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包括底座、一对结构相同的变频控制柜以及混水压力罐,所述混水压力罐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壁面中心处,一对所述变频控制柜均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壁面处,且位于所述混水压力罐两侧,所述混水压力罐一侧的变频控制柜内设有淡水测量抽取结构,所述混水压力罐的另一侧的变频控制柜内设有咸水测量抽取结构,所述混水压力罐后方设有混合水过滤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咸淡水混合灌溉设备技术领域,本案的有益效果为:解决了传统的咸淡水混合灌溉设备,仅能将咸淡水预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调节混合,由于咸淡水水质的不确定性,混合水水质很难达到预期的精度的技术问题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
本技术涉及咸淡水混合灌溉设备
,具体为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而且水土资源分配组合极不平衡,土壤盐渍化和淡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有咸水区开发利用地下咸水灌溉是缓解该区淡水资源供需矛盾和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的有效途径,采用咸淡水混灌方式可降低灌溉水的含盐量或改变其盐分组成,减少盐分对作物及土壤的危害,使以前不能使用的碱水或高矿化度的咸水得以利用,传统的咸淡水混合灌溉设备,仅能将咸淡水预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调节混合,由于咸淡水水质的不确定性,混合水水质很难达到预期的精度,矿化度超标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和环境污染,产生很大的灌溉风险,在咸淡水水质实时变化的条件下实现混合水水质水量的稳定输出是咸水利用的关键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解决了传统的咸淡水混合灌溉设备,仅能将咸淡水预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调节混合,由于咸淡水水质的不确定性,混合水水质很难达到预期的精度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包括底座、一对结构相同的变频控制柜以及混水压力罐,所述混水压力罐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壁面中心处,一对所述变频控制柜均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壁面处,且位于所述混水压力罐两侧,所述混水压力罐一侧的变频控制柜内设有淡水测量抽取结构,所述混水压力罐的另一侧的变频控制柜内设有咸水测量抽取结构,所述混水压力罐后方设有混合水过滤结构;其中,所述淡水测量抽取结构包括:压力变送器、第一连接线、第一测控主机、第二连接线、第一电表、第三连接线、第一水泵、第一进水管、第一流量计、第一数据远传模块、第一水位计、第一出水管以及软件模块;所述混水压力罐上壁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压力变送器其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上壁面的开口处,所述第一测控主机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左侧的变频控制柜内一侧壁面上,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于所述压力变送器以及第一测控主机上,所述第一电表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左侧的变频控制柜内一侧壁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于所述第一测控主机以及第一电表上,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左侧的变频控制柜内上壁面上,所述第三连接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表以及第一水泵上,所述第一进水管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连接,所述混水压力罐左侧的变频控制柜一侧壁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进水管另一端贯穿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左侧的变频控制柜放置于淡水井内,所述第一流量计套装于所述第一进水管靠近第一水泵的一端,所述第一水位计以及第一数据远传模块均套装于所述第一进水管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水管进水端,所述混水压力罐左侧壁面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出水管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连接,另一端贯穿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左侧壁面的开口处伸进所述混水压力罐内,所述软件模块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左侧的变频控制柜内壁面前端,且与所述第一测控主机连接。优选的,所述咸水测量抽取结构包括:矿化度变送器、第四连接线、第二测控主机、第五连接线、第二电表、第二水泵、第六连接线、第二进水管、第二流量计、第二数据远传模块、第二水位计以及第二出水管;所述矿化度变送器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后侧外壁面上,所述第二测控主机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右侧的变频控制柜内一侧壁面上,所述第四连接线连接于所述压力变送器以及第二测控主机上,所述第二电表安装于所述所述混水压力罐右侧的变频控制柜内一侧壁面上,所述第五连接线连接于所述第一测控主机以及第二电表上,所述第二水泵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侧的变频控制柜内上壁面上,所述第六连接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表以及第二水泵上,所述第二进水管一端与所述第二水泵连接,所述混水压力罐右侧的变频控制柜一侧壁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二进水管另一端贯穿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右侧的变频控制柜放置于咸水井内,所述第二流量计套装于所述第二进水管靠近第二水泵的一端,所述第二水位计以及第二数据远传模块均套装于所述第二进水管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进水管进水端,所述混水压力罐右侧壁面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出水管一端与所述第二水泵连接,另一端贯穿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右侧壁面的开口处伸进所述混水压力罐内。优选的,所述混合水过滤结构包括:第一排水管、过滤箱体、过滤网以及第二排水管;所述混水压力罐后壁面处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排水管一贯穿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后壁面的开口处且嵌装于所述矿化度变送器内,所述过滤箱体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后方,所述过滤箱体前后壁面处均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排水管另一端嵌装于所述过滤箱体前壁面的开口处,所述过滤网安装于所述过滤箱体内部,所述第二排水管安装于所述过滤箱体后壁面的开口处。优选的,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变频控制柜连接处设有固定第一水泵的水泵架。优选的,所述第一数据远传模块与第一测控主机通过蓝牙进行数据远传。优选的,所述第一流量计与所述第一进水管连接处设有密封功能的密封垫。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案通过混水压力罐进行咸淡水的混合,咸水和淡水分别由水泵泵送,在罐内靠流速自动混合,监测出水的矿化度和压力,压力不够会通过淡水测量抽取结构加大对淡水供给,矿化度不够会通过咸水测量抽取结构加大对咸水的供给,解决了传统的咸淡水混合灌溉设备的为了保证混合效果使混合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以及混合速度较慢的技术问题的有益效果,解决了传统的咸淡水混合灌溉设备,仅能将咸淡水预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调节混合,由于咸淡水水质的不确定性,混合水水质很难达到预期的精度的技术问题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框图。图中:1-底座;2-变频控制柜;3-混水压力罐;4-压力变送器;5-第一连接线;6-第一测控主机;7-第二连接线;8-第一电表;9-第三连接线;10-第一水泵;11-第一进水管;12-第一流量计;13-第一数据远传模块;14-第一水位计;15-第一出水管;16-软件模块;17-矿化度变送器;18-第四连接线;19-第二测控主机;20-第五连接线;21-第二电表;22-第二水泵;23-第六连接线;24-第二进水管;25-第二流量计;26-第二数据远传模块;27-第二水位计;28-第二出水管;29-第一排水管;30-过滤箱体;31-过滤网;32-第二排水管;33-水泵架;34-密封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包括底座(1)、一对结构相同的变频控制柜(2)以及混水压力罐(3),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壁面中心处,一对所述变频控制柜(2)均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壁面处,且位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两侧,所述混水压力罐(3)一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设有淡水测量抽取结构,所述混水压力罐(3)的另一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设有咸水测量抽取结构,所述混水压力罐(3)后方设有混合水过滤结构;/n所述淡水测量抽取结构包括:压力变送器(4)、第一连接线(5)、第一测控主机(6)、第二连接线(7)、第一电表(8)、第三连接线(9)、第一水泵(10)、第一进水管(11)、第一流量计(12)、第一数据远传模块(13)、第一水位计(14)、第一出水管(15)以及软件模块(16);/n所述混水压力罐(3)上壁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压力变送器(4)其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上壁面的开口处,所述第一测控主机(6)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一侧壁面上,所述第一连接线(5)连接于所述压力变送器(4)以及第一测控主机(6)上,所述第一电表(8)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一侧壁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线(7)连接于所述第一测控主机(6)以及第一电表(8)上,所述第一水泵(10)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上壁面上,所述第三连接线(9)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表(8)以及第一水泵(10)上,所述第一进水管(11)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10)连接,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一侧壁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进水管(11)另一端贯穿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放置于淡水井,所述第一流量计(12)套装于所述第一进水管(11)靠近第一水泵(10)的一端,所述第一水位计(14)以及第一数据远传模块(13)均套装于所述第一进水管(1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水管(11)进水端,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壁面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出水管(15)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10)连接,另一端贯穿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壁面的开口处伸进所述混水压力罐(3)内,所述软件模块(16)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壁面前端,且与所述第一测控主机(6)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包括底座(1)、一对结构相同的变频控制柜(2)以及混水压力罐(3),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壁面中心处,一对所述变频控制柜(2)均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壁面处,且位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两侧,所述混水压力罐(3)一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设有淡水测量抽取结构,所述混水压力罐(3)的另一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设有咸水测量抽取结构,所述混水压力罐(3)后方设有混合水过滤结构;
所述淡水测量抽取结构包括:压力变送器(4)、第一连接线(5)、第一测控主机(6)、第二连接线(7)、第一电表(8)、第三连接线(9)、第一水泵(10)、第一进水管(11)、第一流量计(12)、第一数据远传模块(13)、第一水位计(14)、第一出水管(15)以及软件模块(16);
所述混水压力罐(3)上壁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压力变送器(4)其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上壁面的开口处,所述第一测控主机(6)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一侧壁面上,所述第一连接线(5)连接于所述压力变送器(4)以及第一测控主机(6)上,所述第一电表(8)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一侧壁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线(7)连接于所述第一测控主机(6)以及第一电表(8)上,所述第一水泵(10)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上壁面上,所述第三连接线(9)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表(8)以及第一水泵(10)上,所述第一进水管(11)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10)连接,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一侧壁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进水管(11)另一端贯穿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放置于淡水井,所述第一流量计(12)套装于所述第一进水管(11)靠近第一水泵(10)的一端,所述第一水位计(14)以及第一数据远传模块(13)均套装于所述第一进水管(1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水管(11)进水端,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壁面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出水管(15)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10)连接,另一端贯穿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壁面的开口处伸进所述混水压力罐(3)内,所述软件模块(16)安装于所述混水压力罐(3)左侧的变频控制柜(2)内壁面前端,且与所述第一测控主机(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咸淡水混合灌溉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咸水测量抽取结构包括:矿化度变送器(17)、第四连接线(18)、第二测控主机(19)、第五连接线(20)、第二电表(21)、第二水泵(22)、第六连接线(23)、第二进水管(24)、第二流量计(25)、第二数据远传模块(26)、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艳平,张栓堂,艾万详,谷同会,赵名彦,高巍,王罕博,陈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大坝安全管理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