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347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回转支承技术领域的一种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包括外圈和内圈,外圈的外侧面和内圈的内侧面上分别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轮齿,且外圈通过轮齿啮合有外齿轮,内圈通过轮齿啮合有内齿轮,外圈和外圈之间设有钢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常规的回转支承基础上设计为内圈、外圈均为齿圈,齿部均进行淬火处理,齿部的承载力得到提升,适用于大型工业机械,需要大承载力,高强度的场合;外圈和内圈分别与两个电动机上的齿轮啮合旋转,使外圈和内圈即可以同向也可以反向旋转,都可以承受齿部啮合的切向力载荷,提高了产品的使用范围,产品配合更紧凑,性能得到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
本技术涉及回转支承
,具体为一种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
技术介绍
回转支承产品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很广泛,被称为“机器的关节”,是两物体之间需作相对旋转运动,同时又需要承受轴向力、径向力、倾翻力矩的机械所必需的重要传动部件。随着机械行业的迅速发展,回转支承在船舶设备、工程机械、轻工机械、冶金机械、医疗机械、工业机械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回转支承产品由主要零件外圈、内圈、滚动体(钢球+隔离块)及辅助零件堵塞、锥销、密封条、油杯等共同构成;外圈、内圈的安装面设安装孔,并通过安装孔通过螺栓与设备部件连接紧固,保障设备的平稳运转。现有的回转支承的外圈或内圈中仅有一个结构上设置有轮齿,因此只能进行单一驱动,当设备需要进行双驱动时,需要额外增加回转支承的数目,使连接结构更加复杂。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包括外圈和内圈,外圈的外侧面和内圈的内侧面上分别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轮齿,且外圈通过轮齿啮合有外齿轮,内圈通过轮齿啮合有内齿轮,外圈内侧壁上环绕设有外轨道,内圈和的外侧面上环绕设有内轨道,外轨道和内轨道相对设置,且外轨道和内轨道之间滚动设有钢球,内圈的顶面设有竖直的进油口,且进油口的底部外侧设有水平的连通孔,并通过连通孔与内轨道连通设置,内圈的顶面高于外圈顶面,且内圈外侧壁上部和外圈的顶面之间设有第一油封,外圈的底面低于内圈的底面,且外圈的内侧壁下部和内圈的底面之间设有第二油封。优选的,外圈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竖直的第一安装孔,内圈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竖直的第二安装孔,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均为通孔,两端设有倒角。优选的,外圈的顶面设有环形的第一挡环,第一挡环的内侧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向上倾斜的第一挡片,且第一挡片位于第一油封的上方,第一挡环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且第一连接孔的数目与第一安装孔相同,并与第一安装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优选的,内圈的底面设有环形的第二挡环,第二挡环的外侧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向下倾斜的第二挡片,且第二挡片位于第二油封的下方,第二挡环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且第二连接孔的数目与第二安装孔相同,并与第二安装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优选的,第一挡环上的第一挡片和第一连接孔均由环形的金属片冲裁形成,第二挡环上的第二挡片和第二连接孔也是由环形的金属片冲裁形成,使第一挡环和第二挡环的加工简单方便。优选的,外圈和内圈上的轮齿均采用变位齿轮,并进行淬火处理,可以避免根切,提高齿面的接触强度和耐磨损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常规的回转支承基础上设计为内圈、外圈均为齿圈,齿部均进行淬火处理,齿部的承载力得到提升,适用于大型工业机械,需要大承载力,高强度的场合;外圈和内圈分别与两个电动机上的齿轮啮合旋转,使外圈和内圈即可以同向也可以反向旋转,都可以承受齿部啮合的切向力载荷,提高了产品的使用范围,产品配合更紧凑,性能得到提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外齿圈和内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挡环和第二挡环的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挡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挡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外圈,101-第一安装孔,2-内圈,201-第二安装孔,3-钢球,4-外齿轮,5-内齿轮,6-第一油封,7-第二油封,8-第一挡环,801-第一挡片,9-第二挡环,901-第二挡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请参阅附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包括外圈1和内圈2,外圈1的外侧面和内圈2的内侧面上分别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轮齿,且外圈1通过轮齿啮合有外齿轮4,内圈2通过轮齿啮合有内齿轮5,外圈1内侧壁上环绕设有外轨道,内圈2和的外侧面上环绕设有内轨道,外轨道和内轨道相对设置,且外轨道和内轨道之间滚动设有钢球3,内圈2的顶面设有竖直的进油口,且进油口的底部外侧设有水平的连通孔,并通过连通孔与内轨道连通设置,内圈2的顶面高于外圈1顶面,且内圈2外侧壁上部和外圈1的顶面之间设有第一油封6,外圈1的底面低于内圈2的底面,且外圈1的内侧壁下部和内圈2的底面之间设有第二油封7。外圈1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竖直的第一安装孔101,内圈2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竖直的第二安装孔201,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均为通孔,两端设有倒角。外圈1和内圈2上的轮齿均采用变位齿轮,并进行淬火处理,可以避免根切,提高齿面的接触强度和耐磨损性能。本实施例中,外圈1与外齿轮4啮合,内圈2与内齿轮5啮合,内齿轮5和外齿轮4分别连接电动机进行啮合旋转,使外圈1和内圈2随之旋转,即可以同向也可以反向旋转,提高了产品的使用范围,产品配合更紧凑,性能得到提升本技术方案主要的构思理念是在常规的回转支承基础上设计为内圈2、外圈1均为齿圈,齿部均进行淬火处理,齿部的承载力得到提升,适用于大型工业机械,需要大承载力,高强度的场合,因为是外圈1和内圈2都是齿圈,都可以进行齿轮啮合,与主动件进行配合,作为第二传动件,所以内圈2和外圈1都可以承受齿部啮合的切向力载荷。本技术方案中,双驱动式回转支承可以根据适用的不同工况需求,采用不同的模数,以达到不同的承载要求。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外圈1的顶面设有环形的第一挡环8,第一挡环8的内侧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向上倾斜的第一挡片801,且第一挡片801位于第一油封6的上方,第一挡环8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且第一连接孔的数目与第一安装孔101相同,并与第一安装孔101的位置一一对应。内圈2的底面设有环形的第二挡环9,第二挡环9的外侧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向下倾斜的第二挡片901,且第二挡片901位于第二油封7的下方,第二挡环9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且第二连接孔的数目与第二安装孔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包括外圈(1)和内圈(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1)的外侧面和内圈(2)的内侧面上分别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轮齿,且外圈(1)通过轮齿啮合有外齿轮(4),内圈(2)通过轮齿啮合有内齿轮(5),所述外圈(1)内侧壁上环绕设有外轨道,内圈(2)和的外侧面上环绕设有内轨道,外轨道和内轨道相对设置,且外轨道和内轨道之间滚动设有钢球(3),所述内圈(2)的顶面设有竖直的进油口,且进油口的底部外侧设有水平的连通孔,并通过连通孔与内轨道连通设置,所述内圈(2)的顶面高于外圈(1)顶面,且内圈(2)外侧壁上部和外圈(1)的顶面之间设有第一油封(6),所述外圈(1)的底面低于内圈(2)的底面,且外圈(1)的内侧壁下部和内圈(2)的底面之间设有第二油封(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包括外圈(1)和内圈(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1)的外侧面和内圈(2)的内侧面上分别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轮齿,且外圈(1)通过轮齿啮合有外齿轮(4),内圈(2)通过轮齿啮合有内齿轮(5),所述外圈(1)内侧壁上环绕设有外轨道,内圈(2)和的外侧面上环绕设有内轨道,外轨道和内轨道相对设置,且外轨道和内轨道之间滚动设有钢球(3),所述内圈(2)的顶面设有竖直的进油口,且进油口的底部外侧设有水平的连通孔,并通过连通孔与内轨道连通设置,所述内圈(2)的顶面高于外圈(1)顶面,且内圈(2)外侧壁上部和外圈(1)的顶面之间设有第一油封(6),所述外圈(1)的底面低于内圈(2)的底面,且外圈(1)的内侧壁下部和内圈(2)的底面之间设有第二油封(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1)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竖直的第一安装孔(101),内圈(2)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竖直的第二安装孔(201),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均为通孔,两端设有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双驱动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1)的顶面设有环形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波张峪恺丁亚峰喻鹏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宁国顺昌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