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投式高黏沥青改性剂有效掺量的测试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6781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直投式高黏沥青改性剂有效掺量的测试方法,包括:第一步、对沥青材料、高黏改性剂及集料基本性能进行检验;第二步、采用直投式制法制备沥青混合料,再利用沥青抽提仪和旋转蒸发仪抽提得到直投式高黏沥青样本;第三步、采用传统剪切法制备高黏沥青样本;第四步、制作原子力试样;第五步、对沥青试样进行测试,绘制高黏沥青试样的黏附力‑位移曲线,并计算其黏附耗散能;第六步、以传统剪切法制作的高黏沥青样本的黏附耗散能作为高黏改性剂对沥青100%改性的指标,以直投式法制作高黏沥青样本的黏附耗散能作为分析对象,计算直投式沥青混合料中高黏改性剂在沥青中的高黏改性剂掺配效率,定量分析出高黏改性剂对沥青的有效掺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投式高黏沥青改性剂有效掺量的测试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投式高黏沥青改性剂有效掺量的测试方法,属于道路工程

技术介绍
排水沥青路面由于其良好的排水性能、安全性和行车舒适性能等,在道路行业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传统上排水沥青混合料所采用的高黏沥青是通过强剪切使高黏剂分散到沥青中,再加入集料中进行拌和,这一过程能耗大,并且高黏剂与沥青在剪切过程中容易发生老化,还需要进行稳定化,以防止聚合物从沥青中离析等缺点,同时由于黏度较高,造成输送困难,致使制备过程繁琐,综合成本较高。而在混合料拌合过程中,可以利用一种直投式制法,即:通过直接在集料中加入高黏改性剂,利用石料拌和过程中的剪切力,将其分散到混合料中,在混合料表面形成一层膜,再加入沥青进行拌和和加工,其可省去高黏度改性沥青的预先加工、储存和运输等繁琐过程,且对制备过程中的老化因素影响较小。因此,直投式法制备高黏沥青混合料在经济性和适用性等方面在工程中具有较大的优势。鉴于国内外关于直投式沥青混合料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直投式沥青混合料的指标和检验还存在许多空白。对于沥青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投式高黏沥青改性剂有效掺量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n第一步、对沥青材料、高黏改性剂及集料基本性能进行检验;/n第二步、采用直投式制法制备沥青混合料,再利用沥青抽提仪和旋转蒸发仪抽提得到直投式高黏沥青样本;/n第三步、采用传统剪切法制备高黏沥青样本;/n第四步、分别取适量的直投式高黏沥青样本和传统剪切法制备的高黏沥青样本置于载玻片上,每种沥青样本各做三件平行试样,将载玻片放于密封盒中,并将密封盒放入150℃烘箱中加热10分钟制作原子力试样;/n第五步、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试验分别对步骤四中的沥青试样进行测试,绘制高黏沥青试样的黏附力-位移曲线,并计算其黏附耗散能,且每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投式高黏沥青改性剂有效掺量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对沥青材料、高黏改性剂及集料基本性能进行检验;
第二步、采用直投式制法制备沥青混合料,再利用沥青抽提仪和旋转蒸发仪抽提得到直投式高黏沥青样本;
第三步、采用传统剪切法制备高黏沥青样本;
第四步、分别取适量的直投式高黏沥青样本和传统剪切法制备的高黏沥青样本置于载玻片上,每种沥青样本各做三件平行试样,将载玻片放于密封盒中,并将密封盒放入150℃烘箱中加热10分钟制作原子力试样;
第五步、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试验分别对步骤四中的沥青试样进行测试,绘制高黏沥青试样的黏附力-位移曲线,并计算其黏附耗散能,且每个试样至少选取5点做力曲线检验;
第六步、以传统剪切法制作的高黏沥青样本的黏附耗散能作为高黏改性剂对沥青100%改性的指标,以直投式法制作高黏沥青样本的黏附耗散能作为分析对象,计算出在直投式沥青混合料中高黏改性剂在沥青中的高黏改性剂掺配效率,定量分析出高黏改性剂对沥青的有效掺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投式高黏沥青改性剂有效掺量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五步中,所述原子力显微镜试验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的Ramp模块,Contact模式对沥青试样进行检测,温度条件为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投式高黏沥青改性剂有效掺量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五步中,原子力显微镜试验测试后,绘制每次试验的黏附力-距离曲线,计算出黏附力作用的起点和终点范围内曲线的面积,即为黏附耗散能;所述曲线内的面积具体为,在黏附力-距离黏附力曲线图当中,水平线与进针曲线的交点即为沥青黏附力作用的起点,而进针曲线的最低点即为沥青黏附力作用的终点,计算这段范围内进针曲线与回针曲线所围成的面积,为沥青黏附作用产生的耗散能即为所述黏附耗散能;试样全部测试完后,从测得数值中选取95%的置信区间后取平均值,其具体计算方法为进针曲线部分的水平线与回针曲线中黏附力作用的起始点即水平线与回针曲线交点和终点即回针曲线最低点范围内的曲线所围成的面积,减去形变下凹的部分,其计算公式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曾宪辉孟元鹏李国芬马翔罗桑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