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水虻养殖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824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黑水虻养殖盒,包括承装黑水虻虫卵及饲料的盒体及盖设于所述盒体顶部的盖板,所述盒体侧壁与盒体底壁相垂直,所述盒体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盒内翻边,所述盒内翻边与所述盒体侧壁相垂直,所述盒体底壁开有多个与盒体内腔相连通的虫料分离口,所述虫料分离口呈倒漏斗状均匀分布在所述盒体底壁上。该黑水虻养殖盒结构简单,盒体、盒内翻边及虫料分离口采用耐腐材质一体成型,制造成本低,使用周期长,更重要地,虫料分离口与幼虫收集器相配合,可实现虫料的自动分离,使用便捷,节省了虫料分离工序,节省了人力,实用性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黑水虻养殖盒
本技术涉及一种养殖盒,具体涉及一种黑水虻养殖盒,属于黑水虻养殖设备

技术介绍
黑水虻是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虫,能够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生产高价值的动物蛋白饲料,因其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动物适口性好等特点,可被用来进行资源化利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处理鸡粪、猪粪及餐厨垃圾等废弃物方面。有研究表明,经过黑水虻处理过的畜类留下的粪便,其存在有害菌的含量和种类明显下降,并且污染物中存在的有机质的含量与黑水虻减少废弃物地指数成正比。而且,经过黑水虻处理过的粪便质地会变得松软,没有臭味,可以当有机肥进行使用。所以,黑水虻能够处理有机物垃圾,同时使它们变废为宝,再次进行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条途径。目前,黑水虻养殖中多采用养殖盒或养殖池,但孵化后的黑水虻幼虫极易从养殖盒或养殖池中逃离爬出,导致“爬虫现象”,造成幼虫产出率下降,且爬虫过多易污染车间地面,不易清理,造成管理不便。还有些厂家在现有养殖盒上加装遮挡机构,但改造成本较高,结构较复杂,使用周期有限,不能兼具虫料分离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一种黑水虻养殖盒,结构简单,可一体成型、制造成本低,可实现虫料的自动分离,使用便捷,实用性佳。本技术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技术揭示了一种黑水虻养殖盒,包括承装黑水虻虫卵及饲料的盒体及盖设于所述盒体顶部的盖板,所述盒体侧壁与盒体底壁相垂直,所述盒体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盒内翻边,所述盒内翻边与所述盒体侧壁相垂直,所述盒体底壁开有多个与盒体内腔相连通的虫料分离口,所述虫料分离口呈倒漏斗状均匀分布在所述盒体底壁上。进一步地,所述虫料分离口与所述盒体底壁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虫料分离口的斜壁与所述盒体底壁的夹角为15°-30°。进一步地,所述盒内翻边固定焊接、栓接或一体成型于所述盒体底壁的顶部。进一步地,所述盒体侧壁的高度为15cm-20cm。进一步地,所述盒体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进一步地,所述盒体为耐腐的聚乙烯盒或聚丙烯盒。进一步地,所述盒体侧壁的外部对称设置有便于搬运的扣手。进一步地,还包括插设于所述述虫料分离口底部的幼虫收集器。进一步地,所述幼虫收集器与所述虫料分离口的形状、尺寸一一对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本技术提供的黑水虻养殖盒,结构简单,盒体、盒内翻边及虫料分离口采用耐腐材质一体成型,制造成本低,使用周期长,更重要地,虫料分离口与幼虫收集器相配合,可实现虫料的自动分离,使用便捷,节省了虫料分离工序,节省了人力,实用性佳。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剖分示意图;其中:10、盒体;11、盒体侧壁;12、盒体底壁;13、盒内翻边;14、虫料分离口;15、斜壁;16、扣手;20、盖板;30、幼虫收集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下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仅作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性说明,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构成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黑水虻养殖盒,如图1所述,包括盒体10及盖设在所述盒体10顶部的盖板20,所述盒体10内承装有黑水虻虫卵及虫卵饲料。进一步地,为批量化孵化管理,所述盒体10具有规则几何形状,包括但不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因黑水虻虫卵以餐厨垃圾等为进食饲料,进一步地,所述盒体10采用耐腐材质的不锈钢或通用有机塑料制成,结构强度高,使用周期长。所述通用有机塑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ABS,成本低,便于黑水虻大规模地孵化养殖。图1中示出,所述盒体10由盒体底壁12及围设在所述盒体底壁12四周的盒体侧壁11构成。所述盒体侧壁11与盒体底壁12相垂直,可有效避免孵化的黑水虻幼虫从盒体侧壁11爬出盒体10外。进一步地,所述盒体侧壁11的高度为15cm-20cm。如图1所示,所述盒体侧壁11上还固定设置有向盒体内部翻折的盒内翻边13,所述盒内翻边13与所述盒体侧壁11相垂直,黑水虻幼虫从盒体底壁12经盒体侧壁11爬至盒体顶部,在沿盒内翻边13继续爬行的过程中,会因重力作用掉落至盒体底壁12上,从而使得幼虫无法爬出该盒体10外。进一步地,当盒体10为不锈钢盒时,所述盒内翻边13可固定焊接、栓接在所述盒体底壁12的顶部,或者,当盒体10的材质为有机塑料时,所述盒内翻边13与所述盒体10一体注塑成型,简化制造工艺。如图1所示,所述盒体底壁12上开有多个虫料分离口14,用于孵化出的黑水虻幼虫与养殖盒内饲料的自动分离。进一步地,为简化养殖盒的制造工艺,所述虫料分离口14与所述盒体底壁12一体成型。所述虫料分离口14与盒体10的内腔相连通,便于盒体底部的氧气进入盒体10内部。各所述虫料分离口14呈倒漏斗状均匀分布在所述盒体底壁12上,进一步地,所述虫料分离口的斜壁15与所述盒体底壁12的夹角为15°-30°,保证幼虫顺利爬出所述虫料分离口14。进一步地,本技术提供的黑水虻养殖盒还包括插设于所述底部的幼虫收集器30,经虫料分离口14爬出的黑水虻幼虫掉落至所述幼虫收集器30,完成了虫料的自动分离。进一步地,所述幼虫收集器30与所述虫料分离口14的形状、尺寸一一对应。孵化初期,将幼虫收集器30完全插入虫料分离口14的底部,实现虫料分离口14的密闭,在盒体内部加入黑水虻虫卵及饲料,并盖上盖板20以保证孵化所需的温湿度;随着盒体10内部饲料及氧气的消耗,黑水虻幼虫逐渐孵化完成,此时,将幼虫收集器30从虫料分离口14底部拉开并分离、保持一定距离,如图1所示,盒体外的空气(氧气)经幼虫收集器30与虫料分离口14之间的缝隙进入盒体内,虫料分离口14处的氧气浓度最大,吸引黑水虻幼虫向虫料分离口14爬行,并经虫料分离口14爬出盒体10外并掉落至幼虫收集器30,实现了虫料的自动分离,节省了虫料分离工序,节省了人力。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盒体10侧壁的外部对称设置有便于工人搬运的扣手16,方便工作人员对养殖盒进行位置移动。本技术提供的黑水虻养殖盒,结构简单,盒体、盒内翻边及虫料分离口采用耐腐材质一体成型,制造成本低,使用周期长,更重要地,虫料分离口与幼虫收集器相配合,可实现虫料的自动分离,使用便捷,节省了虫料分离工序,节省了人力,实用性佳。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是对本技术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进行限制,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黑水虻养殖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装黑水虻虫卵及饲料的盒体(10)及盖设于所述盒体顶部的盖板(20),盒体侧壁(11)与盒体底壁(12)相垂直,所述盒体侧壁(11)上固定设置有盒内翻边(13),所述盒内翻边(13)与所述盒体侧壁(11)相垂直,所述盒体底壁(12)开有多个与盒体内腔相连通的虫料分离口(14),所述虫料分离口(14)呈倒漏斗状均匀分布在所述盒体底壁(1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黑水虻养殖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装黑水虻虫卵及饲料的盒体(10)及盖设于所述盒体顶部的盖板(20),盒体侧壁(11)与盒体底壁(12)相垂直,所述盒体侧壁(11)上固定设置有盒内翻边(13),所述盒内翻边(13)与所述盒体侧壁(11)相垂直,所述盒体底壁(12)开有多个与盒体内腔相连通的虫料分离口(14),所述虫料分离口(14)呈倒漏斗状均匀分布在所述盒体底壁(1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水虻养殖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虫料分离口(14)与所述盒体底壁(12)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水虻养殖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虫料分离口的斜壁(15)与所述盒体底壁(12)的夹角为15°-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水虻养殖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内翻边(13)固定焊接、栓接或一体成型于所述盒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路平丁卫斌张滨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蓝德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