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0713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穿刺针领域内的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包括针套、穿设在针套中的针芯以及连接在针套上的置管器;针套包括套管和套座,套管截面呈椭圆形,套管尖端呈尖劈状,套管内并排设有两个通道,两个通道分别开口在套管尖端尖劈两侧,两个通道在尖劈处的内壁设有弧形的引导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一次穿刺进行双向置管,满足不同方向大范围的硬膜外阻滞实施,对患者造成的穿刺伤害小,操作便捷,效果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
本专利技术涉及穿刺针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
技术介绍
硬膜外麻醉是指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即将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为硬膜外阻滞。硬膜外阻滞通常用硬膜外穿刺针从人体背侧或腰部刺入,穿过硬脊膜后再从针管中插入导管注入麻药进行麻醉,并在必要的时候补充注入麻药延长麻醉时间。传统的硬膜外穿刺针一次只能单向置管,即一次只能向一个方向插入导管。如遇到某些手术平面要求广泛、操作范围大的手术,如脾切除及门腔静脉吻合术、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子宫颈癌广泛根治术等,需做两点穿刺,分别插入导管注药,才能满足手术要求。因穿刺点多,病人痛苦大,组织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的机会相对增多。单向置管硬膜外穿刺针自问世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对硬膜外穿刺相关手术制约较大,对相关病症的广大患者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以解决现有硬膜穿刺针只能单向置管,不能同时对不同部位置管注药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技术方案如下: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包括针套、穿设在针套中的针芯以及连接在针套上的置管器;针套包括套管和套座,套管截面呈椭圆形,套管尖端呈尖劈状,套管内并排设有两个通道,两个通道分别开口在套管尖端尖劈两侧,两个通道在尖劈处的内壁设有弧形的引导面。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实际应用时,针套作为穿刺的主体结构,穿刺的时候针芯插设在针套中一起刺入人体,针芯对针套进行内部的结构加强,使得穿刺更加顺畅,置管器作为置管的门户对置管操作进行引导,用于控制不同注药管的置管先后以及进行针套内部通道与外界环境的隔离,使得置管操作更加安全卫生。针套的套座作为连接针芯、置管器的基座以及操作时的握持部位,套管作为穿刺的针管,采用截面椭圆形的套管,可通过减小一侧宽度同时延长另一侧长度的方式缩小穿刺孔的破坏面,使得穿刺形成的创口呈线性切口而非孔洞,对皮下组织的破坏更小,穿刺形成的组织内创口接近平滑面,更有利于术后穿刺创口愈合。而且采用椭圆形截面结构能够降低穿刺过程中对椎间组织的压迫,对患者腰背肌肉、脊椎、尾椎的影响更小,可大幅降低现有技术中术后患者出现腰背酸痛、无力的副作用。尖劈状的套管尖端便于刺破肌体组织进行穿刺,套管内并排的两个通道分别独立作为一个置管通道,两个通道相互独立分别开口在套管尖端的两侧,能够同时置入两根注药管,并且两根置药管互不影响,单个通道的截面积可做得更小,注药范围可以更大,可进行不同方向的注药。通道内的弧形引导面能够对置入的注药管进行导向,使得两根置药管能够分别对不同或相反方向的部位注入药物,并且通过弧形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注药管的置入导向更加平滑顺畅,同时弧形的引导面设计使得两个通道之间的隔板厚度靠近尖劈的过程中逐渐增加,使得尖劈的力学结构性能更好,穿刺过程中尖劈能够更稳定的克服阻力穿刺到硬膜外腔或既定的穿刺部位,对硬脊膜的穿刺效果更好。综上,本方案提供的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能够适用于硬膜外穿刺、腰部穿刺等情况,能够一次穿刺实现同时或先后双向置管,减少大范围麻醉或长时间连续麻醉过程中的穿刺次数,解决现有技术需要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多重伤害、不能一次穿刺多向置管等问题。进一步,引导面与通道内壁平滑过渡。作为优选这样在置管的过程中注药管与引导面的接触更加平滑顺畅,注药管的端部能够保持稳定的外形进入到组织内,能够有效的将注药管引导向不同的部位。进一步,套座上设有与套管连通的安装槽,置管器呈圆形板状,置管器转动连接在安装槽内。作为优选安装槽作为套座上的定位安装结构,用于对针芯和置管器的安装进行定位,置管器采用转动连接的方式能够在套座上相对转动,便于根据需要转动调整进行不同注药管的置入。进一步,通道截面呈椭圆形。作为优选采用椭圆形截面的通道其通过面积更大,使得注药管的置入通过更加顺畅,并且能够允许引导面弧度范围更大,能够对注药管进行更大角度的换向引导。进一步,针芯包括芯座,芯座上固定有两根并排的芯杆,芯座可拆卸连接在安装槽内。作为优选芯座作为芯杆的载体,并与针套上的套座进行连接,使用时针芯与针套配套使用,芯杆填充插设在套管的通道内,对套管从内部进行结构加强支撑,保证针套能够稳定顺畅的完成穿刺。进一步,芯杆的自由端设有与尖劈倾斜度相同的斜面。作为优选这样芯杆填充插设在通道内后,芯杆与套管的尖端组合形成尖劈的完整斜面,使得穿刺过程中套管尖端的尖劈能够更加顺畅的进入肌体组织。进一步,尖劈的尖端以套管截面的长轴线为分界线。作为优选这样尖劈从套管截面的长轴分界,穿刺时针套可以扁平的形式刺入,适用于椎间距离小或穿刺范围狭窄且需要上、下双向麻醉的情况,能够在实现上、下双向同时或先后置管注药的情况下减少对患者造成的附加伤害。进一步,尖劈的尖端以套管截面的短轴线为分界线。作为优选这样尖劈从套管截面的短轴分界,适用于竖向穿刺范围狭窄需要横向左、右双向置管或横向穿刺范围狭窄的上、下双向置管情况。进一步,置管器上开设有三个依次连通呈U型孔的椭圆通孔,三个椭圆通孔以置管器的圆心为中心环绕分布。作为优选椭圆通孔与套管内的通道截面形状相同,置管时先将三个椭圆通孔中间的一个与套管内一个通道对齐进行注药管置入,此时另一个通道被中间椭圆通孔对面的部分遮挡,实现置一个管时另一个通道被遮挡保护,需要对另一个通道置管时只需要将置管器转动90°角即可。进一步,置管器上开设有滑孔和插管孔,滑孔和插管孔以置管器的圆心为中心环绕分布,滑孔呈四分之一圆弧,插管孔过置管器圆心的中心线与滑孔过置管器圆心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35°。作为优选这样置管时先从滑孔置管,此时插管孔与套管内的空置通道错位,对空置通道进行遮挡保护,置第二个管时转动置管器90°,插管孔即可与空置通道对齐连通,即可进行第二个管的置入,这样既能够一次置两根管也可选择一次只置入一根管,使用灵活多变,适用情况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针套与针芯装配后的正视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针套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1中针套尖端的B向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置管器的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针套的正视图;图8为图7中针套的C向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置管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针套1、套座11、套管12、尖劈13、通道14、引导面15、卡槽16、安装槽17、针芯2、芯杆21、芯座22、置管器3、椭圆通孔31、滑孔32、插管孔33。实施例1,基本如附图1、图2所示: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包括针套1、穿设在针套1中的针芯2。针套1包括套管12和套座11,结合图5所示,套管12截面呈椭圆形,套管12尖端呈尖劈状,尖劈13的尖端以套管12横截面的长轴线为分界线。套管12内并排设有两个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套、穿设在针套中的针芯以及连接在针套上的置管器;所述针套包括套管和套座,所述套管截面呈椭圆形,套管尖端呈尖劈状,套管内并排设有两个通道,两个通道分别开口在套管尖端尖劈两侧,两个通道在尖劈处的内壁设有弧形的引导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套、穿设在针套中的针芯以及连接在针套上的置管器;所述针套包括套管和套座,所述套管截面呈椭圆形,套管尖端呈尖劈状,套管内并排设有两个通道,两个通道分别开口在套管尖端尖劈两侧,两个通道在尖劈处的内壁设有弧形的引导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与通道内壁平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座上设有与套管连通的安装槽,所述置管器呈圆形板状,置管器转动连接在安装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截面呈椭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置管腰硬联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芯包括芯座,芯座上固定有两根并排的芯杆,芯座可拆卸连接在安装槽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孙山胡黎黎顾健腾鲁开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