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甜叶菊施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8176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甜叶菊施肥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两端均向下设置有防护板,其中防护板底部设置有滚轮组,且两组防护板之间的机箱底部设置有喷洒机构,所述机箱底部设置有将喷洒机构罩住的防护罩,其中喷洒机构包括主管及位于主管两侧的支管,且主管及支管下半部侧壁上均均匀设置有喷水孔,所述机箱内设置有施肥罐,其中施肥罐内设置有过滤筒,且施肥罐顶部设置有延伸至过滤筒内的搅拌机构,所述机箱内还设置有连接施肥罐与喷洒机构的注液机构,其中注液机构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其中一进口端通过进液管与施肥罐底部连接,该进液管上设置有泵,其中三通阀的两出口端均通过出液管与主管对应的顶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果简单,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甜叶菊施肥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灌溉
,特别涉及一种甜叶菊施肥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在农田灌溉中的推广应用,施肥技术也由传统的土壤施肥向水肥一体化方向转变。传统的土壤施肥方式,施肥精度低,其肥料利用率只有25%~30%,不仅造成肥料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而水肥一体化不仅可以精确控制施肥时间、施肥量、肥液浓度和营养元素间的比例,提高水肥利用率,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然而,虽然喷灌面积逐年扩大,但与之配套的施肥装置却很少,未能充分发挥喷灌设施的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甜叶菊施肥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主要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甜叶菊施肥装置,包括跨设在田垄上的机箱,所述机箱两端均向下设置有位于田垄两侧的防护板,其中防护板底部设置有滚轮组,且两组防护板之间的机箱底部设置有喷洒机构,所述机箱底部设置有将喷洒机构罩住的防护罩,其中喷洒机构包括主管及位于主管两侧的支管,且主管及支管下半部侧壁上均均匀设置有喷水孔,所述机箱内设置有施肥罐,其中施肥罐内设置有过滤筒,且施肥罐顶部设置有延伸至过滤筒内的搅拌机构,所述机箱内还设置有连接施肥罐与喷洒机构的注液机构,其中注液机构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其中一进口端通过进液管与施肥罐底部连接,该进液管上设置有泵,其中三通阀的两出口端均通过出液管与主管对应的顶端连接,且出液管上还设置有控制阀。优选地,所述机箱后侧设置有呈门字框结构的把手。优选地,所述防护板与机箱之间一体设置。优选地,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电机及延伸至过滤筒内的搅拌轴,其中位于过滤筒内的搅拌轴上设置有搅拌桨。优选地,所述过滤筒底端与施肥罐底端固定连接,其中过滤筒侧壁顶端向外翻折有与施肥罐侧壁固定连接的折边,且进液管与折边下方的施肥罐侧壁连接。优选地,所述机箱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施肥罐的固定板,其中固定板上设置有用于施肥罐穿过的圆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注液机构将施肥罐内肥液注入喷洒机构内后,其迅速填充满主管及支管,并由其下方的喷水孔均匀喷洒在田垄上的甜叶菊中,由于支管及主管上的喷水孔覆盖范围广,使得其喷洒面积及喷洒效果均得到明显加强,其中两组防护板能将喷洒机构喷洒出的液体遮挡住,防止其喷洒至田垄两侧而浪费肥液。2、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泵经进液管、三通阀及出液管将施肥罐内混合好后的肥液迅速注入主管及支管中,并由喷水孔喷出,其中在具体使用时可根据要求控制控制阀的开度以达到控制喷洒效果的目的,而两组出液管同时开启状态下能迅速填充满主管以增强从喷水孔喷出液体的压力,而一组出液管因流量较小导致最终从喷水孔喷出液体的压力减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喷洒机构的仰视图。图中:1、田垄,2、机箱,3、防护板,4、滚轮组,5、喷洒机构,51、主管,52、支管,53、喷水孔,6、防护罩,7、施肥罐,8、过滤筒,9、搅拌机构,91、电机,92、搅拌轴,93、搅拌桨,10、注液机构,101、三通阀,102、进液管,103、出液管,104、泵,105、控制阀,11、把手,12、折边,13、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一种甜叶菊施肥装置,包括跨设在田垄1上的机箱2,所述机箱2两端均向下设置有位于田垄1两侧的防护板3,其中防护板3与机箱2之间一体设置,且防护板3底部设置有滚轮组4,而在机箱2后侧设置有呈门字框结构的把手11,那么通过把手11推动机箱2在田垄1正上方进行移动,而机箱2则通过防护板3带动滚轮组4在田垄1两侧移动,以此实现方便机箱2在田垄1上移动的目的。其中两组防护板3之间的机箱2底部设置有喷洒机构5,所述机箱2底部设置有将喷洒机构5罩住的防护罩6,而喷洒机构5包括主管51及位于主管51两侧的支管52,且主管51及支管52下半部侧壁上均均匀设置有喷水孔53,当将肥液注入喷洒机构5内后,其迅速填充满主管51及支管52,并由其下方的喷水孔53均匀喷洒在田垄上1的甜叶菊中,由于支管52及主管51上的喷水孔53覆盖范围广,使得其喷洒面积及喷洒效果均得到明显加强,其中两组防护板3能将喷洒机构5喷洒出的液体遮挡住,防止其喷洒至田垄1两侧而浪费肥液,而在上述过程中,由喷水孔53喷出的液体会喷洒在防护罩6上并经其孔径掉落在田垄1中,使得防护罩6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喷洒出的液体起到缓冲减速作用,防止喷洒液体压力过高而损坏田垄1上的植物,如图1所示,当将肥液注入喷洒机构5内喷洒至田垄1上的甜叶菊上时,防护罩6能防止有杂质与喷洒机构5接触以将其喷水孔53堵塞或者损坏喷洒机构5,而防护罩6底端高于田垄1上甜叶菊顶端,防止其将甜叶菊损伤。并且在机箱2内设置有施肥罐7,其中机箱2内还设置有连接施肥罐7与喷洒机构5的注液机构10,该注液机构10包括三通阀101,所述三通阀101的其中一进口端通过进液管102与施肥罐7底部连接,该进液管102上设置有泵104,其中三通阀101的两出口端均通过出液管103与主管51对应的顶端连接,且出液管103上还设置有控制阀105。使用时通过泵104经进液管102、三通阀101及出液管103将施肥罐7内混合好后的肥液迅速注入主管51及支管52中,并由喷水孔53喷出,其中在具体使用时可根据要求控制控制阀105的开度以达到控制喷洒效果的目的,而两组出液管103同时开启状态下能迅速填充满主管51以增强从喷水孔53喷出液体的压力,而一组出液管103因流量较小导致最终从喷水孔53喷出液体的压力减小。同时在施肥罐7内设置有过滤筒8,该过滤筒8底端与施肥罐7底端固定连接,其中过滤筒8侧壁顶端向外翻折有与施肥罐7侧壁固定连接的折边12,且进液管102与折边12下方的施肥罐7侧壁连接,通过过滤筒8防止施肥罐7内的颗粒肥料在没完全溶解的情况下不会被进液管102抽出,而是过滤筒8阻隔在施肥罐7内继续与液体混合溶解。而在施肥罐7顶部设置有延伸至过滤筒8内的搅拌机构9,所述搅拌机构9包括电机91及延伸至过滤筒8内的搅拌轴92,其中位于过滤筒8内的搅拌轴92上设置有搅拌桨93。通过搅拌机构9加强施肥罐7内液体于固体肥料之间的混合效率,防止肥液中会产生沉淀物而影响肥液的品质。本实施例中机箱2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施肥罐7的固定板13,其中固定板13上设置有用于施肥罐7穿过的圆孔。通过固定板13加强施肥罐7在机箱2内的稳固性,防止其歪斜倾倒。以上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专利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甜叶菊施肥装置,包括跨设在田垄上的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两端均向下设置有位于田垄两侧的防护板,其中防护板底部设置有滚轮组,且两组防护板之间的机箱底部设置有喷洒机构,所述机箱底部设置有将喷洒机构罩住的防护罩,其中喷洒机构包括主管及位于主管两侧的支管,且主管及支管下半部侧壁上均均匀设置有喷水孔,所述机箱内设置有施肥罐,其中施肥罐内设置有过滤筒,且施肥罐顶部设置有延伸至过滤筒内的搅拌机构,所述机箱内还设置有连接施肥罐与喷洒机构的注液机构,其中注液机构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其中一进口端通过进液管与施肥罐底部连接,该进液管上设置有泵,其中三通阀的两出口端均通过出液管与主管对应的顶端连接,且出液管上还设置有控制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甜叶菊施肥装置,包括跨设在田垄上的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两端均向下设置有位于田垄两侧的防护板,其中防护板底部设置有滚轮组,且两组防护板之间的机箱底部设置有喷洒机构,所述机箱底部设置有将喷洒机构罩住的防护罩,其中喷洒机构包括主管及位于主管两侧的支管,且主管及支管下半部侧壁上均均匀设置有喷水孔,所述机箱内设置有施肥罐,其中施肥罐内设置有过滤筒,且施肥罐顶部设置有延伸至过滤筒内的搅拌机构,所述机箱内还设置有连接施肥罐与喷洒机构的注液机构,其中注液机构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其中一进口端通过进液管与施肥罐底部连接,该进液管上设置有泵,其中三通阀的两出口端均通过出液管与主管对应的顶端连接,且出液管上还设置有控制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甜叶菊施肥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维祥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市赣县区赣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