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光元件及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4585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配光元件及灯具,所公开的配光元件适用于为光源进行配光,其包括至少两个沿其高度方向排布的第一配光模组,所述第一配光模组沿周向环绕于所述光源,所述第一配光模组包括相互背离的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光源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配光模组自所述入光面至所述出光面均为发散光线构型;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配光模组之间具有凹陷区。上述方案能够解决目前的灯具存在暗区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光元件及灯具
本技术涉及照明
,尤其涉及一种配光元件及灯具。
技术介绍
LED玉米灯是常用的一种灯具,其形状及灯珠分布如同玉米棒,并可沿周向360°发光,故被称为LED玉米灯。现有的LED玉米灯通常包括有安装筒以及沿安装筒周向侧壁布设的LED灯珠,由于LED灯珠射出的大部分光线都集中于安装筒侧壁的法向上,使得LED玉米灯的光线发散度不足,而导致其上存在暗区或阴影,并且该问题在LED玉米灯的端部尤为凸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一种配光元件及灯具,以解决目前的灯具存在暗区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配光元件,适用于为光源进行配光,其包括至少两个沿其高度方向排布的第一配光模组,所述第一配光模组沿周向环绕于所述光源,所述第一配光模组包括相互背离的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光源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配光模组自所述入光面至所述出光面为发散光线构型;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配光模组之间具有凹陷区。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灯具,其包括光源组件以及前述的配光元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灯具的高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光源模组,所述配光元件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灯具的高度方向排布的第一配光模组,一个所述第一配光模组罩设于一个所述第一光源模组,且所述第一配光模组沿所述灯具的周向罩设于所述第一光源模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在本技术公开的配光元件中,其包括至少两个沿其高度方向排布的第一配光模组,且第一配光模组沿周向环绕于光源设置,如此即可实现灯具周向360°的配光;同时,基于第一配光模组的发散光线构型,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一配光模组后散射,在第一配光模组的出光方向上实现了更大的照射覆盖面,因此光线的光路可更贴近配光元件的表面。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公开的配光元件应用于灯具时,灯具具有更大范围的照射覆盖面,不仅提升了灯具的能耗利用率,同时光源发出的光线经配光元件发散之后,使得光线的光路更贴近灯具表面,进而能够有效消除灯具上的暗区,而且,由于第一配光模组沿灯具的高度方向排布、并可对灯具周向360°进行配光,因此该配光元件无疑能够对灯具进行全表面无死角地暗区消除。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灯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关于图1的A-A剖视图(示出了配光光型);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示出了配光光路);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第一种配管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第二种配管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第三种配管元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安装基部、200-光源组件、210-第一光源模组、220-第二光源模组、230-发光体、240-基板、300-配光元件、310-第一配光模组、320-第二配光模组、330-配光单元、331-入光面、332-出光面、340-凹陷区、341-凹陷部、350-配合部、400-驱动组件、410-电控板、411-转接面、420-电连接部、500-灯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请参考图1~图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配光元件300,其适用于为光源结构进行配光。在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配光元件300包括至少两个沿其高度方向排布的第一配光模组310,也即是说,第一配光模组31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也可以大于两个;当然,本实施例未限制第一配光模组310的具体数量。在实际应用时,该配光元件300与光源结构相对设置,光源结构发出的光线投射至配光元件300上,配光元件300即可对这些光线进行配光。具体地,第一配光模组310沿周向环绕于光源,如此设置下,每个第一配光模组310均可以实现对光源结构周向360°的配光。第一配光模组310包括相互背离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入光面与光源相对设置,在具体的配光过程中,光源结构发出的光线首先投射至入光面,而经第一配光模组310配光处理后再由出光面出射。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光源结构发出的光线通常均为散射光,即光线相互之间不平行,而是会存在一定的角度差异,这些光线中角度差异最大的两条光线的角度差为最大角度差。在现有技术中,灯具通常包括灯罩,当光源结构发出的光线通过灯罩后,光线的最大角度差不会变化,由于光线多集中于光源结构本身的法向上,而灯罩表面大部分区域缺少光线照射,进而导致灯罩的表面存在较多的暗区和阴影。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光模组310自入光面至出光面为发散光线构型。应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当光源结构发出的光线投射至入光面,光线进入到第一配光模组310中进行配光,光线从出光面出射后,光线都会被再次散射,使得光线整体变得更为发散,具体表现为出射光的最大角度差明显大于入射光的最大角度差。当出射光的最大角度差变大之后,部分光线与配光元件300表面之间的夹角变小,即更贴近于配光元件300表面,因此在配光元件300的表面会有更多的光线照射,进而能够消除配光元件300表面的暗区和阴影。结合前述,由于第一配光模组310沿周向环绕于光源设置,因此每个第一配光模组310均可在配光元件300的周向上对暗区和阴影进行消除,也即第一配光模组310能够对配光元件300表面进行360°的暗区消除;同时,多个第一配光模组310沿配光元件300的高度方向排布,如此在全部的第一配光模组310的共同作用下,即可对配光元件300进行全表面无死角的暗区消除。需要说明的是,灯具的表面即为配光元件300的表面,因此本实施所公开的配光元件300应用于灯具时,即能实现灯具的全表面无死角的暗区消除。通常情况下,相邻两个第一配光模组310之间具有凹陷区340,凹陷区340通常为相邻两个第一配光模组310之间的间隔区域,也即由于配光元件300上由于第一配光模组310的密度通常不足以完全覆盖配光元件300表面而存在的间隔空间,当然凹陷区340还可以为基于第一配光模组310的结构构型而形成凹陷结构。在现有技术中,上述的凹陷区340由于缺乏光线的照射,极容易形成大块的暗区或阴影。在本实施例中,经第一配光模组310配光之后的光线,特别是由第一配光模组31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配光元件,适用于为光源进行配光,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光元件(300)包括至少两个沿其高度方向排布的第一配光模组(310),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沿周向环绕于所述光源,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包括相互背离的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光源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自所述入光面至所述出光面为发散光线构型;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之间具有凹陷区(34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光元件,适用于为光源进行配光,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光元件(300)包括至少两个沿其高度方向排布的第一配光模组(310),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沿周向环绕于所述光源,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包括相互背离的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光源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自所述入光面至所述出光面为发散光线构型;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之间具有凹陷区(3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包括多个沿周向围绕布设于所述光源的配光单元(330),所述配光单元(330)均包括相互背离的入光面单元(331)和出光面单元(332);在一个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中,所述入光面单元(331)沿周向彼此相连而形成所述入光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区(340)用于供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散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光元件(300)的高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配光单元(330)彼此相连、并在二者之间形成有凹陷部(341);在所述配光元件(300)的周向上,多个所述凹陷部(341)构成所述凹陷区(340)。


5.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组件(200)以及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配光元件(300),所述光源组件(200)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灯具的高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光源模组(210),所述配光元件(300)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灯具的高度方向排布的第一配光模组(310),一个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罩设于一个所述第一光源模组(210),且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沿所述灯具的周向罩设于所述第一光源模组(2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模组(210)包括多个沿其周向排布的发光体(230),所述第一配光模组(310)的配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谯胜杰倪国龙
申请(专利权)人:欧普照明电器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