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塘藻类清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0017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藻类清除技术领域,具体揭示了一种池塘藻类清除装置,包括第一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底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网兜,所述第一杆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左把手,所述第一杆体的顶面活动连接有第二杆体,所述第二杆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第二杆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右把手,所述第二杆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同时配合在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上设计网兜和挡板,使得操作人员在对池塘上的藻类进行清理时,可以通过用挡板挡住藻类,然后再用网兜网住藻类,起到了防止网兜网藻类时藻类随处飘浮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池塘藻类清除装置
本技术涉及藻类清除
,具体为一种池塘藻类清除装置。
技术介绍
池塘中的藻类在生长的过程中,氮、磷、钾是它们生长所需的基本元素,水中的氮、磷、钾超过一定含量即为水质的富营养化,会导致水藻因养分过足而迅速生长繁殖,一部分大量生长繁殖,另一部分大量死亡,使清澈碧绿的水质变得混浊不堪,就出现了藻华现象。现有清除池塘藻类的装置,在用网兜对池塘中的藻类进行清除时,存在不能对水上漂浮的藻类在打捞时进行固定的问题,导致在打捞的过程中水藻随意的飘荡,从而不好打捞,同时对一些拥有假根状的水藻也存在打捞不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池塘藻类清除装置,具备方便对假根状水藻进行打捞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装置不方便对假根状藻类进行清除的问题。本技术的池塘藻类清除装置,包括第一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底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网兜,所述第一杆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左把手,所述第一杆体的顶面活动连接有第二杆体,所述第二杆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第二杆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右把手,所述第二杆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片,所述第一杆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片。本技术的池塘藻类清除装置,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左刀片,所述第二固定片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右刀片,通过在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上设置左刀片和右刀片,然后使左刀片和右刀片相互靠拢,达到了剪切水藻的效果,然后再配合网兜的打捞,解决了根深于池塘的水藻不好打捞的问题。本技术的池塘藻类清除装置,所述挡板的表面开设有小孔,所述小孔呈阵列的排布方式,通过在挡板上开设小孔,减轻了挡板的重量,同时配合水流穿过小孔,则也减轻了水流的阻力,起到了省力的效果。本技术的池塘藻类清除装置,所述第二杆体的顶面活动连接有活动杆,所述第一杆体的顶面开设有凹槽,所述活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凸块,通过活动杆和凹槽,使得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可以自由的转动,保证了左刀片和右刀片能够正常的剪切水藻。本技术的池塘藻类清除装置,所述凹槽和凸块均为圆形,且凹槽的面积大于凸块,通过让凹槽的面积大于凸块,使得凸块可以在凹槽的内部转动的同时,也保证了凹槽可以卡住凸块不让活动杆脱离第一杆体。本技术的池塘藻类清除装置,所述第一固定片和第二固定片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螺钉,所述螺钉穿过第一固定片和第二固定片后与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的表面活动连接,通过第一固定片和第二固定片用螺钉与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连接,方便了对左刀片和右刀片进行更换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同时配合在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上设计网兜和挡板,使得操作人员在对池塘上的藻类进行清理时,可以通过用挡板挡住藻类,然后再用网兜网住藻类,起到了防止网兜网藻类时藻类随处飘浮的效果。2、本技术通过在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上设置左刀片和右刀片,然后使左刀片和右刀片相互靠拢,达到了剪切水藻的效果,然后再配合网兜的打捞,解决了根深于池塘的水藻不好打捞的问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杆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杆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活动杆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杆体;2、通孔;3、连接杆;4、网兜;5、左把手;6、第二杆体;7、挡板;8、右把手;9、第一固定片;10、第二固定片;11、右刀片;12、左刀片;13、活动杆;14、小孔;15、凹槽;16、凸块;17、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阅图1-4,本技术的池塘藻类清除装置,包括第一杆体1,第一杆体1的底面开设有通孔2,通孔2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3,连接杆3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网兜4,第一杆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左把手5,第一杆体1的顶面活动连接有第二杆体6,第二杆体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板7,第二杆体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右把手8,第二杆体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片9,第一杆体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片10,通过设置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6,同时配合在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6上设计网兜4和挡板7,使得操作人员在对池塘上的藻类进行清理时,可以通过用挡板7挡住藻类,然后再用网兜4网住藻类,起到了防止网兜4网藻类时藻类随处飘浮的效果。第一固定片9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左刀片12,第二固定片10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右刀片11,通过在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6上设置左刀片12和右刀片11,然后使左刀片12和右刀片11相互靠拢,达到了剪切水藻的效果,然后再配合网兜4的打捞,解决了根深于池塘的水藻不好打捞的问题。挡板7的表面开设有小孔14,小孔14呈阵列的排布方式,通过在挡板7上开设小孔14,减轻了挡板7的重量,同时配合水流穿过小孔14,则也减轻了水流的阻力,起到了省力的效果。第二杆体6的顶面活动连接有活动杆13,第一杆体1的顶面开设有凹槽15,活动杆1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凸块16,通过活动杆13和凹槽15,使得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6可以自由的转动,保证了左刀片12和右刀片11能够正常的剪切水藻。凹槽15和凸块16均为圆形,且凹槽15的面积大于凸块16,通过让凹槽15的面积大于凸块16,使得凸块16可以在凹槽15的内部转动的同时,也保证了凹槽15可以卡住凸块16不让活动杆13脱离第一杆体1。第一固定片9和第二固定片10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螺钉17,螺钉17穿过第一固定片9和第二固定片10后与第一杆体1、第二杆体6的表面活动连接,通过第一固定片9和第二固定片10用螺钉17与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6连接,方便了对左刀片12和右刀片11进行更换的效果。在使用本技术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池塘藻类清除装置,包括第一杆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1)的底面开设有通孔(2),所述通孔(2)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网兜(4),所述第一杆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左把手(5),所述第一杆体(1)的顶面活动连接有第二杆体(6),所述第二杆体(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板(7),所述第二杆体(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右把手(8),所述第二杆体(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片(9),所述第一杆体(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片(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池塘藻类清除装置,包括第一杆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1)的底面开设有通孔(2),所述通孔(2)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网兜(4),所述第一杆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左把手(5),所述第一杆体(1)的顶面活动连接有第二杆体(6),所述第二杆体(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板(7),所述第二杆体(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右把手(8),所述第二杆体(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片(9),所述第一杆体(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片(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藻类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片(9)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左刀片(12),所述第二固定片(10)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右刀片(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洲沈亚萍蒋利平
申请(专利权)人:宜兴市苏亚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