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泵,包括泵主体;泵主体包括水平同轴设置并成一体结构的入料管道、定子以及出料管道,入料管道上开设有进料斗,入料管道的进料端通过螺栓组件安装进料斗,入料管道内水平设置有带螺旋片的转轴,远离所述定子的入料管道端部通过法兰连接有驱动转轴工作的液压驱动机构;转轴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连接位于定子内腔中的转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泵送干、粘、干稀混合等各种特性的含油污泥,采用液压驱动,既能够满足防爆要求,又能够实现就地控制,在各个接口都设计为快速接头模式,即泵出口、液压马达接口等均为快速接头,进料的料槽也设计为可拆卸结构,方便了设备的拆卸及安装。
A local control hydraulic screw pump for oily slud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送泵,具体为一种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泵,属于环保机械
技术介绍
油轮在日常营运过程中,油舱的底部和边角处都会有油渣或沉淀物,在经过原油洗舱或水洗舱之后,仍有部分残存油泥洗不干净,需要人工清理,把里面的垃圾等清理干净,达到安全要求。这个清理舱内残存的油渣或垃圾等的过程,即为清舱,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货主对换货种船舶舱室的清洁要求以及船舶进厂修理等情况下需进行清挖舱作业,所产生的相关含油污泥属于危险废弃物,应按规定进行规范处理。目前清挖舱作业采用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其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1)人工需求量大,面临短缺风险。由于作业环境艰苦,目前只能请到50岁以上的人工进行清挖舱,并且今后适龄且愿意干活的清挖舱人员越来越难请,人工短缺风险非常高;(2)作业周期长。据统计平均需要12个人3天完成1艘3500吨油船的全部清挖舱作业;平均需要120人3天完成1艘30万吨VLCC油轮的全部清挖舱作业;(3)施工风险高。舱底的含油污泥属于危险废物,清挖舱的作业环境也是属于高温、油气混合、半密闭环境,属于高危作业环境。涉及的风险主要包括:吊运污油泥进出舱室、燃烧爆炸、人员跌落、人体皮肤接触原油、人体吸入有毒气体等;(4)过程不环保。纯人工挑送难免造成油泥外溢到甲板上,对于油船甲板面的污染也较为严重,整体作业过程的环保问题较为突出;同时,此类油泥具有干、粘、干稀混合等特性,缺乏流动性,黏稠度高,同时舱底要求严格防爆,舱口狭小,舱底需要灵活移动泵,普通的泵无法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目前在进行油轮清挖舱时,均为人工在舱底清挖油泥、人工铲挖油泥装袋、人工逐袋吊运油泥至甲板。到目前为止,各油轮还没有采用泵类设备进行清挖舱作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泵送的物料包含油、泥和水,含固量较高,缺乏流动性,粘度大和腐蚀性强,同时污油泥中可能存在大颗粒泥块,可能造成泵内部卡死,所以普通的泵无法满足要求;同时,油轮甲板距离舱底30-40米高,无法直接抽吸,必须将泵通过油轮的通风孔送入到油舱底部。但甲板上的通风口较小,泵体积较大,不方便进入舱内,即使进入到舱内,也由于无法移动而造成清舱困难。特别是在油气混合环境下,泵的驱动装置必须严格防爆。因此,物料的限制、尺寸的限制、重量的限制、防爆要求的限制等,诸多限制都使得油轮清挖舱作业长期以来一直是非常传统的全人工作业方式,费时费力,不安全也不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泵,大幅降低安全风险,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缩短作业时间,减少作业人员,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人员招聘难度,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提高职业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水平。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泵,包括泵主体;所述泵主体包括水平同轴设置并成一体结构的入料管道、定子以及出料管道,所述入料管道上开设有进料端,所述入料管道的进料端通过螺栓组件安装进料斗,所述入料管道内水平设置有带螺旋片的转轴,远离所述定子的入料管道端部通过法兰连接有驱动转轴工作的液压驱动机构;所述转轴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连接位于定子内腔中的转子。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子的内壁为双线螺旋结构,所述转子的外壁为单线螺旋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液压驱动机构包括设置有液压油进口和液压油出口的液压马达,所述液压油进口和液压油出口均为液压快速接头,所述液压马达上还设置有控制液压马达工作状态的推杆,液压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转轴的端部。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料管道外端通过工字型法兰连接有可拆卸的出料口,靠近所述定子的法兰一端通过拉杆与定子另一端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料口采用不锈钢快速接头与外设管道进行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拉杆为两头带螺母的连接杆,且每台泵均设有四根拉杆。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子的材质为丁晴橡胶。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子的材质为镀铬钢。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料斗为上大下小的梯形状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旋片从液压马达的万向节延伸到转子端的万向节。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泵设计合理:一、可以泵送干、粘、干稀混合等各种特性的含油污泥,扬程不低于40米,输送距离不少于80米;二、采用液压驱动,既能够满足防爆要求,又能够实现就地控制,还可根据应用场所实际情况进行参数选型,以适应不同的工况;三、设计的泵总重量不超过80公斤,直径不超过300mm,具备了体积小、质量轻、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可以轻松进出油轮甲板上的人孔或通风孔;四、在各个接口都设计为快速接头模式,即泵出口、液压马达接口等均为快速接头,进料的料槽也设计为可拆卸结构,方便了设备的拆卸及安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出料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拉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螺旋片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1、出料口,2、拉杆,3、定子,4、转子,5、万向节,6、进料斗,7、螺旋片,8、联轴器,9、推杆,10、液压油进口,11、液压油出口和12、液压马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一种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泵,包括泵主体;所述泵主体包括水平同轴设置并成一体结构的入料管道、定子3以及出料管道,所述入料管道上开设有进料端,所述入料管道的进料端通过螺栓组件安装进料斗6,所述入料管道内水平设置有带螺旋片7的转轴,远离所述定子3的入料管道端部通过法兰连接有驱动转轴工作的液压驱动机构;所述转轴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5连接位于定子3内腔中的转子4。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定子3的内壁为双线螺旋结构,所述转子4的外壁为单线螺旋结构,转子4在工作过程中与定子3内壁配合以实现密封腔体输送。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液压驱动机构包括设置有液压油进口10和液压油出口11的液压马达12,通过液压马达12将液压系统的液压力转化为旋转的动力,为整套泵提供动力,所述液压油进口10和液压油出口11均为液压快速接头,所述液压马达12上还设置有控制液压马达12工作状态的推杆9,通过推杆9控制液压油的流向,从而达到控制泵的启停和调整螺旋轴旋转方向的目的,实现泵就地启停和正反转,易操作易控制,可灵活停机开机,所述液压马达12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8连接转轴的端部,起连接螺旋片7与液压马达12的转子4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泵,包括泵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主体包括水平同轴设置并成一体结构的入料管道、定子(3)以及出料管道,所述入料管道上开设有进料端,所述入料管道的进料端通过螺栓组件安装进料斗(6),所述入料管道内水平设置有带螺旋片(7)的转轴,远离所述定子(3)的入料管道端部通过法兰连接有驱动转轴工作的液压驱动机构;所述转轴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5)连接位于定子(3)内腔中的转子(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泵,包括泵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主体包括水平同轴设置并成一体结构的入料管道、定子(3)以及出料管道,所述入料管道上开设有进料端,所述入料管道的进料端通过螺栓组件安装进料斗(6),所述入料管道内水平设置有带螺旋片(7)的转轴,远离所述定子(3)的入料管道端部通过法兰连接有驱动转轴工作的液压驱动机构;所述转轴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5)连接位于定子(3)内腔中的转子(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3)的内壁为双线螺旋结构,所述转子(4)的外壁为单线螺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驱动机构包括设置有液压油进口(10)和液压油出口(11)的液压马达(12),所述液压油进口(10)和液压油出口(11)均为液压快速接头,所述液压马达(12)上还设置有控制液压马达(12)工作状态的推杆(9),所述液压马达(12)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8)连接转轴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就地控制的液压型含油污泥螺旋输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浩,陈良福,沈朝,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天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