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8458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管栖生物样本以及选择用于培养样本的玻璃管;将样本的生物管的底部剪开形成开口,从生物管顶部至底部方向缓慢挤压管体,使样本中的生物体与生物管脱离,清洗生物体表面;将生物体转移至玻璃管;将生物体尾部伸出玻璃管的一端设置,对生物体尾部进行培养,生物体尾部分泌粘液后固化成封闭管口;将生物体放置在无环境压力的生态缸中培养3天以上,得到中段为透明玻璃管,首尾两端为膜质生物管的三段式结构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观察样本,可应用于管栖生物精细运动观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观察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水生管栖动物靠快速缩入掩埋在砂石中的空心管中来确保生存,这种可完全容纳生物体的空心管来源于生物体自身分泌物的固化,包括鞘质软管或钙质硬管。在解除威胁后,管栖动物通常会缓慢地把身体的一部分伸出管外,用于呼吸或者进食。目前对采集的管栖动物的处理方法主要通过刺激生物体至无生物反应后,存储在70%的酒精新液中保存[1](李福新.胶州湾几种管栖动物的采集方法[J].动物学杂志,1963(02):46-49.)。研究者们试图了解生物体在管内的精细化运动,然而,上述管栖动物的处理方法仅适用于标本保存,无法实现管栖生物的生物反应及其精细运动的观察,而管栖生物生存的不透明管极大的限制了观察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管栖生物生存的不透明管影响对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观察的缺陷,提供一种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前期准备:选择管栖生物样本以及选择用于培养样本的玻璃管;S2:压迫离管:将样本的生物管的底部剪开形成开口,从生物管顶部至底部方向缓慢挤压管体,使生物体与生物管脱离,清洗生物体表面;S3:诱导换管:将生物体转移至玻璃管;S4:管底培养:将生物体尾部伸出玻璃管的一端设置,对生物体尾部进行培养,生物体尾部分泌粘液结合沙石后固化成封闭管口;S5:静置培养:将生物体放置在无环境压力的生态缸中培养3天以上,得到中段为透明玻璃管,首尾两端为膜质生物管的三段式结构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观察样本。本技术方案中,完成换管及培养后的生物体呈三段式结构,其下端尾部伸出玻璃管的一端设置,且尾部分泌粘液结合沙石后固化成封闭且不透明的膜质生物管,其上端分泌出一小段不透明的膜质生物管,其中段为人工选择的玻璃管,生物体分泌的粘液贴合玻璃管的管壁后固化,与玻璃管形成一体,呈光滑透明状,可用于清晰观察样本管栖生物的精细运动。优选地,S1步骤中,选择用于培养管栖生物样本的玻璃管的直径等于或小于管栖生物样本的生物管的直径。优选地,S1步骤中,用于培养管栖生物样本的玻璃管选择使用薄壁玻璃管。优选地,S3步骤中,采用两相界面诱导法进行诱导入管。优选地,S3步骤中,其具体步骤如下:S31:将玻璃管垂直置入由纯净人工海水制成的水相中,管口位置高于水平面且处于气相中;S32:将生物体的尾部伸入玻璃管,调整管口高度,使生物体的尾部接触水相、气相转换界面,同时确保生物体的身体只处于气相中,保持上述状态一定时间,生物体沿着玻璃管向水相移动至生物体完全进入下方水相中;S33:将玻璃管旋转90°并保持数秒,排除生物体尾部带入的空气。优选地,水相为人工海水,其比重为1.025,25℃,且配置有循环过滤系统。优选地,S4步骤中,采用粒径1~2mm的珊瑚沙对生物体尾部进行培养。优选地,S4步骤中,其具体步骤如下:S41:准备一个底部开设有小孔的空心管,空心管的直径大于玻璃管的直径,将上述珊瑚沙填充空心管至一定厚度,然后套设在玻璃管的一端,确保生物体尾部不直接接触生态缸底部的珊瑚沙但朝向珊瑚沙设置;S42:保持玻璃管与空心管相接状态,且玻璃管与空心管垂直设置于培养环境中并确保水相中的水质纯净;S43:当满足移除条件时,移除空心管,确保生物体的尾部被珊瑚沙包裹,珊瑚沙为生物体尾部提供着力点,生物体尾部分泌粘液结合部分珊瑚沙后固化成封闭管口。优选地,S4步骤中,空心管的长度为生物体体长的1/2,其底部均匀设置有小孔,小孔的直径小于珊瑚沙的直径。优选地,S43步骤中,移除条件包括:能清晰看到生物体尾部分泌的膜质层与珊瑚沙粘连,且生物体可以锚定膜质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玻璃管对管栖生物样本进行换管,实现无机体(透明玻璃管)与有机体(生物管)的融合重组,最大程度的还原了自然状态下的生物管,同时完成了中段透明玻璃管的替换,实现生物管内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可视化观察。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前期准备步骤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压迫离管步骤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诱导换管步骤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的管底培养步骤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的完成培养的管栖生物样本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提出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中,包括以下步骤:S1:前期准备:选择管栖生物样本以及选择用于培养样本的玻璃管。本步骤中,应选择健康且生物反应明显的管栖生物样本,所选择的玻璃管的直径等于或小于管栖生物样本的生物管的直径,考虑光线折射,应选择薄壁管,可以确保生物体新分泌的粘液贴着管壁固化成新的膜质层,同时玻璃管可以隔离杂质,保证玻璃管内的膜质层透明。此外,考虑转移效果,玻璃管的长度选择为样本生物体体长的1.5-2倍。S2:压迫离管:将样本的生物管的底部剪开形成开口,从生物管顶部至底部方向缓慢挤压管体,使样本中的生物体与生物管脱离,然后清洗生物体表面。本步骤中,先用手指按压确定生物体位置,再将生物管的底部剪开形成开口,避免损坏生物体,然后缓慢挤压生物管的顶部并逐渐向底部移动,生物体会主动向后退缩并从生物管底部的开口位置脱离,得到完整的样本生物体,并清洗生物体表面。S3:诱导换管:将生物体转移至玻璃管。本实施例采用两相界面诱导法进行诱导换管,其具体步骤如下:S31:将玻璃管垂直置入由纯净的人工海水制成的水相中,管口位置高于水平面且处于气相中;其中,人工海水的比重为1.025,温度恒定为25℃,且水相中配置有循环过滤系统,确保水质纯净;气相为温度高于20摄氏度5设置,且相对湿度高于70%的空气,确保生物体不脱水;S32:将生物体的尾部自然地伸入玻璃管中,同时调整管口高度,使生物体的尾部接触水相、气相转换界面,同时确保生物体的身体只处于气相中,保持上述状态一定时间,生物体会沿着玻璃管向水相移动至生物体完全进入下方水相中;S33:将玻璃管旋转90°并保持数秒,排除生物体尾部带入的空气,完成生物体栖息管的转移。本步骤中采用两相界面诱导法,确保对生物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前期准备:选择管栖生物样本以及选择用于培养所述样本的玻璃管;/nS2:压迫离管:将所述样本的生物管的底部剪开形成开口,从生物管顶部至底部方向缓慢挤压管体,使所述样本中的生物体与生物管脱离,清洗所述生物体表面;/nS3:诱导换管:将所述生物体转移至所述玻璃管;/nS4:管底培养:将所述生物体尾部伸出所述玻璃管的一端设置,对所述生物体尾部进行培养,所述生物体尾部分泌粘液结合沙石后固化成封闭管口;/nS5:静置培养:将所述生物体放置在无环境压力的生态缸中培养3天以上,得到中段为透明玻璃管,首尾两端为膜质生物管的三段式结构的生物精细运动观察样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前期准备:选择管栖生物样本以及选择用于培养所述样本的玻璃管;
S2:压迫离管:将所述样本的生物管的底部剪开形成开口,从生物管顶部至底部方向缓慢挤压管体,使所述样本中的生物体与生物管脱离,清洗所述生物体表面;
S3:诱导换管:将所述生物体转移至所述玻璃管;
S4:管底培养:将所述生物体尾部伸出所述玻璃管的一端设置,对所述生物体尾部进行培养,所述生物体尾部分泌粘液结合沙石后固化成封闭管口;
S5:静置培养:将所述生物体放置在无环境压力的生态缸中培养3天以上,得到中段为透明玻璃管,首尾两端为膜质生物管的三段式结构的生物精细运动观察样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步骤中,选择所述用于培养管栖生物样本的玻璃管的直径等于或小于所述管栖生物样本的生物管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步骤中,所述用于培养管栖生物样本的玻璃管选择使用薄壁玻璃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步骤中,采用两相界面诱导法进行诱导入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步骤中,其具体步骤如下:
S31:将所述玻璃管垂直置入由纯净人工海水制成的水相中,管口位置高于水平面且处于气相中;
S32:将所述生物体的尾部伸入所述玻璃管,调整管口高度,使所述生物体的尾部接触水相、气相转换界面,同时确保所述生物体的身体只处于气相中,保持上述状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瑜吴岸译伍佩怡吴照坤吴嘉宁吴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