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排放空间制图方法、密度空间分布确定方法与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监测
,具体涉及一种碳排放空间制图方法、密度空间分布确定方法与装置。
技术介绍
城市居民居住碳排放空间分析是实施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居民居住碳排放空间制图是进行居民居住碳排放空间分析的基础。传统技术中,一般是基于统计数据进行各个区域的城市居民居住碳排放的核算,优点是方法简单,数据易于获取,且数据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广泛性,便于不同区域间或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该方法的缺点是,统计的城市居民居住碳排放量数据比较粗略,缺乏精确的空间属性,且无法体现碳排放空间分布的非均质特征,不能准确反映城市快速建设过程中居民居住碳排放的空间变化特点。为实现居民居住碳排放空间分析,目前存在两种探索性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开发或引入模型进行居民居住碳排放估算,这类方法的缺点是,模型的适应范围有限,且模型中应用的数据不易获取,方法的适用性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第二种方法是从微观视角基于大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对城市居民居住用能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形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排放空间制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根据目标区域中的夜间灯光数据和遥感影像,确定目标区域中各像元内的居民定居指数;/n(2)获取目标区域中部分区域的遥感影像,利用该遥感影像,确定出所述部分区域内每个建筑物的高度,每个像元内的居住建设用地总面积,每个像元内的各个建筑物的平面分布面积,以及每个像元内的建设用地覆盖率;/n计算所述部分区域内的居民居住密度,计算公式如下:/nRSD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排放空间制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目标区域中的夜间灯光数据和遥感影像,确定目标区域中各像元内的居民定居指数;
(2)获取目标区域中部分区域的遥感影像,利用该遥感影像,确定出所述部分区域内每个建筑物的高度,每个像元内的居住建设用地总面积,每个像元内的各个建筑物的平面分布面积,以及每个像元内的建设用地覆盖率;
计算所述部分区域内的居民居住密度,计算公式如下:
RSDi=Ki×Ai
式中,RSDi为i像元内的居民居住密度,Ki为i像元内的建设用地覆盖率,Ai为i像元内的居住建设用地密度指数,根据所述部分区域内每个建筑物的高度、每个像元内的居住建设用地总面积和每个像元内的各个建筑物的平面分布面积计算得到;
(3)根据所述部分区域内的居民居住密度和居民定居指数,建立居民居住密度和居民定居指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得到回归模型;
(4)根据所述回归模型,结合所述目标区域中各像元内的居民定居指数,确定整个目标区域的居民居住密度;
(5)确定目标区域内单位居民居住密度下的碳排放含量,计算该碳排放含量与整个目标区域的居民居住密度的乘积,得到目标区域内各像元的碳排放量,绘制碳排放空间分布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排放空间制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居住建设用地密度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1为i像元内第1个建筑物的楼层数,P2为i像元内第2个建筑物的楼层数,Pn为i像元内第n个建筑物的楼层数,P1,P2,…,Pn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设定单个楼层高度的比值求得;S1为i像元内第1个建筑物的平面分布面积,S2为i像元内第2个建筑物的平面分布面积,Sn为i像元内第n个建筑物的平面分布面积,S为i像元内的居住建设用地总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排放空间制图方法,其特征在于,目标区域内单位居民居住密度下的碳排放含量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K为单位居民居住密度下的碳排放含量,CT为目标区域内的居民居住碳排放总量,∑RSDi为研究区内居民居住密度的总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排放空间制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归模型的计算式如下:
y=b2×x2+b1×x
其中,y为居民居住密度,x为居民定居指数,b1、b2均为回归模型的参数。
5.一种居民居住密度空间分布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目标区域中的夜间灯光数据和遥感影像,确定目标区域中各像元内的居民定居指数;
(2)获取目标区域中部分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桂芳,卢鹤立,冯亚飞,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