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148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包括: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和地暖区域防水结构,所述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包括:止水坎、套管、地暖管,所述套管外设有止水坎,所述地暖管从所述套管内穿过所述止水坎,所述套管与所述地暖管之间通过嵌填密实材料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施工便捷、质量稳定、成本可控的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地暖区域防水施工工艺容易产生的开裂、渗漏、窜水,以及饰面层空鼓、脱落等质量通病现象,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因返工带来的损失,同时提高人工效率,减少材料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暖区域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地暖区域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室内防水是防水工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防水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功能,尤其是卫生间、厨房间、阳台等区域,一旦发生渗漏现象,不仅给业主造成使用的不方便,还给整个工程的装修品质、声誉造成重大影响。目前,随着地热采暖技术的大力推广,地热采暖卫生间的渗漏问题也屡见不鲜,除了防水层开裂导致下部楼板渗漏外,一旦地暖管穿越止水坎部位处理不当,还会横向窜水至其他房间,导致墙壁、地板上出现水痕、发霉、发黑等现象。对渗漏问题的修复,只进行表面局部堵漏无法达到彻底修复的效果,必须凿除饰面层重新进行防水处理,但凿除过程中很容易损伤到埋设的地热管道,造成更为严重的渗漏问题。因此,亟待一种施工便捷、质量稳定、成本可控的地暖区域防水结构的出现,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地暖区域防水施工工艺容易产生的开裂、渗漏、窜水,以及饰面层空鼓、脱落等质量通病现象,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因返工带来的损失,同时提高人工效率,减少材料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施工便捷、质量稳定、成本可控的地暖区域防水结构,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地暖区域防水施工工艺容易产生的开裂、渗漏、窜水,以及饰面层空鼓、脱落等质量通病现象,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因返工带来的损失,同时提高人工效率,减少材料损耗。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包括: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和地暖区域防水结构,所述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包括:止水坎、套管、地暖管,所述套管外设有止水坎,所述地暖管从所述套管内穿过所述止水坎,所述套管与所述地暖管之间通过嵌填密实材料连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施工便捷、质量稳定、成本可控的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地暖区域防水施工工艺容易产生的开裂、渗漏、窜水,以及饰面层空鼓、脱落等质量通病现象,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因返工带来的损失,同时提高人工效率,减少材料损耗。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做如下改进: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止水坎上由里到外依次设有粘结层和饰面层。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包括:结构基层、第一找坡层、第一防水层、第一保护层、绝热层、反射膜、第一金属网、地暖管、第一填充层、第二金属网、第二填充层、第二找坡层、第二防水层、第二保护层、粘结层和饰面层,所述结构基层上由里到外依次设有第一找坡层、第一防水层、第一保护层、绝热层、反射膜、第一金属网、第一填充层、地暖管、第二金属网、第二填充层、第二找坡层、第二防水层、第二保护层、粘结层和饰面层。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绝热层之间通过搭接方式连接,填充层包括:第一填充层和第二填充层,所述绝热层包括:侧面绝热层和辐射面绝热层,所述侧面绝热层从所述辐射面绝热层的上边缘延伸到所述填充层的上边缘,所述侧面绝热层与辐射面绝热层连接。作为优选的方案,包括:胶带,所述反射膜之间搭接宽度为100~150mm,所述胶带与所述反射膜之间搭接处粘结连接。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地暖管包括:地暖直管和地暖弯曲管,所述地暖管距离外墙内表面为50~100mm,所述地暖管距离内墙为200~300mm,所述地暖管距离卫生间墙体表面为100~150mm,所述地暖直管固定点间距为500~700mm,所述地暖弯曲管固定点间距为200~300mm,所述地暖弯曲管半径为所述地暖直管外径的8~11倍。作为优选的方案,当地暖管敷设时遇到伸缩缝时,所述地暖管外部设有柔性套管。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防水层需沿墙面上翻并与所述第一防水层搭接100~200mm,所述第一防水层与所述第二防水层在墙面处形成搭接闭环,在阴阳角处粘贴有防水附加层。作为优选的方案,一种地暖区域防水结构施工方法,包括: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施工方法和地暖区域防水结构施工方法,所述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止水坎浇筑时将套管预埋在其内部,地暖管从套管内穿过止水坎,地暖管与套管间的缝隙使用嵌填密实材料均匀填塞密实,止水坎上依次铺设粘结层和饰面层。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地暖区域防水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结构基层表面铺设第一找坡层;2)在第一找坡层表面设置第一防水层;3)第一防水层充分养护后表面铺设第一保护层;4)在第一保护层表面放置绝热层,5)在绝热层表面铺设反射膜;6)在反射膜上放置第一金属网;7)第一金属网上固定地暖管;8)进行第一填充层施工,第一填充层覆盖地暖管表面并充分养护后,再铺设第二层金属网;9)在第二金属网表面进行第二填充层施工,10)在第二填充层表面铺设第二找坡层,再设置第二防水层;11)第二防水层充分养护后表面铺设第二保护层,再铺设粘结层和饰面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暖区域防水结构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暖区域防水结构的结构图;其中:1.止水坎,2.套管,3.地暖管,4.嵌填密实材料,5.结构基层,6.第一找坡层,7.第一防水层,8.绝热层,9.反射膜,10.第一金属网,12.第二金属网,13.第二填充层,14.第二找坡层,15.第二防水层,16.第二保护层,17.粘结层,18.饰面层,19.防水附加层,20.第一保护层,21.第一填充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为了达到本技术的目的,如图1至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包括: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和地暖区域防水结构,所述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包括:止水坎1、套管2、地暖管3,所述套管2外设有止水坎1,所述地暖管3从所述套管2内穿过所述止水坎1,所述套管2与所述地暖管3之间通过嵌填密实材料4连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施工便捷、质量稳定、成本可控的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地暖区域防水施工工艺容易产生的开裂、渗漏、窜水,以及饰面层空鼓、脱落等质量通病现象,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因返工带来的损失,同时提高人工效率,减少了材料损耗。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水坎1上由里到外依次设有粘结层17和饰面层18。采用上述实施例,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控制粘结层材料、厚度、满浆率及饰面层铺贴方法,使饰面层粘结强度提升60~150%,使饰面层空鼓、脱落发生率降至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包括:结构基层5、第一找坡层6、第一防水层7、第一保护层20、绝热层8、反射膜9、第一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和地暖区域防水结构,所述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包括:止水坎、套管、地暖管,所述套管外设有止水坎,所述地暖管从所述套管内穿过所述止水坎,所述套管与所述地暖管之间通过嵌填密实材料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和地暖区域防水结构,所述地暖管穿止水坎部位防水结构包括:止水坎、套管、地暖管,所述套管外设有止水坎,所述地暖管从所述套管内穿过所述止水坎,所述套管与所述地暖管之间通过嵌填密实材料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坎上由里到外依次设有粘结层和饰面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包括:结构基层、第一找坡层、第一防水层、第一保护层、绝热层、反射膜、第一金属网、地暖管、第一填充层、第二金属网、第二填充层、第二找坡层、第二防水层、第二保护层、粘结层和饰面层,所述结构基层上由里到外依次设有第一找坡层、第一防水层、第一保护层、绝热层、反射膜、第一金属网、第一填充层、地暖管、第二金属网、第二填充层、第二找坡层、第二防水层、第二保护层、粘结层和饰面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暖区域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层之间通过搭接方式连接,填充层包括:第一填充层和第二填充层,所述绝热层包括:侧面绝热层和辐射面绝热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黎喆耿玉晓陈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