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084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体系,包括核心筒,位于建筑中部;外圈框架,包括框架柱和外框梁,框架柱和外框梁位于核心筒外围,相邻框架柱之间通过外框梁连接以构成外圈框架;变截面板,连接在核心筒与外圈框架之间,变截面板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横板,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横板的两端,第一连接部连接外圈框架,第二连接部连接核心筒的剪力墙,横板的厚度小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厚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地节约层高,实现室内空间自由划分,而且在建筑层高受限的情况下,能有效地传递核心筒与外圈框架之间的内力,实现协同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结构体系
本技术用于建筑结构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建筑的设计样式也呈多样化发展。因此,在高层建筑中,核心筒与外圈框架之间的梁跨度也越来越大;但是,因为开发商对层高的限制和合理利用空间的要求导致梁截面高度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正常所需设计的外框梁的高度就满足不了建筑的净高要求,这使普通的混凝土梁板结构体系很难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为了保证合理使用空间的高度,现有技术上的预应力混凝土大板结构虽然可以满足建筑空间要求,但是该结构存在对施工工艺要求严格、施工较复杂和施工成本较高等问题,故不利于广泛推广应用。因此,对核心筒与外圈框架的连接形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工程价值和较大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能有效应用于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系,该建筑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地节约层高,实现室内空间自由划分,而且在建筑层高受限的情况下,能有效地传递核心筒与外圈框架之间的内力,实现协同作用。本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n核心筒,位于建筑中部;/n外圈框架,包括框架柱和外框梁,所述框架柱和所述外框梁位于所述核心筒外围,相邻所述框架柱之间通过所述外框梁连接以构成所述外圈框架;/n变截面板,连接在所述核心筒与所述外圈框架之间,所述变截面板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横板,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横板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外圈框架,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核心筒的剪力墙,所述横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核心筒,位于建筑中部;
外圈框架,包括框架柱和外框梁,所述框架柱和所述外框梁位于所述核心筒外围,相邻所述框架柱之间通过所述外框梁连接以构成所述外圈框架;
变截面板,连接在所述核心筒与所述外圈框架之间,所述变截面板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横板,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横板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外圈框架,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核心筒的剪力墙,所述横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核心筒到所述外圈框架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满足关系式:l1=L/4~L/3,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满足关系式:l2=L/4~L/3,其中,l1为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l2为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长度,L为所述变截面板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的厚度满足关系式:t1>L/50,其中,t1为所述横板的厚度,L为所述变截面板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面板内对应所述框架柱设置有暗梁,所述暗梁的一端连接所述框架柱,另一端连接所述剪力墙;
所述暗梁的宽度满足关系式:T≥B+2t2,其中,T为所述暗梁的宽度,B为所述框架柱的宽度,t2为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梁的高度与宽度之间满足关系式:h=b,其中,h为所述外框梁的高度,b为所述外框梁的宽度;
所述外框梁内配置有外部箍筋、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仲亚严兆滔聂秀娟钟颖思何倩仪何健陈维温海文吴纯燕陈舒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