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6883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在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中,获取相邻井之间采样点处的地层时间厚度;将地层时间厚度输入线性函数,输出采样点处的地层速度,得到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的速度场,其中,所述线性函数是根据井点处的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原理构建的。该方案有利于提高构建时深转换速度场的精度,进而有利于提高地震预测深度的精度,有利于提供良好的油气勘探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震勘探
,特别涉及一种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由于地震采集、处理后的资料为时间域,在地震解释构造成图时需要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深度域来展示地腹地层深度情况,并预测深度来指导钻井,依靠速度为桥梁来实现。因此,时深转换中速度场的构建尤为重要,目前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通常是采用三种技术方法。第一种基于井点层速度的方法,先算出井点每层的层速度,然后井与井之间通过数学内插来确定该层的层速度,从而建立该层的时深转换速度场。第二种基于叠加速度场方法,该方法采用处理叠加速度场,通过Dix转换成,形成初始的层速度模型,然后通过井点速度校正该速度,最终得到该层的层速度。第三种基于地层埋深压实方法,先对地层层位进行对比解释,得到T0埋深构造,然后根据井点埋深T0与地层证实深度,计算井点速度Vint,运用多口井点埋深T0与Vint拟合数学函数关系F(Vint,T0),通过该函数关系,确定该层最终的速度场。以上几种方法在运用于大多数地区,速度场求取时效性较高,根据实际钻井证实时深转换后的深度精度相对较高。但当某一地层沉积有膏岩,后期经过构造运动将膏岩挤压,导致地层厚度变化大时,再采取以上的几种方法进行速度场建模,经过时深转换得到的构造成果与构造的证实形态差异较大,甚至是负相关构造。在投入生产中的地震预测深度与实际钻井深度存在较大的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地层沉积有膏岩时构建的时深转换速度场精度低的技术问题。该方法包括:在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中,获取相邻井之间采样点处的地层时间厚度;将地层时间厚度输入线性函数,输出采样点处的地层速度,得到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的速度场,其中,所述线性函数是根据井点处的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原理构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地层沉积有膏岩时构建的时深转换速度场精度低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地层时间厚度获取模块,用于在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中,获取相邻井之间采样点处的地层时间厚度;速度场构建模块,用于将地层时间厚度输入线性函数,输出采样点处的地层速度,得到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的速度场,其中,所述线性函数是根据井点处的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原理构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意的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地层沉积有膏岩时构建的时深转换速度场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任意的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地层沉积有膏岩时构建的时深转换速度场精度低的技术问题。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出了应用线性函数来构建时深转换速度场,将相邻井之间采样点处的地层时间厚度输入线性函数,即可得出采样点处的地层速度,进而得到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的速度场,由于线性函数是根据井点处的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原理构建的,使得该线性函数的构建考虑了地层含膏岩的情况,进而使得构建时深转换速度场的过程符合膏岩含量带来的变化,避免或降低膏岩影响构建时深转换速度场的精度,有利于提高构建时深转换速度场的精度,进而有利于提高地震预测深度的精度,有利于提供良好的油气勘探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层速度与膏岩含量百分比交汇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层速度与ΔT0曲线拟合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膏岩速度场建模流程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装置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102:在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中,获取相邻井之间采样点处的地层时间厚度;步骤104:将地层时间厚度输入线性函数,输出采样点处的地层速度,得到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的速度场,其中,所述线性函数是根据井点处的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原理构建的。由图1所示的流程可知,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出了应用线性函数来构建时深转换速度场,将相邻井之间采样点处的地层时间厚度输入线性函数,即可得出采样点处的地层速度,进而得到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的速度场,由于线性函数是根据井点处的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原理构建的,使得该线性函数的构建考虑了地层含膏岩的情况,进而使得构建时深转换速度场的过程符合膏岩含量带来的变化,避免或降低膏岩影响构建时深转换速度场的精度,有利于提高构建时深转换速度场的精度,进而有利于提高地震预测深度的精度,有利于提供良好的油气勘探效果。具体实施时,上述时深转换是指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深度域。具体实施时,在获取相邻井之间采样点处地层时间厚度的过程中,采样点处包括含膏岩和非含膏岩的采样点,对于含膏岩的采样点,可以先明确地层发育膏岩时地震剖面的响应特征,进而对含膏岩地层顶、底层位进行精细对比解释,掌握含膏岩地层厚度变化情况,计算出地层时间厚度△T0值(即T0底-T0顶),可以隔空间(10*10或者20*20)采样点输出,供后期构建速度场使用,还可以变编制△T0厚度图。具体实施时,为了实现可以基于线性函数来快捷、准确地构建时深转换速度场,在本实施例中,专利技术人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原理,地层速度与埋深关系不大。具体的,提出了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大而变小,为准确地构建线性函数提供了原理性依据。具体实施时,为了研究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关系,在本实施例中,对测井资料中对含膏岩与不含膏岩同一地层的速度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规律。例如,蜀南地区东深1井的高台组地层,含膏岩,该段的测井速度在4500km/s。另一井盘1井,高台组内部不含膏岩,该段的测井速度在5800km/s,说明当含膏岩时地层速度明显降低;通过选取模型进行试验。试验模型参数为蜀南地区东深1井,该井膏岩速度为4700m/s,围岩为6250m/s,假设100个采样点,通过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可知,膏岩的含量越大时,地层的速度越小。具体实施时,由于岩性的多样性,纯膏岩含量无法估算,本实施例提出可以用含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在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中,获取相邻井之间采样点处的地层时间厚度;/n将地层时间厚度输入线性函数,输出采样点处的地层速度,得到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的速度场,其中,所述线性函数是根据井点处的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原理构建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中,获取相邻井之间采样点处的地层时间厚度;
将地层时间厚度输入线性函数,输出采样点处的地层速度,得到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的速度场,其中,所述线性函数是根据井点处的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原理构建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原理为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大而变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井点处的地层速度随膏岩含量的变化原理构建所述线性函数,包括:
采用井点处的地层时间厚度表示膏岩含量,根据地层速度随地层时间厚度的变化原理拟合所述线性函数,所述线性函数为减函数。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采用井点速度校正所述速度场,得到最终的所述速度场。


5.一种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层时间厚度获取模块,用于在待时深转换的地震数据中,获取相邻井之间采样点处的地层时间厚度;
速度场构建模块,用于将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甫陈胜王鹏李金芝李源郑喻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