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7735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逆变器单元,该逆变器单元的一个方式将直流电流转换成交流电流而提供给马达,其中,该逆变器单元具有逆变器和对逆变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控制基板具有:升压部件,其对从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进行升压;第1区域,其包含与升压部件的输入侧连接而利用从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进行动作的第1电路;第2区域,其包含与升压部件的输出侧连接而利用升压后的电压进行动作的第2电路;以及边界绝缘部,其设置于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边界,在俯视控制基板的状态下,边界绝缘部按照与升压部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控制基板的厚度方向上,边界绝缘部不具有布线图案。

Inverter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变器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逆变器单元。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逆变器单元,其具有逆变器和对逆变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该逆变器单元对马达进行控制。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逆变器控制单元(控制基板),其具有安装驱动电路的高压区域、安装控制装置的低压区域、以及将高压区域和低压区域绝缘的绝缘区域。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41471号公报上述绝缘区域由配置于在控制基板上设置的缝的粘接剂构成。该粘接剂经由设置于控制基板的背面的支承部件而被支承。上述逆变器控制单元需要支承部件,因此存在组装工时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降低组装工时的逆变器单元。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逆变器单元,其将直流电流转换成交流电流而提供给马达,其中,该逆变器单元具有逆变器和对所述逆变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所述控制基板具有:升压部件,其对从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进行升压;第1区域,其包含与所述升压部件的输入侧连接而利用从所述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进行动作的第1电路;第2区域,其包含与所述升压部件的输出侧连接而利用升压后的电压进行动作的第2电路;以及边界绝缘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的边界,在俯视所述控制基板的状态下,所述边界绝缘部按照与所述升压部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控制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边界绝缘部不具有布线图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降低组装工时的逆变器单元。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一个实施方式的逆变器单元的马达单元的俯视图。图2是基于图1的A-A线向视的逆变器单元1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省略了第1罩和第2罩的逆变器单元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控制基板的平面结构的图。图5是基于图4的B-B线向视的控制基板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示出设置于高压区域的第2电路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基于图6的C-C线向视的高压区域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逆变器单元;2:马达;7: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10、25a:壳体;11:第1收纳室(收纳部);21:控制基板;21a:短边(端边);21H:高压区域(第2区域);21L:低压区域(第1区域);22:边界绝缘部;23:绝缘部;23:绝缘部(第2绝缘部);25:逆变器;26:固定螺钉(固定部件);27:变压器(升压部件);28:减振性粘接剂;36a:第1布线;36b:第2布线;39:缺口;40:第1罩(罩部);41:第1突出部(突出部);73、75、37C1、37C2、37C3:电容器;CT6:连接器(逆变器输出用连接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逆变器单元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或数量等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将逆变器单元1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来限定重力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为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为下侧(重力方向)。另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搭载逆变器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逆变器单元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单元通过与马达组合而构成马达单元。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单元的马达单元的俯视图。以下,有时也将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逆变器单元的各构成部件的状态称为“俯视的状态”。如图1所示,逆变器单元1配置于马达单元3。马达单元3具有逆变器单元1、马达2以及马达壳3a。另外,马达单元3可以具有使马达2的旋转减速的减速装置(省略图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3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马达壳3a的内部设置有对马达2进行收纳的收纳空间。在马达壳3a的收纳空间中收纳有马达2。另外,在马达壳3a的外周面固定有逆变器单元1。逆变器单元1与提供直流电流的外部电源装置9连接,并且与马达2连接,在直流与多相交流(例如三相交流)之间进行电力转换。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电源装置9例如是搭载于车辆的二次电池。马达2通过从逆变器单元1提供的交流电流而进行动作。马达2具有:转子2a,其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为中心而进行旋转;定子2b,其位于转子2a的径向外侧。定子2b的线圈线与逆变器单元1连接。图2是基于图1的A-A线向视的逆变器单元1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省略了第1罩40和第2罩42的逆变器单元1的俯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逆变器单元1具有壳体10、控制基板21、逆变器25、布线部30、布线部保持架33、第1罩40以及第2罩42。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收纳空间13。在收纳空间13中收纳有控制基板21、逆变器25、布线部30以及布线部保持架33。收纳空间13被划分成第1收纳室11和第2收纳室12。即,在壳体10中设置有第1收纳室11和第2收纳室12。第1收纳室11和第2收纳室12向外部开口。第1收纳室11和第2收纳室12的开口朝向上侧。即,第1收纳室11和第2收纳室12向相同方向开口。另外,第1收纳室11和第2收纳室12的开口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第1收纳室11和第2收纳室12相互相邻。控制基板21和逆变器25收纳于第1收纳室(收纳部)11。壳体10具有第1底壁部10a、第2底壁部10b、侧壁部10c以及分隔壁部10d。收纳空间13是被第1底壁部10a、第2底壁部10b以及侧壁部10c包围的空间。侧壁部10c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的环状。侧壁部10c从水平方向包围收纳空间13。在侧壁部10c的上端面10ca固定有第1罩40和第2罩42。第1底壁部10a和第2底壁部10b位于侧壁部10c的下端。第1底壁部10a和第2底壁部10b位于收纳空间13的下侧。第1底壁部10a位于第1收纳室11的下侧。第2底壁部10b位于第2收纳室12的下侧。分隔壁部10d将收纳空间13划分成第1收纳室11和第2收纳室12。在分隔壁部10d设置有使第1收纳室11和第2收纳室12相互连通的分隔壁开口10da。布线部30通过分隔壁开口10da。控制基板21配置于第1收纳室11,对逆变器25进行控制。逆变器25包含具有逆变器电路的电源基板、电容器以及开关元件。开关元件与电源基板连接。逆变器25经由布线部30而与外部电源装置9连接。布线部30将外部电源装置9和逆变器25连接。如图3所示,布线部30由一对汇流条30a构成。汇流条30a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布线部30跨越第1收纳室11和第2收纳室12而设置。如图2所示,布线部30经由布线部保持架33而固定于壳体10。在布线部30上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逆变器单元,其将直流电流转换成交流电流而提供给马达,其中,/n该逆变器单元具有逆变器和对所述逆变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n所述控制基板具有:/n升压部件,其对从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进行升压;/n第1区域,其包含与所述升压部件的输入侧连接而利用从所述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进行动作的第1电路;/n第2区域,其包含与所述升压部件的输出侧连接而利用升压后的电压进行动作的第2电路;以及/n边界绝缘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的边界,/n在俯视所述控制基板的状态下,所述边界绝缘部按照与所述升压部件重叠的方式配置,/n在所述控制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边界绝缘部不具有布线图案。/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19 JP 2019-0803191.一种逆变器单元,其将直流电流转换成交流电流而提供给马达,其中,
该逆变器单元具有逆变器和对所述逆变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
所述控制基板具有:
升压部件,其对从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进行升压;
第1区域,其包含与所述升压部件的输入侧连接而利用从所述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进行动作的第1电路;
第2区域,其包含与所述升压部件的输出侧连接而利用升压后的电压进行动作的第2电路;以及
边界绝缘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的边界,
在俯视所述控制基板的状态下,所述边界绝缘部按照与所述升压部件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控制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边界绝缘部不具有布线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单元,其中,
所述控制基板经由固定部件而固定于所述逆变器,
所述固定部件设置于所述升压部件的周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变器单元,其中,
所述升压部件经由减振性粘接剂而设置于所述控制基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单元,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内元气长茂美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