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0541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筐体和面罩,筐体用于形成所述换气装置的外廓、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开口;面罩覆盖于所述开口,且在安装状态下,所述面罩位于所述筐体下方;所述面罩包括:通风口和导风部,通风口为一由通风口壁围成的开口,用于供空气流通;导风部设置于所述通风口上,用于引导空气;其中,所述导风部为板状,从所述通风口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所述导风部上至少一端与所述通风口壁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气装置结构,空气中含有的灰尘的一部分将附着在防尘板上,以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进入到框体内,抑制对框体内的其他部件的污染;同时空气中的灰尘更大部分将附着在进风口积尘板的迎风面上,使清洁更加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便于清洁的面板的换气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已公开了一种浴室取暖用的换气装置,如图1所示,该换气装置包括取暖换气机构1以及安装在取暖换气机构1上的面板2。面板2上开设有进风口21和第一排风口22,取暖换气机构1包括第二排风口11、气流通道、加热模块12、吸风送风风轮13及驱动吸风送风风轮13转动的风轮驱动电机10,加热模块12位于第一排风口22处,气流通道连通进风口21、第一排风口22和第二排风口11,吸风送风风轮13位于气流通道内。进风口21处设置有格栅板23。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图1所示的浴室取暖用的换气装置,当吸风送风风轮13运转时,空气从进风口21处进入气流通道内。在进风口21处设置的格栅板23的引导下,空气能够顺畅地被吸入进风口21的同时,防止用户直接接触到取暖换气机构1。然而,随着空气进入进风口21,空气中含有的灰尘或粉尘可能附着在格栅板23的表面及向进风口21的侧面上。灰尘或粉尘在格栅板23处日积月累,将可能减少格栅板23的通风面积,从而影响进风量。为了减少格栅板23积尘对进风量的影响,用户必须定期清洁格栅板23。然而,如图1所示的浴室取暖用的换气装置,用布等擦拭格栅板23表面时,附着在格栅板23表面的灰尘的一部分将沿着擦拭方向移动,难以清除干净。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便于清洁的面板的换气装置。(二)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筐体和面罩,筐体用于形成所述换气装置的外廓、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开口;面罩覆盖于所述开口,且在安装状态下,所述面罩位于所述筐体下方;所述面罩包括:通风口和导风部,通风口为一由通风口壁围成的开口,用于供空气流通;导风部设置于所述通风口上,用于引导空气;其中,所述导风部为板状,从所述通风口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所述导风部上至少一端与所述通风口壁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所述导风部包括:积尘板,相对于所述通风口所在的平面倾斜。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所述通风口包括:进风口,为用于供空气从所述筐体外进入所述筐体内的开口;所述导风部还包括:防尘板,从所述积尘板的上游端、平行于所述平面延伸,与所述积尘板形成大于90度的夹角。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所述导风部还包括:加强筋,连接于相邻的所述积尘板;其中,所述加强筋上的逆筐体侧端部比所述积尘板的逆筐体侧端部更位于筐体侧。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所述通风口为供空气从所述筐体内吹出所述筐体外的开口形成的出风口。(三)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筐体和面罩,筐体用于形成所述换气装置的外廓、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开口;面罩覆盖于所述开口,且在安装状态下,所述面罩位于所述筐体下方;所述面罩包括:通风口和导风部,通风口为一由通风口壁围成的开口,用于供空气流通;导风部设置于所述通风口上,用于引导空气;其中,所述导风部为板状,从所述通风口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所述导风部上至少一端与所述通风口壁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利用本技术的换气装置结构,空气中含有的灰尘的一部分将附着在防尘板上,以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进入到框体内,抑制对框体内的其他部件的污染;同时,空气中的灰尘更大部分将附着在进风口积尘板的迎风面上,使清洁更加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一种浴室取暖用的换气装置结构组成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换气装置的立体视图中结构组成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换气装置的面罩的立体视图中结构组成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换气装置的面罩的立体视图中结构组成局部放大一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换气装置的面罩的平面视图中在宽方向上截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换气装置的面罩的另一平面视图中在长方向上截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换气装置的面罩的另一立体视图中在长方向上截面的结构组成局部放大一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换气装置的面罩的另一平面视图中在长方向上截面的局部放大另一示意图。【符号说明】<现有技术>1-取暖换气机构,10-风轮驱动电机,11第二排风口,12-加热模块,13-吸风送风风轮2-面板,21-进风口,22-第一排风口,23-格栅板<本技术>100-换气装置,110-筐体,120-面罩,130-换气单元,140-空气处理单元111-开口,112-顶面,113-侧壁,114-换气出风口121-通风口,122-导风部131-蜗牛壳,132-扇叶,133-马达141-加热部,142-过滤部210-迎风面,220背风面310-进风口积尘板,320-出风口积尘板410-进风口加强筋101-左壁,102-右壁、103-前壁、104-后壁201-开口,202-通风口壁301-蜗牛壳进风口,302-蜗牛壳出风口,303-蜗牛壳壁401-通风口左壁,402-通风口右壁,403-通风口前壁,404-通风口后壁501-进风口,502-出风口601-进风口导风部,602-出风口导风部,603-积尘板,604-防尘板,605-加强筋701-导风部一端,702-导风部另一端801-加强筋下侧端部,802-积尘板下侧端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公开的具体示例之一,并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在附图中,对于同一部件的同一符号的第二次说明、以及与本公开无直接联系的部件的说明将省略或简略。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上方、下方等方位词语,均以本公开中的换气装置的安装状态为准进行说明。换气装置的安装状态,指使换气装置能够正常运作的状态。以下简称为安装状态。首先,参考图2对本技术中的换气装置进行说明。换气装置100为将一空间内的空气吸入内部,再向上述空间或上述空间外吹出的装置。所谓空间,指被吸入空气所在的空间,当被吸入的空气处于室内时,所述空间指室内空间,所述空间外指室外空间或与所述室内空间相隔离的另一空间;当被吸入的空气处于室外时,所述空间指室外空间,所述空间外指室内空间。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能够将室内空间内的空气吸入内部,并进行一定处理后再向室内空间或向室外空间吹出的换气装置100。所谓对空气进行一定处理,指对空气的湿度、温度、空气质量等至少其中之一进行调节。本实施例公开的换气装置100,通过对空气进行过滤及选择性地加热后再吹出从而调节空气质量及温度。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换气装置的立体视图中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2所示,换气装置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气装置,包括:/n筐体,用于形成所述换气装置的外廓、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开口;以及/n面罩,覆盖于所述开口,且在安装状态下,所述面罩位于所述筐体下方;/n所述面罩包括:/n通风口,为一由通风口壁围成的开口,用于供空气流通;以及/n导风部,设置于所述通风口上,用于引导空气;/n其特征在于:/n所述导风部为板状,从所述通风口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n所述导风部上至少一端与所述通风口壁之间具有一定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气装置,包括:
筐体,用于形成所述换气装置的外廓、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开口;以及
面罩,覆盖于所述开口,且在安装状态下,所述面罩位于所述筐体下方;
所述面罩包括:
通风口,为一由通风口壁围成的开口,用于供空气流通;以及
导风部,设置于所述通风口上,用于引导空气;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为板状,从所述通风口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
所述导风部上至少一端与所述通风口壁之间具有一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包括:
积尘板,相对于所述通风口所在的平面倾斜。


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华章梁国坚罗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