底面与所述弹簧(3)的上端抵接,所述支架(5)上端固定有所述撑架(7),所述撑架(7)内安装有所述第一轴承(8);
所述第一转盘(9)下部设有第一轴承安装部(90),所述第一转盘(9)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安装部(90)与所述第一轴承(8)连接,所述第一转盘(9)上部安装有所述外转筒(15),所述第一转盘(9)中心设有第一丝杆驱动部(91),所述第一转盘(9)上固定有所述套筒(10);
所述套筒(10)内安装有所述第二轴承(11);
所述第二转盘(12)下部设有第二轴承安装部(120),所述第二转盘(12)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安装部(120)与所述第二轴承(11)连接,所述第二转盘(12)上部安装有所述内转筒(14),所述第二转盘(12)中心设有第二丝杆驱动部(121);
所述内转筒(14)置于所述外转筒(15)中,且所述内转筒(14)与所述外转筒(15)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6);
所述丝杆(6)安装在所述中撑板(4)上,所述丝杆(6)包括第一丝杆部(60)和第二丝杆部(61),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荣兴谢景卫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