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321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提高了立式泵的轴承体中轴承的润滑效果,提升了其承受载荷以及适应输送高温介质的能力。该轴承体包括壳体、上压盖、下压盖、轴承以及轴承套;轴承与立式泵的旋转轴之间固定设置有轴承套;轴承套的上部高出轴承的部分沿径向设有至少一个出油口;轴承套的下部为薄壁筒体,薄壁筒体的下端向靠近旋转轴的方向收敛,从而形成进油口;轴承套的中部外壁内沿轴向方向设有润滑油通道,润滑油通道与数量与所述出油口相匹配;进油口通过润滑油通道与出油口连通,注入壳体内的冷却润滑油从进油口进入,在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以及呈收敛状的进油口产生的导向作用下,从出油口流出,实现对轴承的充分冷却润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立式泵的轴承体,具体涉及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立式泵稀油润滑轴承体大都采用甩油盘的结构,外带水冷夹套,轴承的润滑油主要依靠立式泵的旋转轴旋转时带动甩油盘溅起的润滑油来润滑轴承,这对于轻载单列轴承和泵输送常温介质运行的泵可以满足,对于冲击、载荷比较大,输送介质温度高的泵很难满足要求,在重载时一般会采用双列或三列角接触球轴承,只用甩油盘溅起的油不能充分的润滑冷却上部轴承的作用,在工程案例中上部轴承往往没有起到润滑冷却作用而导致轴承温度偏高,在泵输送高温介质时,上部轴承出现烧毁的情况,导致轴承寿命大幅降低,影响泵可靠性和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立式泵的轴承体中轴承冷却润滑效果差,从而导致轴承易发生故障,影响了立式泵承受载荷的能力以及适应输送高温介质时的能力。本技术专利提供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本技术的基本设计思路是:通过合理设计布局,在轴承套内部设计3个通道,在壳体内壁安装轴承外圈的位置加工2个回油槽。在轴承套下端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包括壳体(1)、上压盖(2)、下压盖(8)以及轴承(11);其特征在于:/n所述轴承(11)与立式泵的旋转轴(18)之间固定设置有轴承套(3);/n轴承套(3)的上部高出轴承(11)的部分沿径向设有至少一个出油口(14);/n轴承套(3)的下部为薄壁筒体(15),薄壁筒体(15)的下端向靠近立式泵的旋转轴(18)的方向收敛,从而形成进油口(16);/n轴承套(3)的中部外壁内沿轴向方向设有润滑油通道(5),润滑油通道(5)与数量与所述出油口(14)相匹配;进油口(16)通过润滑油通道(5)与出油口(14)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包括壳体(1)、上压盖(2)、下压盖(8)以及轴承(11);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11)与立式泵的旋转轴(18)之间固定设置有轴承套(3);
轴承套(3)的上部高出轴承(11)的部分沿径向设有至少一个出油口(14);
轴承套(3)的下部为薄壁筒体(15),薄壁筒体(15)的下端向靠近立式泵的旋转轴(18)的方向收敛,从而形成进油口(16);
轴承套(3)的中部外壁内沿轴向方向设有润滑油通道(5),润滑油通道(5)与数量与所述出油口(14)相匹配;进油口(16)通过润滑油通道(5)与出油口(1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管(17);所述套管(17)套设在立式泵的旋转轴(18)上,且套管(17)和立式泵的旋转轴(18)为间隙配合,所述套管(17)下端与下压盖(8)固定连接,套管(17)上端伸入轴承套(3)内壁与立式泵的旋转轴(18)外壁之间;套管(17)上端伸入轴承套(3)内壁与立式泵的旋转轴(18)外壁之间的部分与所述轴承套(3)内壁存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位于进油口(16)与下压盖(8)之间的套管(17)外径自下而上依次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立式泵自循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高正胡钟兵王金法王亮亮李迎春程建强张世存许文静刘慧娟刘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航天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