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型的连接器,包括插座和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包括插座本体、至少两个插座插脚以及连接一个插座插脚的弹性导通件,弹性导通件具有电性连接部,电性连接部抵触紧邻的另一个插座插脚,使该弹性导通件接触的两个插座插脚在插座未被插头插接时处于导通连接状态;所述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和插头插脚,插头插脚与插座上的插座插脚相互配合,紧邻的两个插头插脚之间具有隔离部件;所述插头与插座插接时,插头上的隔离部件施加压力给弹性导通件,令弹性导通件的电性连接部不再抵触原来的插座插脚,使得插座内原本导通连接的两个插座插脚实现导通连接状态与断路连接状态的切换。
An improved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的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型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作为一种具备能够被往复多次插拔特点的电学器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需要实现电气或信号连接的设备中。在现有的需要避免出现断路的设备中,通常需要人工手动操作连接器上的相应结构,才能完成对电路的导通或断路等状态的切换过程,导致这样的连接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改进型的连接器。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进型的连接器,包括插座和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包括插座本体、至少两个插座插脚以及连接一个插座插脚的弹性导通件,所述弹性导通件具有电性连接部,所述电性连接部抵触紧邻的另一个插座插脚,使该弹性导通件接触的两个插座插脚在插座未被插头插接时处于导通连接状态;所述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和插头插脚,所述插头插脚与插座上的插座插脚相互配合,紧邻的两个插头插脚之间具有隔离部件;所述插头与插座插接时,插头上的隔离部件施加压力给所述弹性导通件,令弹性导通件的电性连接部不再抵触原来的插座插脚,使得插座内原本导通连接的两个插座插脚实现导通连接状态与断路连接状态的切换。改进地,在所述改进型的连接器中,所述弹性导通件的首端套接在插座插脚上,弹性导通件的末端形成有所述电性连接部。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导通件的首端形成有套接对应插座插脚用的固定孔。改进地,所述弹性导通件具有弯折的回弹圆弧面,所述隔离部件给弹性导通件的施加压力点位于弹性导通件上电性连接部与回弹圆弧面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导通件包括依次形成的固定连接面、固定面、所述回弹圆弧面和操作面,所述操作面延伸形成有顶触所述另一个插座插脚的所述电性连接部。再改进,所述固定连接面形成有套接对应插座插脚的固定孔,所述固定面的形成走向与被套接的该插座插脚的走向相一致。改进地,在所述改进型的连接器中,所述电性连接部具有抵触对应插座插脚的接触面以及由该接触面朝着靠近固定面方向延伸而成的舌片。再改进,在所述改进型的连接器中,所述插座本体内设有镶块,镶块具有固定槽,所述弹性导通件的固定面限位在该固定槽内。改进地,在所述改进型的连接器中,所述弹性导通件由其连接的所述插座插脚延伸而成;或者,所述弹性导通件的首端具有防松凸包。可选择地,在所述改进型的连接器中,所述隔离部件为绝缘部件;或者,所述隔离部件采用导电材料,且该隔离部件与其两侧的各插头插脚均处于非电性接触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插座内设置至少两个插座插脚以及连接一个插座插脚的弹性导通件,弹性导通件的电性连接部抵触紧邻的另一个插座插脚,使弹性导通件接触的两个插座插脚在插座未被插头插接时处于导通连接状态,而在插头内紧邻的两个插头插脚之间设置隔离部件,以在插头与插座插接时,插头上的隔离部件施加压力给弹性导通件,令弹性导通件的电性连接部不再抵触原来的插座插脚,使得插座内原本处于导通连接状态的两个插座插脚实现了导通连接状态与断路连接状态的切换。如此设置结构的连接器,不仅具备结构合理和安全可靠的优势,而且还可以方便用户仅仅施加插头对插座的插接动作,就可以轻松地完成对连接器的导通和断路状态切换,提高操作效率;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的连接器采用了单个弹性导通件,使得设计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产品组装和自动化生产;本专利技术还通过将弹性导通件用镶块隔离,仅留中间便于隔离部件通过的小槽,以增加产品的安全防护等级,保证人员安全,优化弹片结构,提升产品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连接器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弹性导通件在紧邻的两个插座插脚之间的设置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弹性导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弹性导通件从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插头与插座插接时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插座上弹性导通件、紧邻的两个插座插脚以及镶块的结构状态设置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插头与插座的配合示意图;图8为采用了另一种弹性导通件结构后的连接器的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改进型的连接器,包括插座1和插头2,其中:插座1包括插座本体3、至少两个插座插脚4以及连接一个插座插脚的弹性导通件5,弹性导通件5具有电性连接部6,电性连接部6抵触紧邻的另一个插座插脚,使该弹性导通件接触的两个插座插脚在插座未被插头插接时处于导通连接状态;插头2包括插头本体7和插头插脚8,插头插脚8与插座上的插座插脚4相互配合,紧邻的两个插头插脚之间具有隔离部件9;在插头2与插座1插接时,插头2上的隔离部件9施加压力给弹性导通件5,令弹性导通件5的电性连接部6不再抵触原来的插座插脚,使得插座内原本导通连接的两个插座插脚实现导通连接状态与断路连接状态的切换。其中,根据实际需要,隔离部件9所施加给弹性导通件5的压力既可以是顶压力(即隔离部件9去顶压弹性导通件5),也可以是挤压力(即隔离部件9挤压弹性导通件5的一侧)。参见图5所示,当插头2的隔离部件9朝着插座1内插入时,该隔离部件9会顶压弹性导通件5,由于该弹性导通件5原来是一端(即其电性连接部)抵触在一侧的一个插座插脚上,即弹性导通件与被抵触的该插座插脚是处于电性连接状态,此时弹性导通件5则因受到隔离部件9的顶压而产生形变,导致该弹性导通件5的电性连接部不再抵触到原来的这个插座插脚,即此情况下的弹性导通件5不再与原本抵触的该插座插脚发生电性连接,从而实现了位于弹性导通件5两侧的这两个插座插脚之间的断路连接状态效果。其中,这里的该隔离部件9可以为绝缘部件;或者,该隔离部件9采用导电材料,且该隔离部件与其两侧的各插头插脚均处于非电性接触状态。当然,本实施例中的隔离部件9采用绝缘部件。其中,隔离部件9的前端形成有起导向功能的导向部21,以方便隔离部件9可以更加顺畅地使弹性导通件5的电性连接部发生形变,以断开该电性连接部与对应插座插脚之间的抵触状态。其中,该导向部21可以设置成C角或者倒角结构。另外,在插座1内还可以设置有紧固螺钉20,以将该紧固螺钉20所对应的插座插脚紧固地固定到插座内。弹性导通件5优选采用片状结构,即采用弹性导通片的形式。当然,为了增强弹性导通件与其连接的另一个插座插脚之间的电性连接效果,还可以将本实施例中弹性导通件5的首端套接在这个插座插脚上,而由弹性导通件5的末端形成有电性连接部6。具体地,例如,可以使得弹性导通件5的首端形成有套接对应插座插脚用的固定孔10。在插座插脚的针体经固定孔10穿过后,整个插座插脚就会被弹性导通件的该固定孔所围绕固定,不仅增大了弹性导通件与该插座插脚在多个接触点上的电性接触,而且也能够有效避免插座插脚在插接过程中的晃动。另外,还可以考虑令该弹性导通件5的首端具有防松凸包11,以进一步增强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型的连接器,包括插座(1)和插头(2),其特征在于:/n所述插座(1)包括插座本体(3)、至少两个插座插脚(4)以及连接一个插座插脚的弹性导通件(5),所述弹性导通件(5)具有电性连接部(6),所述电性连接部(6)抵触紧邻的另一个插座插脚,使该弹性导通件接触的两个插座插脚在插座未被插头插接时处于导通连接状态;/n所述插头(2)包括插头本体(7)和插头插脚(8),所述插头插脚(8)与插座上的插座插脚(4)相互配合,紧邻的两个插头插脚之间具有隔离部件(9);/n所述插头(2)与插座(1)插接时,插头(2)上的隔离部件(9)施加压力给所述弹性导通件(5),令弹性导通件(5)的电性连接部不再抵触原来的插座插脚,使得插座内原本导通连接的两个插座插脚实现导通连接状态与断路连接状态的切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的连接器,包括插座(1)和插头(2),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1)包括插座本体(3)、至少两个插座插脚(4)以及连接一个插座插脚的弹性导通件(5),所述弹性导通件(5)具有电性连接部(6),所述电性连接部(6)抵触紧邻的另一个插座插脚,使该弹性导通件接触的两个插座插脚在插座未被插头插接时处于导通连接状态;
所述插头(2)包括插头本体(7)和插头插脚(8),所述插头插脚(8)与插座上的插座插脚(4)相互配合,紧邻的两个插头插脚之间具有隔离部件(9);
所述插头(2)与插座(1)插接时,插头(2)上的隔离部件(9)施加压力给所述弹性导通件(5),令弹性导通件(5)的电性连接部不再抵触原来的插座插脚,使得插座内原本导通连接的两个插座插脚实现导通连接状态与断路连接状态的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通件(5)的首端套接在插座插脚上,弹性导通件(5)的末端形成有所述电性连接部(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型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通件(5)的首端形成有套接对应插座插脚用的固定孔(1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改进型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通件(5)具有弯折的回弹圆弧面(14),所述隔离部件(9)给弹性导通件(5)的施加压力点位于弹性导通件上电性连接部(6)与回弹圆弧面(14)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高松,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高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