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利于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包括基坑以及若干设置于基坑侧壁上的挡土板,若干所述挡土板相互拼接,所述挡土板远离基坑底壁的一端开设有槽口向上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内底壁中部开设有延伸至基坑底壁以下的通水孔,所述通水孔内插设有排水管,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水槽,所述水槽内设置有与排水管相连通的排水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使挡土板拥有排水功能,减少材料浪费,绿色节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利于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
本技术涉及基坑支护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利于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
技术介绍
目前在建筑建筑物时,需要先开挖基坑,在基坑内进行建筑物的施工时,通常情况下需要对进行基坑支护。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现有的基坑支护结构一般包括设置于基坑侧壁上的挡土板以及用于将挡土板固定于基坑侧壁上的锚杆。挡土板用于对基坑的侧壁进行支护。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挡土板大多为木板并不具备排水功能,遇到雨季,地面上的雨水顺着挡土板流入基坑内,雨水对挡土板的长时间冲刷容易导致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变差,而重新更换挡土板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造成了材料的浪费,不符合国家提倡的绿色节能建筑的号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带有利于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具有使设置于基坑侧壁上的挡土板拥有排水功能,减少材料浪费,绿色节能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带有利于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包括基坑以及若干设置于基坑侧壁上的挡土板,若干所述挡土板相互拼接,所述挡土板远离基坑底壁的一端开设有槽口向上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内底壁中部开设有延伸至基坑底壁以下的通水孔,所述通水孔内插设有排水管,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水槽,所述水槽内设置有与排水管相连通的排水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遇到雨季,地面上的雨水顺着挡土板顶部流入水槽内,落入水槽内的雨水在排水组件的作用下流入排水管内,使得挡土板具有排水的功能,减少地面上的雨水通过挡土板直接流入基坑内的情况发生,保持挡土板对基坑支护的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水槽内底壁的中部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架设于排水口内的面圈以及设置于面圈底部的连接壳,所述面圈为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的中空柱体,所述面圈的顶部向外翻折有第二翻边,所述面圈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连接壳靠近面圈的一端的内周面设置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面圈远离第二翻边的一端穿过排水口与连接壳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水槽的内底壁相抵接,所述连接壳远离面圈的一端与排水管相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面圈穿过排水口,在外螺纹和内螺纹的共同作用下,将面圈和连接壳连接,使得落水能够顺利的在连接壳的导向作用下流入排水管内。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翻边的内周面径向延伸有限位块,所述面圈内还设置有内篮,所述内篮为上方开口的圆柱体,所述内篮的侧壁以及底壁均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通孔,所述内篮的顶部向外翻折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的底部与限位块相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篮的设置主要起到保护排水管免受杂物堵塞的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内篮的内侧壁设置有弧形吊环,所述弧形吊环的弧口朝向内篮的内底壁,所述弧形吊环的相对两端均垂直固定有固定杆,两所述固定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内篮的两相对内侧壁转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吊环的设置主要起到便于工作人员通过弧形吊环从面圈内取出内篮的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面圈的上方开口盖合有封水盖,所述封水盖远离面圈的一端设置有拉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平时不需对挡土板进行排水时,可将封水盖盖合于面圈的上方开口上,以免杂物落进排水管内造成排水管的堵塞。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水槽的顶部向外翻折有第一翻边,所述容纳槽的槽口设置有与第一翻边相适配的缺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翻边和缺口的相互配合作用下,对水槽放置于容纳槽内起到限位的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挡土板远离基坑底壁的一端还设置有两压片,两所述压片分别位于容纳槽槽口的相对两端,所述压片的一端与挡土板的顶面转动连接、另一端的底部与第一翻边的顶面相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片的设置主要起到将水槽固定于容纳槽内的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挡土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燕尾块和与燕尾槽,所述燕尾块沿其所在挡土板的侧面竖直向下延伸,所述燕尾块与燕尾槽滑移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挡土板之间通过燕尾块和燕尾槽的滑移连接进行拼接固定,该固定方式简单便捷,而且连接牢靠。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遇到雨季,地面上的雨水顺着挡土板顶部流入水槽内,落入水槽内的雨水在排水组件的作用下流入排水管内,使得挡土板具有排水的功能,减少地面上的雨水通过挡土板直接流入基坑内的情况发生,保持挡土板对基坑支护的稳定性;2.内篮的设置主要起到保护排水管免受杂物堵塞的作用;3.压片的设置主要起到将水槽固定于容纳槽内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1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基坑;2、挡土板;21、燕尾块;22、燕尾槽;23、锚杆;231、杆体;232、尖头;233、抵接块;3、容纳槽;31、通水孔;4、排水组件;41、面圈;411、第二翻边;4111、限位块;412、内篮;413、通孔;414、第三翻边;415、弧形吊环;416、固定杆;417、封水盖;418、拉块;419、外螺纹;42、连接壳;421、第一外壳;422、第二外壳;423、连接块;424、内螺纹;5、水槽;51、第一翻边;52、排水口;521、挡块;6、压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带有利于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包括基坑1以及若干设置于基坑1侧壁上的挡土板2,挡土板2远离基坑1底壁的一端设置有容纳槽3,容纳槽3内设置有排水组件4。如图1、3所示,挡土板2为竖向放置的长方板体,挡土板2通过锚杆23与基坑1的侧壁固定连接;锚杆23包括杆体231以及设置于杆体231相对两端的尖头232和抵接块233,挡土板2靠近基坑1侧壁的一侧与基坑1侧壁相贴合,锚杆23的尖头232由挡土板2背对基坑1侧壁的一侧穿过挡土板2延伸至基坑1侧壁内,抵接块233与挡土板2背对基坑1侧壁的一侧相贴合。挡土板2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燕尾块21和与燕尾块21相适配的燕尾槽22,燕尾槽22沿其所在挡土板2的侧面竖向延伸,且燕尾槽22的槽口朝向远离燕尾块21的一侧,相邻挡土板2之间在燕尾块21与燕尾槽22滑移连接作用下相互拼接固定。如图2、3所示,容纳槽3开设于挡土板2远离基坑1底壁的端面上,且容纳槽3的槽口竖直向上设置;容纳槽3的竖截面呈长方体形状,容纳槽3内架设有水槽5,水槽5为上方开口的不锈钢槽体,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利于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包括基坑(1)以及若干设置于基坑(1)侧壁上的挡土板(2),若干所述挡土板(2)相互拼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板(2)远离基坑(1)底壁的一端开设有槽口向上的容纳槽(3),所述容纳槽(3)的内底壁中部开设有延伸至基坑(1)底壁以下的通水孔(31),所述通水孔(31)内插设有排水管,所述容纳槽(3)内设置有水槽(5),所述水槽(5)内设置有与排水管相连通的排水组件(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利于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包括基坑(1)以及若干设置于基坑(1)侧壁上的挡土板(2),若干所述挡土板(2)相互拼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板(2)远离基坑(1)底壁的一端开设有槽口向上的容纳槽(3),所述容纳槽(3)的内底壁中部开设有延伸至基坑(1)底壁以下的通水孔(31),所述通水孔(31)内插设有排水管,所述容纳槽(3)内设置有水槽(5),所述水槽(5)内设置有与排水管相连通的排水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利于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5)内底壁的中部开设有排水口(52),所述排水组件(4)包括架设于排水口(52)内的面圈(41)以及设置于面圈(41)底部的连接壳(42),所述面圈(41)为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的中空柱体,所述面圈(41)的顶部向外翻折有第二翻边(414),所述面圈(4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419),所述连接壳(42)靠近面圈(41)的一端的内周面设置有与外螺纹(419)相匹配的内螺纹(424),所述面圈(41)远离第二翻边(414)的一端穿过排水口(52)与连接壳(42)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翻边(414)与水槽(5)的内底壁相抵接,所述连接壳(42)远离面圈(41)的一端与排水管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利于排水结构的基坑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414)的内周面径向延伸有限位块(4111),所述面圈(41)内还设置有内篮(412),所述内篮(412)为上方开口的圆柱体,所述内篮(412)的侧壁以及底壁均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通孔(413),所述内篮(4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陈振宇,朱培明,廖栋,向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金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