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救生设备,包括U型环和转动环,所述U型环上套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为两个,所述转动环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套设在U型环外侧,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动力泵,所述U型环开口端设有盖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智能救生设备设置了转动环,因为转动环可以转动,即使智能救生设备被水冲翻而翻转,根据重力下垂原理,动力泵始终处于水面下,能够继续提供前进的动力,从而使得智能救生设备继续往前进,从而能够精准快速移动到救援目标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救生设备
本技术属于救生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救生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选择在节假日到江河海边游玩,特别是选择水上娱乐活动,然而,溺水事故时有发生,一旦落水者离救援人员比较远,救生圈就很难精准、快速送到落水者旁,从而浪费宝贵的救援时间;而且现有救生圈即使设置了动力装置往往也容易被水倾覆,导致不能前进。针对上述问题,亟需提供一种新的智能救生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救生设备,以解决现有救生圈无法远距离快速精准投递、动力装置容易被水倾覆导致不能前进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救生设备,包括U型环和转动环,所述U型环上套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为两个,所述转动环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套设在U型环外侧,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动力泵,所述U型环开口端设有盖子。进一步的,本技术还包括控制电路、电池,所述控制电路、电池安装在U型环内部,所述动力泵通过导线与控制电路、电池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环为“8”字型,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套设在U型环外侧,第二壳体内设有动力泵。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环为三圆堆叠形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套设在U型环外侧,所述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并列对称设置在第一壳体上,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内均设有动力泵。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环对称套设在U型环上。进一步的,所述盖子侧面设有挡块,所述挡块为1~3个。进一步的,所述盖子上设有开关。进一步的,所述盖子上还设有充电孔。进一步的,所述U型环上设有手柄。进一步的,所述手柄有3个,其中,2个对称设置在U型环两侧,1个设置在U型环头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智能救生设备设置了转动环,因为转动环可以转动,即使智能救生设备被水冲翻而翻转,根据重力下垂原理,动力泵始终处于水面下,能够继续提供前进的动力,从而使得智能救生设备继续往前进,从而能够精准快速移动到救援目标位置。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智能救生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8”字型转动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三圆堆叠形状”转动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盖子的示意图;图5为控制电路、电池安装在U型环内部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智能救生设备的侧视图;图中:1、U型环2、转动环21、第一壳体22、第二壳体23、第三壳体3、动力泵4、盖子41、挡块42、开关43、充电孔5、控制电路6、电池7、手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救生设备,包括U型环1和转动环2,所述U型环1上套有转动环2,所述转动环2为两个,所述转动环2包括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所述第一壳体21套设在U型环1外侧,所述第二壳体22内设有动力泵3,因为转动环2可以转动,即使智能救生设备被水冲翻而翻转,根据重力下垂原理,动力泵3始终处于水面下,能够继续提供前进的动力,从而使得U型环1继续往前进;所述U型环1开口端设有盖子4,所述盖子4将U型环1密封起来,防止转动环2从U型环1上脱落。进一步的,本技术还包括控制电路5、电池6,所述控制电路5、电池6安装在U型环1内部,所述动力泵3通过导线与控制电路5、电池6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转动环2为“8”字型,包括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第一壳体21套设在U型环1外侧,第二壳体22内设有动力泵3,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紧密连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转动环2为三圆堆叠形状,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第三壳体23,所述第一壳体21套设在U型环1外侧,所述第二壳体22和第三壳体23并列对称设置在第一壳体21上,第二壳体22和第三壳体23内均设有动力泵3。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环2对称套设在U型环1上,更有利于智能救生设备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盖子4侧面设有挡块41,所述挡块41为2个。因为动力泵3与控制电路5、电池6间的导线一部分位于外侧,转动环2大角度来回转动时容易导致导线过度扭转,从而损坏导线,而通过设置挡块41,使得转动环2转动角度减少,防止导线损坏严重。进一步的,所述盖子4上设有开关42,开关42与控制电路5、电池6、动力泵3来接,可控制智能救生设备的开启。进一步的,所述盖子4上还设有充电孔43,充电孔43用防水材料粘住,需要充电的时候再打开充电。进一步的,所述U型环1上设有手柄7。进一步的,所述手柄7有3个,其中,2个对称设置在U型环1两侧,1个设置在U型环1头部。手柄不但可以方便智能救生设备的搬运,而且,手柄上可以通过绳子固定浮板等,更加有利于智能救生设备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使救援目标通过抓住浮板来获救。进一步的,所述U型环1上还设有反光带,在黑暗和夜晚救援时,反光性强,有利于明确识别智能救生设备所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U型环、转动环为柔性材质。本技术智能救生设备设置了转动环2,因为转动环2可以转动,即使智能救生设备被水冲翻而翻转,根据重力下垂原理,动力泵3始终处于水面下,能够继续提供前进的动力,从而使得智能救生设备继续往前进,从而能够精准快速移动到救援目标位置。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同时,应当理解,示例实施例被提供,以使本公开是全面的,并将其范围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多特定细节(例如特定部件的示例)被给出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全面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不需要采用特定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以很多不同的形式被实施,并且示例实施例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众所周知的结构以及众所周知的技术没有详细描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技术可以由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救生设备,包括U型环(1)和转动环(2),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环(1)上套有转动环(2),所述转动环(2)为两个,所述转动环(2)包括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所述第一壳体(21)套设在U型环(1)外侧,所述第二壳体(22)内设有动力泵(3),所述U型环(1)开口端设有盖子(4);还包括控制电路(5)、电池(6),所述控制电路(5)、电池(6)安装在U型环(1)内部,所述动力泵(3)通过导线与控制电路(5)、电池(6)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602 CN 20182084702631.一种智能救生设备,包括U型环(1)和转动环(2),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环(1)上套有转动环(2),所述转动环(2)为两个,所述转动环(2)包括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所述第一壳体(21)套设在U型环(1)外侧,所述第二壳体(22)内设有动力泵(3),所述U型环(1)开口端设有盖子(4);还包括控制电路(5)、电池(6),所述控制电路(5)、电池(6)安装在U型环(1)内部,所述动力泵(3)通过导线与控制电路(5)、电池(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环(2)为“8”字型,包括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第一壳体(21)套设在U型环(1)外侧,第二壳体(22)内设有动力泵(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环(2)为三圆堆叠形状,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第三壳体(2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懂平,
申请(专利权)人:舟山巨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