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01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所述围堰包括第一坝体、第二坝体以及设置第一坝体和第二坝体之间的施工区,所述第一坝体和/或第二坝体包括:第一桩墙、第二桩墙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桩墙和第二桩墙间的回填土层,所述第一桩墙由若干并排插入固定面A中的第一管桩构成;所述第二桩墙由若干并排插入固定面A中的第二管桩构成;且所述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顶端设有相互连接的铁丝。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围堰的结构设计,克服了传统围堰施工土体运输量大、稳定性差且外土对水体的影响、还原困难的问题。同时,克服了传统围堰施工质量大、不能周转使用,操作困难,风险高,不宜浅水区施工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
本技术属于桥梁、水利等基建工程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
技术介绍
1)传统围堰施工水中围堰是桥梁、水利等工程基础施工中的临时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创造有利的施工作业平台及安全防护等。常用围堰主要为土围堰、钢套箱围堰、钢板(管)桩围堰、钢筋混凝土围堰等。2)传统围堰方法的局限性传统土围堰施工,需借土填筑,需求量巨大,不耐冲刷,恢复困难,且对水体尤其是生态保护区水质影响明显;钢板桩围堰施工时需振动锤操作,一般采用插板机,机械笨重,水中施工时需采用浮船,受水深影响,浮船不能灵活移动,区域限制较大;钢套箱围堰、钢筋混凝土围堰一般用于深水区,成本高、施工工艺复杂、风险大,不适于浅水区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通过本围堰的结构设计,提高了浅水区围堰施工效率,降低安全,缩短周期,减少对水体影响和成本投入。本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所述围堰包括第一坝体、第二坝体以及设置第一坝体和第二坝体之间的施工区,所述第一坝体和/或第二坝体包括:第一桩墙、第二桩墙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桩墙和第二桩墙间的回填土层,所述第一桩墙由若干并排插入固定面A中的第一管桩构成;所述第二桩墙由若干并排插入固定面A中的第二管桩构成;且所述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顶端设有相互连接的铁丝。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桩墙和第二桩墙与所述回填土层之间设有土工格栅。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土工格栅与所述回填土层之间还设有防水土工布。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桩墙与所述第二桩墙间的间距大于第一坝体和/或第二坝体外侧的水深。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桩墙与所述第二桩墙插入固定面A的深度大于250cm。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采用钢管结构,且所述钢管规格为φ219×8mm。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施工区靠近于所述第一坝体和第二坝体的区域,分别设有沿第一坝体或第二坝体延伸方向的边沟。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施工区靠近于所述第一坝体侧设有路面。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施工区内设有待施工建筑体。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待施工建筑体为桥墩结构。前述本技术主方案及其各进一步选择方案可以自由组合以形成多个方案,均为本技术可采用并要求保护的方案;且本技术,(各非冲突选择)选择之间以及和其他选择之间也可以自由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技术方案后根据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可明了有多种组合,均为本技术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做穷举。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本技术围堰的结构设计,克服了传统围堰施工土体运输量大、稳定性差且外土对水体的影响、还原困难的问题。同时,克服了传统围堰施工质量大、不能周转使用,操作困难,风险高,不宜浅水区施工等问题。采用本技术的围堰,施工过程操作简单,就地取土,不污染水体,循环利用率高,布置形式灵活、易操作,施工风险低,材料回收率高,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围堰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围堰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围堰中第一坝体或第二坝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固定面,100-第一坝体,101-第一管桩,102-第二管桩,103-回填土层,104-土工格栅,105-铁丝,200-第二坝体,300-施工区,301-边沟,302-路面,303-待施工建筑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技术要指出的是,本技术中,如未特别写出具体涉及的结构、连接关系、位置关系、动力来源关系等,则本技术涉及的结构、连接关系、位置关系、动力来源关系等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可以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可以得知的。实施例1:参考图1、图2和图3所示,图中示出了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通过本围堰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对围堰中施工区300的水体隔离,从而为施工区300创造无水作业环境,将水中施工变为陆地施工。优选地,所述围堰包括第一坝体100、第二坝体200以及设置第一坝体100和第二坝体200之间的施工区300。通过第一坝体100和第二坝体200完成对施工区300与周围水体的隔离。优选地,所述第一坝体100和/或第二坝体200包括:第一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所述围堰包括第一坝体(100)、第二坝体(200)以及设置第一坝体(100)和第二坝体(200)之间的施工区(300),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坝体(100)和/或第二坝体(200)包括:第一桩墙、第二桩墙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桩墙和第二桩墙间的回填土层(103),/n所述第一桩墙由若干并排插入固定面A中的第一管桩(101)构成;/n所述第二桩墙由若干并排插入固定面A中的第二管桩(102)构成;/n且所述第一管桩(101)和第二管桩(102)顶端设有相互连接的铁丝(10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所述围堰包括第一坝体(100)、第二坝体(200)以及设置第一坝体(100)和第二坝体(200)之间的施工区(3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坝体(100)和/或第二坝体(200)包括:第一桩墙、第二桩墙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桩墙和第二桩墙间的回填土层(103),
所述第一桩墙由若干并排插入固定面A中的第一管桩(101)构成;
所述第二桩墙由若干并排插入固定面A中的第二管桩(102)构成;
且所述第一管桩(101)和第二管桩(102)顶端设有相互连接的铁丝(1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墙和第二桩墙与所述回填土层(103)之间设有土工格栅(10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格栅(104)与所述回填土层(103)之间还设有防水土工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水区双排管桩筑坝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墙与所述第二桩墙间的间距大于第一坝体(100)和/或第二坝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成龙魏湛力石军赵栓成尹威王杰苗明星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